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教学中应有宏观思维

2009-08-31 06:46王水琳
文学教育 2009年8期
关键词:词人意境意象

关于诗词教学,我认为我们应有全局观念,应有宏观思维,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心中有丘壑”(叶圣陶《苏州园林》),这样或许有益于我们的实践教学。那么,怎样理解“全局观念”、“宏观思维”呢?下面试论之。

我们先了解一下新课标对中学诗词教学的相关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对鉴赏能力的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并在“教学建议”中做了相关阐释:“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造性地建构文本意义”。而笔者在学习了华东师大的博士生导师方智范教授关于“古典诗词教学新视野”的观念(见《语文教学与文学素养》方智范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2)后,对诗词教学的认识又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方教授把古诗词进行了一些新的解读,读出了其中所蕴含的许多新意,确实是从“新视野”进行多元解读。这样就有利于我们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理解和分析。尤其是对诗词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中的“独我”和“共我”的分析,使得我们在引导学生理解诗词时,容易找到一个共鸣点,这就为我们把中学诗词进行综合分析、宏观把握提供了很好的启示。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建议,联系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会深刻的体会到新课标要求的“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和方教授所强调的“如果教师能够利用这种古今视界差异,常会激发学生读出新意,做到推陈出新,常读常新”的重要性。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现实中的许多常态教学仍是按教参的“权威”解读,对作品进行统一的分析,对意象、主题、手法的分析都停留在一个统一的层面上,这样容易形成“千人一面”的局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而我在学习了方智范教授在“诗词教学的新视野”中的相关见解后,开阔了眼界,使我在对诗词教学进行反思的同时确立了从宏观思维的角度对诗词教学进行引导的构想,力图让学生构建起一个对所学诗词的整体观念,从整体上进行思考和拓展,从而对诗词中所蕴涵的情感有更为深刻的思考和更为细致的认识。下面试从中学教材中词的角度做一番鸟瞰。我们不妨从词的意象、意境和抒情主人公等方面来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勾勒出中学教材中词的一些更为具体可感的痕迹。

如果以语文版的初中教材和人教版的高中教材为例,所选的诗词中词有28首,其中宋代词人作品占了绝大多数;而且从入选的词的风格来看,豪放派的词要明显多于婉约派的词。我们平时讲婉约派、豪放派的概念比较笼统、抽象,可能也是比较模糊的,而学生获得的也大多是肤浅的、表层的认识。但当我们把这些所学过的词人的

作品放在一起进行细致而深入的比较分析后,我想,学生是完全可以获得更为清晰而深刻的理性认识的。

一.品味意象,剖析意境;条分缕析,落到实处。

首先,从意象入手引导学生比较中学教材中婉约词与豪放词之间的差异。正如方智范教授所言:“诗词中的意象是作品的基本艺术细胞,它是情与景、心与物的统一体,即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有机融合。因此,从意象入手分析古代诗词是一种较切近诗词艺术本体领略其美感的方法”。由此受到启发,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分别找出婉约派、豪放派的作家及其作品,抽出一些我们所熟知的意象进行比较,就不难发现,婉约派词人笔下:“春花”、“秋月”、“梧桐”、“晓雾”、“海棠”、“寒蝉”、“雕栏玉砌”、“小园香径”、“杨柳岸”、“晓风残月”、“绿肥红瘦”等意象迭出,词人笔下的风景也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极婉丽清新的。这些引发人们细密的情思、哀婉的感伤的意象在婉约词中也是随处可见,而词中弥漫的也是词人极细腻极伤感的情调:仿佛江南的水,纤秾柔丽,令人读之立即沉浸其中,挥之不去。而豪放词则不然,词人们选择的意象则不同。同样是月,苏轼笔下是“明月”(明月几时有)而不是“残月”(晓风残月),同样是写江水,苏轼笔下则是“大江东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壮的场面;此外,词人们喜用:“江山”、“英雄”、“斜阳草树”、“金戈铁马”、“楚天”、“吴钩”、“千骑”、“塞外”、“鼓角”、“长烟”、“落日”等让人心里感受都很“硬”的意象入词,词人们刻意挑选这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一种豪迈、雄壮的情思,来渲泄心中磊落不平的情感波澜,这些意象入词产生的强大的震撼力震荡着读者的心灵。我们不难看出豪放派的词人们的意象相对于婉约派词人们有了很大的突破。他们突破了婉约派的藩篱,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把大自然中的雄奇景象皆写入词中,来抒发自己豪迈激荡的情感,他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刘备、孙权、周瑜、刘裕等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频频出现于他们的词中,他们抒写对历史兴衰的感叹,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感伤岁月的流逝,这些复杂的情感无不在他们的词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本来“诗庄词媚”,历史上婉约词为宗,起源于唐五代,是当时文学的主要形式。可是,苏辛一变,拓展了词的空间,为词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使词从婉约的清新、婉丽、柔靡之中开出了一条雄壮、豪迈的新路,这种词的发展演变,我们通过中学所学的一些意象的对比,就可以很好的落到实处。尤其是把这些有代表性的词作和其典型意象放在一起比较就非常清晰的看得出来。我觉得我们老师如果单纯地讲婉约派豪放派的概念是达不到这种落到实处的效果的。

其次,我们由意象入手,很自然的进入到由这些意象构成的意境中去,透过意象的分析比较,我们会发现婉约派词人所创造的意境典丽优美,柔婉清新,但相对狭小,囿于个人的情感世界,且不乏哀怨愁思。这一点我们可以很清晰的从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等词中清晰的看出。而豪放派词人所创造的意境阔大,气势雄浑,给人以波澜壮阔之感,把自己的情思寄托在更为广阔的时空,给人以雄壮之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苏轼的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等就能获得这样的感受。这样把不同的词通过意境进行对比之后就等于把抽象的知识点落到了实处,让学生有了更为具体的、清晰的认识。

二.解析词人的感受,对话抒情主人公。

透过意象意境,我们都能清晰的看到词中抒情主人公的不同形象。词人们很清晰的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指向。他们也都用了极为高妙的手法将自己在生活中的“独感”上升为人类的“共感”,这是我们在教学中要落实的:晏殊的优裕从容的士大夫生活是“一曲新词酒一杯”,这本无什么可值得书写的,但作者在诗酒流连之余,却道出人类的共感“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是人类共同的感叹,这就使得这首词的情韵一下子得到升华。我们受方教授的这种由“独感”上升为“共感”的思维的启发,对于这些词中所蕴涵的深意,在教学中要落到实处,就是对诗词教学的一种很好的挖掘和补充,也是引导学生做了更进一步的解读。对其他的所列举的词人的词均可引导学生做如是解读。在此基础上,对婉约派和豪放派进一步解读,对其各自的风格特点会有更深的理解,对词中的抒情主人公会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就会把诗词中的知识点在一个整体的框架内落到实处,使得我们的诗词教学既有实效又有所突破,还为学生构建了一个便于学习和发展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3.《语文教学与文学素养》方智范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2。

4.九年义务教育7——9年级语文版语文教材,语文出版社,2003,6。

5.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5,人民教育出版2007,3。

王水琳,安徽岳西县古坊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词人意境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春色满园
孤馆寒窗夜无寐
一朵花的意境
林逋梅妻鹤子
词人的风骨
《天净沙.秋思》的审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