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陶然
创新教育就是是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型教育模式。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适应时代需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
政治课是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阵地。但如果把政治课教学单纯地当作理论“灌输”,势必使学生感到枯燥、呆板,不能引发学习兴趣,更谈不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仅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还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我在政治课教学中,把教材相关内容与之结合起来,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讲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时,就要联系到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应用等;讲到维护祖国统一时,就要联系到台独分子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的危害等;讲正确对待挫折时,就应联系学生中遇到的学业、生活、人际关系中遇到的挫折等;在讲“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可拿出一些商品让学生当场鉴别真伪,如仿冒“两面针”牙膏、仿冒的“金嗓子”喉宝、仿冒的“双星”运动鞋等,这样学生非常感兴趣,不仅学到了法律知识,而且增长了生活常识与经验。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必须坚持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受教育者直接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启发、引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受教育者的内在求知欲得到充分发挥,逐渐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主体性教学过程中,受教育者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启发者和咨询者。与以知识为本的教育模式相比,主体性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多边信息交流,突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要给学生以充分展示个性的空间,使他们敢于发表个人的意见和见解。对那些有思想、有分析、有特点的独到见解,应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对个别看法有偏激甚至错误的观点,也要肯定其敢于直抒己见的精神,并加以分析和引导,教育学生辨明是非。坚持主体性教育,教师决不是无所作为,而应时时处处注意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高为范,身正为师”。教师在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同时,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通过表扬、鼓励等方法树立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把“主体”和“主导”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奠定培养学生学习创新能力的基础。
三、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格局,将录音、投影、电视、录相、网络等引入课堂。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强等特点,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应熟练掌握和应用网络信息,教会学生使用网络远程技术来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中培养创新的能力。
总之,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我们应努力追求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