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药水不慎 谨防药疹

2009-08-31 02:13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09年18期
关键词:镇痛药性皮炎红斑

夏 蕾

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指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以皮肤黏膜损害为主的反应,严重者还会引起内脏损害。药疹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药物反应之一,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非重症药疹和重症药疹两种。

引起药物性皮炎最常见的药物有抗生素、解热镇痛类药物、镇静安眠药、磺胺类药物等。曾有一位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服用萘丁美酮后全身出现散在大小不一的红色风团,无明显瘙痒,伴低热、关节疼痛等,患者以为病情加重了,仍继续用药。最后出现了高热、疲乏、咽痛、呕吐、腹泻等症状,全身皮损发展为弥漫性紫红色或暗红色斑片,触痛明显,1~2天后红斑处出现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稍一搓揉即成糜烂面,像浅表的二度烫伤。遂来医院就诊,诊断为药物性大疤性表皮松解症,这是药疹中最严重的类型之一。其实该患者在用药初期就出现了荨麻疹型药疹的症状,但是没有立即停药,因此加重了病情。

那么,药疹到底有哪些类型呢?

1荨麻疹型药疹:风团色泽鲜红或暗红,单个风团持续时间常超过24小时。瘙痒、刺痛、胸闷、心慌、憋气甚至出现休克。多因青霉素、水杨酸盐、痢特灵、血清制品等引起。

2麻疹型及猩红热型药疹:猩红热型病起时为大量密集的针尖大小的猩红色斑点,瘙痒明显。麻疹型皮损以大量暗红色粟粒大斑丘疹为主,对称分布,躯干部位尤其密集。这两型药疹常因磺胺类药物、青霉素、解热镇痛药等引起。

3固定型药疹:特点为同一部位反复出现的红斑或水疱。常因磺胺类药物、解热镇痛药和巴比妥盐等引起。

4多形红斑型药疹:黄豆大小至蚕豆大小的圆或椭圆形红斑,对称分布于躯干及四肢。常因磺胺药、解热镇痛药、苯巴比妥等引起。

5湿疹型药疹:此型药疹多因磺胺药、青霉素、链霉素、奎宁等引起。

6紫癜性药疹:皮损以紫红色豆粒大小、出血性斑疹为主,多发生于双下肢。常因非那西丁、磺胺药、巴比妥盐及奎宁等引起。

7痤疮型药疹:大小一致的粟粒状红色毛囊形丘疹,外观与寻常痤疮相仿,但无明显的黑头粉刺。主要由皮质醇激素、溴剂、碘剂、口服避孕药等引起。

8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突然发生的大片猩红热样或麻疹样红斑,迅速遍及全身。红斑融合成大片或弥漫性的潮红,有明显肿胀。然后开始出现广泛的表皮剥脱。常因磺胺类药物、水杨酸盐、苯巴比妥及砷剂等引起。

9苔藓型药疹:部分皮损酷似扁平苔藓,多因长期或大量服用阿的平、氯喹、奎尼丁、砷剂等引起。

10大疮性表皮松解型药疹:皮损初为暗红色或紫红色斑片,面积急剧扩大,数日内遍及全身。1~2天后广泛的红斑上出现松弛性大疤,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伴有高热、内脏受损表现。常因磺胺类药物、解热镇痛药、青霉素、巴比妥盐等引起。

一般来说,常见的药疹有荨麻疹型药疹、固定型药疹、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湿疹型药疹、多形红斑型药疹:少见的有痤疮样药疹、增殖型药疹、紫癜型药疹、大疮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等。

疑似为药疹后,应立即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患者多饮水,以加速致敏药物的排出。非重症药疹患者停用致敏药物后,皮损多迅速消退。一般给予抗组胺制剂、维生素c等进行治疗,必要时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药疹患者应及时治疗,注意保暖、清洁,防止继发感染(肺部及皮肤并发症)以及交叉过敏的发生。

预防药疹的发生,须遵医嘱用药,自己不要滥用药物;不要过分追求所谓的新药、特效药:不要认为剂量愈大,疗效愈好。医生开药前应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根据适应证尽可能减少用药品种,选用致敏性较低的药物。患者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能有效地预防药疹:

1了解自己有无药物过敏史,如果有则应该避免服用该药物,并在每次就诊时告诉医生。

2在用药过程中,如出现皮肤瘙痒、发热等,应及时咨询医生。

3怀疑已出现的不良反应而暂时找不到致敏药物时,应仔细记录用药情况,交由专科医生进行分析。

猜你喜欢
镇痛药性皮炎红斑
脂溢性皮炎重在早预防
接触性皮炎的预防及处理
你是否了解新生儿红斑
服镇痛药六误区
老年人吃镇痛药更易伤肾
服用镇痛药的六大误区
大红斑的特写
女子不洗手抹面霜造成满脸红斑
胃痛,不能乱用镇痛药
动物身上长了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