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翔
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坛》和北京电视台的《名师讲坛》等为标识的一批电视文化讲坛,几经磨炼、浴火重生,终成正果,成为当前红极一时,领袖电视文化娱乐专栏的“枭雄”。
讲坛栏目的运作成功,无疑给徘徊在电视节目创新,并试图寻求瓶颈突破的电视节目制作人和电视传媒的运作注入了新的思想元素,人们似乎在文化与娱乐、高雅与通俗、精英与市井、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格调与品位之间发现了某种链接。为此,对《百家讲坛》在文化层面上来进行理性的思考是很有必要的。
1、定位于解读,彰显个人真知,形成一种机器化的表象,制造新的神圣是《百家讲坛》的成功与魅力之处。开办《百家讲坛》并不是央视的专利,在此之前,各地电视台就曾经尝试过很多的探索。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湖南卫视的《新青年》、《千年学府报告会》等,其性质和运作与《百家讲坛》相似,但是所产生的影响与央视却不可同日而语。究其原因,除了央视有自身的优势以外,栏目本身的定位以及节目的表现形式是《百家讲坛》创下来高收视率和强大社会效益的原因所在。各主讲人以自己专业的学术知识,结合独特的演说能力,博得了大批忠实“粉丝”的狂热追捧。
2、传承历史记忆,把握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借助传统经典,张扬主讲人的个性,是《百家讲坛》又一特色。物质文化是铸就心态文化的基石。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走上了一条民族复兴的道路,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的快速进步,使中国民众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产业心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以及求知欲望,构筑了《百家讲坛》成功的受众基础。它把历史文化作为栏目选题的范畴,深入挖掘利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加之众多文化精英的熏陶,激发了大众对民族传统文化,对历史的喜爱。很多普通老百姓也学到许多以前自己无法理解的传统经典。《百家讲坛》利用大众传播唤起了全体民众的历史情结。
3、开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打造多方共赢的电视文化品牌战略,是《百家讲坛》的成功亮点。文化,包括了人的一切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种方式所创造的一切事物。电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开掘,并把它打造成电视文化产品,来表现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风格和气质。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在他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中指出,在后现代主义阶段,商品化进入文化,意味着艺术作品正在成为商品,甚至理论也成为商品,商品化的逻辑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思维,进入了人们日常的生活成为了消费品。《百家讲坛》提出“保护品牌,多方共赢”的口号,已经作为一种电视文化产品,将学者偶像化,学术商品化,并努力地为学术提供了一个更大的消费市场。商品化的运行已经完全融入了该节目的运作格局。
《百家讲坛》的出现突破了长久以来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的怪圈,为其他学术类节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然而,在作出了种种突破和尝试,名气和赞扬随之而来后,强势的质疑之声也纷纷而来。面对社会上的各种批评,《百家讲坛》如何创新改革,使其成为一档名副其实的科教类文化栏目?它到底该承担起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未来该如何发展?我们应该用理性的眼光来思考和探究。
1、 科学内涵的缺失——电视专栏的价值取向质疑
2001年,开播之初,定位于“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的《百家讲坛》曾涉及到经济、社会、物理、数学、艺术、文化、自然等多方面专业现实领域。
由于收视效果不佳,《百家讲坛》几经改版。2004年5月15日,阎崇年带着他的“清十二帝疑案”来到了《百家讲坛》。由此,迎来了它历史性的转折。清史的大热,让《百家讲坛》将内容逐渐锁定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通俗解读,也将该栏目推向了从未有过的收视高峰。为博收视,节目组忽视其他科学知识的传递,向历史和文学的领域永无止境地延伸,选择的题材越来越窄。曾经的“百家齐放”,到现在也只是“一枝独放”。诚然,历史可以照亮未来,但是对历史的滥用,把历史当作口水娱乐,就意味着对历史本身的亵渎。毫无疑问,每个时代都必须承担认识历史的责任,但是一味沉湎于过去,并在其之中自得其乐,必然会产生更多的局限。作为悠悠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只注重对人的统治术的研究,而忽视对自然的驾驭能力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导致文化科学内涵的缺失。
《百家讲坛》对历史的偏爱,掀起了史无前例的历史狂潮,也让草根们享受到了历史的洗礼。然而,这些在电视机前滔滔不绝的学者是不是就真正承担起了历史文明建设的重任;他们是不是就代表着在各自研究的领域可以随心所欲,成为不可取代的权威,值得百万“粉丝”疯狂追逐呢?作为承担着亿万大众精神文化责任的电视媒体,应该再现历史的真实,而不是包装历史,任何以偏概全,歪曲历史的说法都将误导大众。
2、 引领大众不是迎合观众
一改往昔传统的讲坛类节目的方式,《百家讲坛》采用讲故事、“说书”、设悬念的方式,引人入胜。迎合观众好奇心理是其猎取受众的庸俗工具,而各个主讲人更是发挥极致,妙语连珠,神情并茂。《百家讲坛》似乎变成了一档打着文化旗号的娱乐节目,在戴着学术的高帽子下,向观众表演着一出历史相声。媒体的社会责任包括普及和提高两个方面,既要深入群众,贴近群众,又要引导大众的欣赏水平,提高大众的文化素质。
3、 学术传播避免变成商业运作
当学者偶像化,学术商业化之后,成为媒体的“学术明星”在感受到的巨大诱惑之下,会不会过分推崇大众传媒的作用呢?或许现在很多学者已经不再单纯的把大众媒体看成一种学术传播的工具,而将其看成一种为自己招揽“名”和“利”地捷径。学术和文化类节目的主创人员为了提高收视率采取的种种措施应该继续探索创新,但其目的已经不仅仅是追求经济效益,而是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类的节目中来,从而获得更多的教益,并将其更好地传递出去。如何在学术与娱乐,学术与商业之间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
《百家讲坛》在学术传播以及大众影响上已经迈出了新的一步,它在人文学术与大众传播间的努力尝试,是众多讲坛类节目应该学习和借鉴的。然而,其中引发的各种新问题,又值得我们探讨。讲坛类节目,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湖南电视台金鹰卡通频道)
责任编辑: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