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冰心创作中爱情作品的缺失

2009-08-31 02:13周甜甜
文教资料 2009年18期
关键词:冰心婚恋爱情

周甜甜

摘要:冰心,著名现代女作家。“爱的哲学”和“冰心体”散文以及清丽娟秀的文风让她的文学创作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感受。但是在创作中,冰心却很少有提及爱情题材的作品。本文旨在从家庭生活,婚恋生活,和思想宗教三个方面来探究冰心创作中爱情题材的缺失的原因。

关键词:冰心恋母情结男性意识婚恋博爱思想

“五四”时期,爱情题材是一个热门的话题。“爱情”常和“科学”、“民主”、“自由”、“人”这些概念一起构成了新文化价值体系的几大支柱。是反抗封建道德规范、冲击传统社会最有力的武器,与此相应,恋爱婚姻也是五四启蒙理念最见成效的爆破点,如当时影响广泛的关于“娜拉走后怎样”、“我们怎样做父亲”的讨论等。无论是新文学初期的白薇,苏雪林,还是稍后的丁玲,萧红,乃至张爱玲都把婚姻问题以及性爱意识的觉醒作为批判和鞭笞封建制度、礼教的切人口。茅盾在《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中对1921年第二季度的一百多篇文学作品“进行归纳后,发现热衷谈论恋爱问题小说占据了90%。”冰心以“爱的哲学”而著称于世,在其作品中却很少出现两性之爱的影子,极少涉及婚恋话题。这一点是与冰心同时代女性作家中很不同的。因此,本文就这一耐人寻味的问题,力图从冰心个人的特殊性方面来进行粗浅的探究。

一、恋母情结与“男性”意识

有人曾说,一个人,特别是一个作家,他的人生经历对他的影响会特别的大,他的作品常常会受到他曾经过-往经历的影响,甚至是再现。所以在讨论冰心的创作中为什么缺少爱情作品这一原因时,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就是冰心童年的生活。

冰心出生在一个十分优越的家庭环境中,童年的她在家庭的关爱下健康成长,她曾回忆说“我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开朗的,首先是健康的,该得的爱,我全部得到了。该爱的人,我也都爱了。我的母亲,父亲,祖父,舅舅,老师以及我周围的人都帮助我的感情往正常,健康里成长。”在这样一种健康、民主的家庭氛围中,可以看出冰心的父母对她的疼爱远远超过了对她的管教和苛责。这也在无形中,形成了冰心健康、善良的、一颗纯洁的心。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看,这样一种温馨的童年生活和父母之爱也造成了冰心在成长过程中。也无形间弱化了其在成长中作为女性应有的情爱之情。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冰心仿佛是一个从来没有长大的女孩。

1、恋母情结压制了正常的女性情欲——母爱战胜了情爱。

在冰心幼年时期,由于体弱多病,得到了母亲细心的照顾,也造成了冰心对母亲深深的眷恋和依赖,乃至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一定的恋母情结。在她四五岁时,母亲就开始教她识字,成为作家后,她每写完一篇文章,总是先要捧到母亲面前。母亲一直都是她最忠实最热诚的批评者。所以她在母亲去世后,写下了大量纪念慈母的文章。如《往事(一)》中写道:“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而同时期女作家张爱玲对人生却持一种并不乐观的态度,她八岁起开始读《红楼梦》,以后每隔几年读一次,其中的悲剧不免给她深深的影响。她自小父母离异,从母亲身上看到女性的不幸,与胡兰成的恋情更让她寒心透骨。当种种因素在她身上沉淀下来时,《多少恨》和《十八春》的问世便不难理解。

相比较来说,张爱玲的家庭和其对母亲的态度都跟冰心呈现出很不同的情况。在冰心的作品中将母爱视为给予和牺牲、仁爱和温柔,母爱既给了我们深沉的浓情厚意又给予了我们贴心的抚慰与解救灵魂和世界的强大感召力。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讲。强大的母爱力量战胜了男女情爱的力量,充当了作者思维中的保护者,给予了作者无穷的力量和创作灵感。冰心说:“在我的一生中,母亲是最用精神来慰励我的一个人……”,母亲在她的眼中是个保护者的形象。母爱是崇高伟大恒久不变的,母爱的光辉笼罩了也超越了人间其他一切情感,包括爱情。

所以,冰心在创作时就会在无意间“遗忘了”爱情这一题材,有时又会刻意地避免尽量少的碰触到关于爱情的题材,就算涉及也多表现为在爱情和母爱选择的问题上出现困顿和疑惑不解的心态。甚至更有时以不去碰触来保持自己对文学对母爱的一片“洁净”。

2、从父亲的身上看见一个“男性”的自我,淡化了女性的情欲。

父亲作为冰心童年时的另一个重要家庭成员,对于冰心的创作也有着独特的作用。冰心的回忆性文字中这样说道:“环境把童年的我,造成一个‘野孩子,丝毫没有少女的气息。我们的家,总是住进海军兵营,或海军学校。四围没有和我同年龄的女伴,我没有玩过‘娃娃,没有学过针线,没有搽过脂粉,没有穿过鲜艳的衣服,没有戴过花。”“因着母亲的病弱和家中的冷清,使得我整天跟在父亲的身边,参加了他的种种工作与活动,得到了连一般男子都得不到的经验。为一切方便起见,我总是穿男装,常着军服。父母叫我‘阿哥,弟弟们称呼我‘哥哥,弄得后来我自己也忘其所以了。”虽然在冰心十岁以后回到家乡,“从父亲身边走到母亲的怀里”。开始了她的少女时期,使得她的男性气质得以一定的纠正,甚至因为对于女性形象的极度迫切认同,而更加显得女性化,但这段经历,无疑使之在第二次性意识的觉醒前,就展现出一定的男性倾向和男性意识。如冰心在21岁时写的一篇散文《梦》。在这篇散文中,冰心抒发了一种不能身为男儿过戎马生活的遗憾和慨叹。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她写了父亲在自已儿时着军装被人误解为男孩时说的一句话:“他是我的儿子。但也是我的女儿。”另外,在冰心23岁写的散文集《往事(其二)·八》中,记录了冰心同父亲谈论关于做守灯塔人的话,父亲听到女儿的志向后赞赏道:“你若是个男儿,是我的好儿子!”冰心对于父亲这样看待自己是骄傲的。

在心理学上,人们常常用“性别认同”来解释。指一个人对自己的生理性别的自然认知。正确的性别认同,决定了个人对自我性别角色的正确定位。性别角色决定了人的性角色和未来的社会角色,它既包括对自身的认识,也包括对他人及环境的认识。所以在这里虽然不能说冰心有性别认同障碍,但男性意识和男性思维无疑在其幼年时期,也就是人的第一次性意识觉醒时期,对其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就如冰心的这两篇散文中,几乎都渗透着梦想不能实现的遗憾和感伤情绪。在她的潜意识中,她其实想做一个能够得到父亲认同的儿子。在男性意识的影响下,她更多地接受了男权社会的价值体系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从而在她走上文坛之后,跟同一时期的女性作家体现了截然不同的气质。也造成了她创作中爱情作品的缺乏。

二、平淡的婚恋与“诤友”

婚恋对于女性的成长乃至一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同时期的女作家如萧红,她的爱情作品也很少,只有《小城三月》描写了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这部小说无疑是萧红的宿命,只是萧红把它表达的更为含蓄和更为隐秘。萧红的感情生活一路坎坷,《小城三月》实际上表达了萧红的爱情理想,在生活的实际中不能满足的东西,

往往会幻化成一种理想,以一种艺术的形式来表达出来。但是纵观冰心的婚恋,其一帆风顺和相对平淡的婚恋生活导致了其没有经历过爱情的挫折和坎坷,更缺乏对爱情的深刻理解。也是其创作中爱情作品缺乏的一个重要因素。

1、平淡的婚恋生活。缺少对爱情的深刻体验。

冰心和吴文藻的结合几乎可以说是一帆风顺,顺理成章的。她们属于情趣相投、性格特点互为补充的夫妻。两人从相识,相恋,到父母首肯结婚,整个过程相当顺利,几乎难以找到一般寻常恋人间的百转千折,缠绵悱恻,风花雪月,甚至是肝肠寸断的一系列情感体验。在他们眼里,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是:理性而谦和有度的。冰心做为一个温婉的贤妻良母。完全沉浸在事业与家庭同步发展的快乐之中,就注定了没有莎菲女士灵与肉的挣扎,没有张爱玲式的尖锐批判。所以,我由此认为一个婚姻家庭幸福美满,但婚恋过程又相对平淡顺利的女人,没有经历过灵与肉的挣扎。不写或者不常写甚至不擅写爱情题材,是可以理解的。

2、“诤友”和“畏友”的身份,淡化了双方的夫妻角色。

在冰心的婚恋过程中,她和吴文藻之间一直以“诤友”和“畏友”的身份出现。吴文藻初次给冰心的感觉是“诤友”和“畏友”。两人的书信往来,也是吴文藻指导她看哪些书;两人之间的关系更像良师益友或兄妹。虽不能随意定义冰心和吴文藻的爱情性质,但在很大程度上,冰心更像是一个朋友式或母亲式的妻子,而不是给人以具有热烈情绪和激情的一个恋人或情人。当然在这里无意去评论这种关系是否好或是不好,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诤友”和“畏友”的身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或多或少的弱化了两人彼此间“夫妻”的这一社会角色,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也淡化了冰心作为女性作家心中的情欲成分,从而造成了她爱情作品的稀少。

三、基督教的博爱思想和秘密化的爱情观

1、从小受基督教影响,拥有广博的胸怀。情系社会疾苦的入世思想和博爱思想。

王统照在评论冰心的创作时说:“冰心的全体做篇,处处都看出她的‘爱的实现主义来这种‘爱的实现就是指冰心建立在基督教文化上的,这种爱也就是基督教所宣扬的博爱之爱。”

冰心从小受基督教熏染甚深,从小在教会学校所接受的基督教义,教会学校的教育对冰心思想的形成、性格的发展以及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很大作用。可以说基督教的博爱思想是深入其精神对其影响巨大。在冰心创作中始终融入了“永远的爱心”她所反复陈述的“爱的哲学”,也常常带有宗教蕴含的“自然”、“母亲”和“永恒的博爱”。在这样一种博爱的思想的感召下,使冰心人世救世,努力的追寻和探索人生的意义。在冰心的作品中也反复进行着“爱”与“憎”的争论。她坚信“爱”是人生在世的根本,世间行为都要遵行“爱”的原则,每个人都应该无原则的,不分阶级对象的,具有宽恕精神,要把男女之爱扩大为人类之爱,要“博爱——即爱一切的人”。用对民族,国家的大爱去替代男女私情,情欲的“小爱”,这或许也是其爱情题材极少述诸笔端的一个重要原因。

2、受封建思想的影响,相对保守,在爱情上持私密化的爱情观和不安。

作为从五四时期开始觉醒的一个女性作家,冰心从大家庭中走来,所以中国传统的思想,她毕竟逃脱不了。但是,她思想的保守并不和她致力于在作品中表现出若干改良主义的色彩有所冲突。也不同于"SE四”时期的其他女作家,如庐隐的倾诉哀怨,陈横哲的炽热浓烈,苏雪林的缠绵悱侧。她作品中对异性情感的描绘更多的是体现出一种“离去情欲的爱”“一种母性的怜悯,一种儿童的纯洁”。在作品中,寻求一个道德的基本,一个和平的欲求。诚如郁达夫说冰心的文章,“言在意外,文必己出,哀而不伤,动中发度。”所以虽然说其文学创造受到一定封建礼教的影响而相对保守,但却也自创出一种文学体验和美学的旨趣,并不因此而有损了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因此造成了冰心在文学创作中爱情题材的缺失,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次。或许也因为受到这种相对保守思想的影响,或是其本身天生易感、内敛性格的作用。冰心一般很少正面谈到她的爱情观。在《关于女人·后记》里,有一段评论:“我不敢说怜悯女人。但女人的确很可怜。四十年来,我冷眼旁观,发现了一条真理,其实也就是古人所早已说过的话,就是:‘男人活着是为事业,女人活着是为爱情……靠爱情来维持生活,真是一件可怜而且危险不过的事情”。在冰心看来,女人一旦投入了爱情,就难免无法自拔而失去自我,她还认为,在爱情中,男女所处的位置是不平等的,女人往往是被动而从属的,且“男子在共营生活上,天生是更自私,更偷懒,更不负责的”。虽然这本书是以男人的立场描述“十四个女人的事”,但文中也说“连带着也呈露了我的一生”,所以这些话也多少透露了冰心自己对于爱情婚姻的恐惧感和不安的态度。同样,在冰心的一些小说中,也从侧面表现了对男女爱情无法把握和缺乏安全感的情绪。尽管如此,现实生活中的冰心同丈夫吴文藻从恋爱到婚姻却是顺利、幸福的,拥有一个温馨美满的家,但客观现实生活却同她主观上对爱情婚姻所持有的恐惧感存在着矛盾,更与她对爱情观秉持的私密化所相左,从而导致了冰心无法在自己的创作中调和这种矛盾,所以也不排除索性将爱情排除在其创作的题材之外。

郁达夫说:“对父母之爱,对小弟小兄小朋友之爱,以及对异国的弱小儿女,同病者之爱,使冰心的笔底有了温泉水似的柔情。但她笔下写异性爱的文字却不很多,写自己的两性间的苦闷的地方尤其独少。

综上所述,冰心缺少爱情作品的原因是因为她身处于我国社会一个极度动荡变革的年代,其自身就是这个社会矛盾的展现。受到了来自家庭、婚恋、宗教、意识形态的各方面影响。既受到父爱的影响,在其幼年时具有了某种程度的“男性意识”又极具恋母情结;既有着幸福美满顺利的婚姻生活,但夫妻间“诤友”和“畏友”的身份又弱化了彼此间的夫妻社会角色的认同,更无法感受爱情本身所具有的灵与肉的挣扎或尖锐批判,减弱了女性自身所拥有的情欲成分。既深受西方宗教影响,充满博爱思想,又受到一定的封建思想的影响,对爱情观持相对保守和私密化的态度。所以本文认为冰心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优秀的以“爱的哲学”而闻名于世的女性作家正因为受到了这三组矛盾的影响,从而造成了其创作中爱情作品的缺失,从这一角度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当然关于这一问题或许还应有其他更为合理的原因或是解释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去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茅盾,评四五六月的创作,小说月报,1921,12,8

[2]冰心,泳心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9,

[3]冰心,往事(一),冰心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8,4

[4]冰心,冰心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9:25

[5]同上,1995,9:26

[6]冰心,冰心作品集,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6:190

[7]同上,2000,6:219

[8]同上,2000,6:491

[9]王统照,论冰心的《超人》与《疯人笔记》,王统照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77

[10]沈从文,论中国创作小说,文艺月刊,1931,VOL,2:146、第4期刊

[11]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柯灵,中国现代文学序跋丛书,散文卷,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903-904

[12]冰心,往事(二),冰心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8,4

[13]郁达夫,有关冰心的论述,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1936

猜你喜欢
冰心婚恋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吹泡泡
迎“春”冰心
母亲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解读爱情
婚恋陋习
婚恋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