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东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1. 从现实生活中创设引入数学情境
《标准》在第四部分“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给教学找到生活的原型。如,在教学“概率”时可设计:“某班有n个人(n≤365),那么至少有两个人的生日在同一天的概率有多大?”然后引入新课。像这样创设引入教学情境,不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钟爱数学,激发学习动机,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并培养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在教材使用中挖掘潜在数学资源
现行教材在编写中特别注意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教师要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让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交流、汇报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数学”;在使用教材时,不要拘泥于教材中所呈现的具体素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如可设计这样的题目,“某地现行的出租车收费标准是:3千米以内为起步价10元;10千米以内,超过3千米部分加收单价2元/千米;10千米以上,超过10千米部分加收单价3元/千米。试就不同的路程请同学们讨论如何乘车,才能节省费用?”将这些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事例,通过融入了数学的含义,体现了数学的价值,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的意义,而且体验到身边处处有数学的存在,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
3. 从各种渠道中收集整理数学信息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教师还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整理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将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与数学知识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如在教学“统计”时,可选择具有丰富生活背景的案例,也可组织学生通过看电视、报纸,上网或到市场、机关、学校等进行搜集、调查,了解我国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发展的信息情况,并加以整理、运用这些信息资源。这样,学生通过经历典型案例的处理过程,培养他们对数据的直观感觉,认识统计方法的特点,体会统计思想和方法应用的广泛性,使他们亲近数学,真正让数学走近学生,让数学走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