在哈佛大学“掘金”趣事

2009-09-01 03:09龚秀英
华人时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掘金哈佛白酒

龚秀英

初到美国,患上“美元换算恐惧症”

十多年前,很多中国人初到美国留学的经历,大都是怀揣几十美元,独闯美利坚。若干年后功成名就,放弃高薪诱惑,怀揣着数量不便透露的美元荣归故国。

我的经历与此不太一样。我是带着大量美元到美国的。因为在被哈佛大学录取前,我已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毕业,并在新东方上海校区当了两年多英语教师,有了一些“资本积累”。而且,哈佛大学还给我“半奖”,每个学期7000美元。但在奖金到位前,我得先预付学费和生活费。除此之外,我带了一万美元的现金。因为视这一万美元为零花钱,我出国特别“有底气”——美国大学生一个月的零花钱也不过500美元,我相当于一年里每个月有将近1000美元的零花钱呢。

在机场,给我送行的父母都流下眼泪,母亲哭得更是伤心。直到我入了海关,母亲还不放心地叮嘱:“孩子,去了别忘了把钱早点存到银行里。”

平安抵达波士顿,钻出了哈佛广场的地铁站,我看到了一片欧洲小城堡一样的小楼,觉得仿佛只穿过了一条地底隧道就到哈佛了。因为时差,我睡了不到三个小时就醒了。一大清早就开始狂奔——注册、银行开户、申请兼职工作、办理学生证。学校安排我们一个星期做的事情,我一天之内就全部办完了。与我同楼的一个美国女孩看我如此高速且不知疲惫地办这些事情,终于忍不住问我:“Alex(我的英文名字),你是想明天就毕业吗?”

下午6点,当我办完最后一个手续回到宿舍,我倒在床上睡着了。这一觉醒来,居然是深夜2点,我才意识到将近两天没有吃东西了。开始是因为时差不想吃,后来是太忙没有时间吃。实在饿得难受,我不得不出去觅食。我记得哈佛广场有一个24小时营业、叫做CVS的超市,进去后发现,除了哈根达斯冰激凌,所有东西比我想像的都贵。哈根达斯冰激凌一大筒5美元,跟国内那个小球就要100多人民币相比,便宜得惊人。但是其他的东西都挺贵,比如一盒薯片要2美元,折合人民币大约16元(按当时的汇率);一个橙子1美元,折合人民币将近8元。最后,我实在舍不得,只买了一瓶水、一盒薯片——这是我在美国的第一顿饭。

以前在国内时,我花钱大手大脚,步行超过10分钟的路程必定打车。到了美国,我开始特别省钱了。因为多花一美元,银行的账户上就会少一美元。如果用完了这笔钱,我该怎么办?和不少刚跨出国门的中国人一样,我得了“美元换算恐惧症”:在商场看到价签时,会条件反射地把所有物价都乘以8,然后吐吐舌头,心里嘀咕:“怎么这么贵啊?”最后逛了一大圈,还是两手空空地回去。

另外,哈佛大学的餐厅属于强制就餐。只要你住在哈佛大学的宿舍,就必须到那里就餐,因为餐费已经交给了学校。对我这个出身湖北、吃惯辣酱的中国人来说,每天去哈佛餐厅吃面包三明治简直是一种折磨。可我不舍得去外面的餐厅吃饭,吃一顿饭至少要花二三十美元,“美元换算恐惧症”会让我迅速地乘以8,两百多人民币呀!

虽然在哈佛学生里,我算是个有着“巨额”存款的“富学生”,但我过得和其他学生一样穷。为此,我下决心好好规划我的财富,最好还要“掘上一桶金”,把在美国的“穷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勤工俭学:打工挣钱游遍美国

有一次,教授在给我们上课时说,在马萨诸塞州,年收入低于3000美金的都属于绝对低保户。我马上联想到自己,因为我在美国没有任何的收入,去申请美国低保救济的心思都有了。

我曾经在哈佛广场遇到一个低保户大叔,他除了领取救济金之外,还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乞讨家。首先他很有头脑,将“经营场所”选择在人来人往的哈佛广场,选址好已经成功了一半。其次是他动用智慧乞讨。美国是一个喜欢宠物的国家,大概一大半人喜欢狗,一小半人喜欢猫。这位老先生收养了一只狗一只猫。大冬天的,他裹着棉被往那里一坐,左手一只猫,右手一只狗。猫和狗非常地配合,身子蜷缩在厚厚的棉被里,露出凄楚动人的大眼睛。于是来来往往的行人中,一半把钱捐给了狗,一半把钱捐给了猫。乞讨到如此境界,不成名也成家。

在一个凄冷初冬的夜晚,我坐在哈佛广场,看着来来往往的车,我在想:我来美国到底值不值?放弃国内那么舒适的生活,来美国吃这份苦,我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种压力也为我带来了动力——我要勤工俭学!在美国,一个人的信用记录非常重要,一开始,因为我没有“Social Security Number”(社会安全号,类似中国的身份证),所以连手机也没法买,如果要买,就要交300美元的押金。于是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赶快申请一个社会安全号。在哈佛,得到社会安全号非常容易,只要在学校获得合法校园工作的国际学生都可以去申请。

但是想找到一份合适的兼职就不那么容易了。我给我的同学顾问Radhika打了一个电话,请她帮忙。Radhika是一个热情的印度女孩,在我还在国内通过MSN聊天时,她就有求必应。她当天下午就带着我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份非常适合我的兼职——图书馆媒体助理。说是助理,根本没有什么需要我“理”,就是坐在办公室里面,如果有学生不会用电脑,或者需要借什么媒體设备就来我这儿。这样,每周我可以轻松地拿到300美元。

不久,每学期7000美元的奖学金也发放了下来,我的经济情况大大好转。更幸运的是,我结识了一个富裕的美国家庭,他们家的儿子正在学中文,我当他的中文老师,薪水是每周400美元。于是,我的经济状况大大改善,加上图书馆工作的收入,我每周约有700美元的进账。

这样,我慢慢地度过了商场价格“乘以8”的心理恐慌期。在这里,我还要告诉国内即将出国留学的朋友们:选择学校的时候一定要打听学校的资助能力,如果学校资助能力不强,自己在国外会活得特别难受和压抑。因为在美国,严格限制外国留学生的打工,除了在校园兼职以外,所有为校园以外的雇主服务都是非法的,但是学校的兼职机会很多,比如助教、助研、助寝等等。

勤工俭学后,除了日常开销,我还有不少盈余,于是我决定给自己一份“奢侈”的奖励——环游美国。旅行是一门学问,尤其是在美国旅行,更是一件相对比较复杂的事情。但是我发现,只要好好规划财富,就可以用有限的金钱玩遍美国。其中的诀窍就是学会提前预约机票、旅店、租车等手续,早早地规划好行程。美国的机票一般都是提前一个月预约好,否则价格每过一个周都会飙升100美元左右,尤其是在旅行旺季。其次是旅店,在旺季一般很多旅店都会客源滚滚,所以也得提前在网上预约,有一些热点地区,比如夏天黄石公园的旅店,即使提前一年预订,有时候都很难订到。但如果预订十月份之后的旅店,就非常便宜。然后是交通,美国的汽车非常普及,很多旅游景点都有租车业务,像迈阿密和茂易岛的公交系统是出了名的不发达,所以租车也得预约。

2006年圣诞节,我就利用20天的长假,做了一次惬意而节俭的旅行——纽约、费

城、华盛顿、佛罗里达、夏威夷、拉斯维加斯、尼亚加拉瀑布、黄石公园、拱门国家公园等名胜之地都留下了我的足迹。

策划白酒之夜:两小时挣6000美元

旅游归来,“囊中羞涩”的我又开始新一轮的赚钱计划了。一天,在网上和国内的一个朋友聊天时,我得到了一个消息:国内著名的某白酒集团想委托华人在美国给它们策划一个活动,活动形式不限,只要能让美国人“畅饮”这个品牌的中国白酒就行。预算是7000美元,花不完的钱就是自己的。这可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啊!

我跃跃欲试。可我在哈佛还没有多少朋友,怎样才能成功地策划这次活动呢?我在脑海里梳理了几分钟,抓起电话找到了哈佛的一位学姐。她做了很多年的学生干部,人脉挺多,很适合启动这个活动。可她说最近没有时间。没有办法,我只能亲自出马了。令我没想到的是,正是这次正确的决定,让我在短短的两小时之内,赚了6000美金!这也是我在美国掘到的第一桶金。

那段时间我很忙,因为不久后一年一度的哈佛“多元文化节”即将开始,而我还没有准备任何节目。在去年的多元文化节上,我唱了一首中文歌,还有一个中国女孩跳了《辣妹子》的舞,但是反响平平,只能说文化差异太大。所以,在今年的多元文化节上,我得有点创新。那两天,我的脑子里始终装着多元文化节和白酒策划这两件事。一天晚上,我忽生灵感一不如请外国朋友品尝白酒、顺便也领略一下中国的白酒文化吧。把两件事融合在一起做,既可以用赞助商的钱把活动搞得有滋有味,又可以得到一笔不菲的酬劳!

我立即叫来几个中国朋友,共同谋划了一个星期,最后决定在多元文化节上举行一个“中國白酒之夜”的活动,邀请外国朋友尝尝中国白酒,同时也给他们普及一下中国的白酒文化。思路一定,大家马上分头行动。几个人跑到超市去买菜,准备做一手川菜——辣菜配烈酒,也许能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几个人跑到中国城去找那个牌子的白酒,这里居然还真有这个品牌的白酒卖,52度的瓶装酒,大瓶卖58美元,小瓶卖29美元,于是我们买了两大瓶52度的瓶装酒。

我们选择了一个周六的晚上,提前做好了菜,许多得到邀请的外国朋友如期而至。他们来之前,我们已经特意提醒了大家今晚是“中国白酒之夜”,所以大家都没有开车过来,并且都是21岁以上的人(美国法律规定21岁以下不能沽酒)。

为了这个“中国白酒之夜”,我们还特地准备了一部中国人如何制造白酒的短片,然后展示了中国人品酒、敬酒的礼仪。这是外国朋友最好奇的,他们不明白中国的敬酒文化——为什么中国人要“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我只好拿自己和他们的友谊打比方:“如果你和我友谊深,就闷了。如果你觉得我们的友谊很浅,就舔一下。”外国朋友思虑许久,大多还是“闷”了,只有极少数几个女生矜持,舔了一口,反应是“辣”的不得了。呵呵!

Gena是一个典型的哈佛淑女型女生,但是她似乎对中国的白酒香味很感兴趣。自己主动“闷”了三杯,最后脸红得像盛开的桃花。

“中国白酒之夜”的活动在外国朋友中引起很大反响,以至后来他们碰到我,还问:“Alex,你那里还有中国白酒吗?”而那个当晚“闷”了三杯的Gena后来写信告诉我:这是她最难忘的一次中国文化活动,如果有机会,我们以后接着“闷”。

“今年的哈佛中国文化之夜,我们让美国人尝到了中国的白酒,让洋美女喝得忘了回家的路”——这就是我为那家中国白酒集团的策划活动。更重要的是,这次活动我只花了=百多美元,买了一些酒,做了一些中国菜,就让外国朋友开开心心,记住了中国白酒,圆满完成酒商交给我们的策划任务。而这两个小时,除去成本和给几个朋友的酬劳,我挣到了将近6000美元。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6000美元在我的精打细算下,让我的日子过得相当滋润。后来,我在哈佛还办过网站,当过美国一家百年私立中学的教师,这些工作让我在美国的两年里再没有为钱而发愁。

2007年,我完成了在哈佛大学的研究生学业,回到上海加入了中海集团。我带回来的,除了自己在美国靠智慧和勤奋积攒下的数千美元,还有从国内带去的那一万美元。

虽然我在哈佛没有掘到一座金矿,但我的“掘金”故事也许可以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启示:只要善于规划财富,加上勤劳和智慧,就能使留学生活精彩纷呈,有滋有味。

猜你喜欢
掘金哈佛白酒
白酒局变
何为“勾兑酒”
白酒进美国酒吧
85%哈佛新生反对特朗普
万亿级市场,健身行业该如何掘金
哈佛讲堂里的狗
哈佛讲堂里的狗
中国白酒,华山论剑
哈佛的学生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