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发展研究

2009-08-31 02:13代瑞红和金生张自强
现代管理科学 2009年6期
关键词:产业集群高新区发展

代瑞红 和金生 张自强

摘要: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高新区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国家创造税收的重要来源,但同时也存在着功能错位、机制落后、协同度低和创新不足等问题。文章从问题出发,探索了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发展模式,分析了高新区集群发展的条件,提出了高新区集群培育和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产业集群;高新区;发展

建立科技园区是世界普遍采用的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科技园区在我国的实践是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简称为高新区)。自1988年5月我国批准设立第一个高新区——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以来,我国已经设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区。经过20年的发展,国家级高新区实现了经济较快发展。据统计,2006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209 407亿元,53个国家级高新区生产总值12048.7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8%,高新区在当地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显著的作用,21个高新区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在其所在的城市中占有的份额达到30%以上。由此可见,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国家创造税收的重要来源,但同时,高新区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我国高新区发展存在问题

1功能错位。我国在高新区设立之初,将其主要功能定位为培育高技术企业生成与成长。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但是我国部分高新区在发展过程中偏离了功能定位,侧重于吸引外资,将其混同于经济开发区,功能定位偏差、定位模糊、定位不准问题较为严重,导致部分高新区发展方向迷失。由于高新区的发展偏离了设定目标,在吸引外资上给与特殊政策,造成了一些低层次外资项目人园,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受控制、被选择的地位,很多企业在从事价值链的低增值环节。一旦低成本优势丧失,会遭遇残酷的产业转移和园区空洞化的危机,

2粗放发展。我国高新区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改变,我国经济的增长基本上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质量的外延扩大再生产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经济规模扩张,这种忽视经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严重地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造成资源能源严重消耗。2006年,中国为全球贡献了5,5%的GDP,但全年能源消费总量24,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比重15%。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资源能源的瓶颈约束仍将在相当长时间内存在甚至会进一步加剧。高新区长期以来的粗放发展模式,导致了园区目标和效果的背离。

3协同度低。高新区应该是各类创新资源高度协同的集成创新区,是实现技术协同创新的理想小环境,但发展至今,我国高新区总体而言创新协同度不高。无论是各类创新资源,还是企业间、企业与园区的智力源等行为主体问,协同度均较低。创新资源中弱项、缺项较多,最为突出的是风险资本普遍稀缺,无风险资本市场,人才市场也是重要缺项,创新政策不配套,创新文化氛围稀薄。高新区本应形成建立在分工协作基础上的产业集群,由于各创新行为主体缺乏密切的网络关系而影响了集群形成,

4创新不足。高新区发展的主要动力应来自于技术创新,但过去20年我国高新区内制造业长期处于低附加值环节,创新能力不足。高新区没有充分利用内部或附近的大学、科研院所,没有与之建立起互惠互利的战略合作关系,在技术和生产力之间没有建立起畅通的双向通道,创新不足也表现为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国家高技术企业认定标准要求企业的年R&D;经费投入占企业收入3%以上,高新区内很多企业还不能达到此项标准。经费投入不足势必阻碍企业保持与提高创新能力。

以上问题阻碍了高新区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高新区发展亟需转变发展模式。世界科技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集群式发展是科技园区成功的必然选择。美国的硅谷、英国的剑桥与N4走廊、法国的光谷、印度的班加罗尔、韩国的Taedok、台湾省的新竹等元不如此。

二、高新区集群式发展的条件

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组地理上临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它们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或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集群通常包括下游产业的公司、互补产品的生产商、专业化基础结构的供应者和提供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撑的其他机构”。产业集群与高新区虽然是不同的产业空间组织,但两者存在显著的共同点,即地理集中性,产业集群形成和集群效应得以发挥的首要条件即是产业在地理上的聚集性,高新区是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具备发展产业集群的有利条件。

1高新区的区位选择有利于产业集群形成。正如波特所说,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某种产业能在全球市场上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往往离不开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国外的实践也表明,大城市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温室。我国高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依托于所在城市丰富的科技资源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形成借助城市区位和梯级辐射的发展模式。高新区这种充分利用城市中科学、经济、文化等创新资源以形成梯级辐射的区位选择模式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另外,我国高新区现阶段正在进入专业领域的深层次、产业结构的特色化发展阶段,客观上也需要适合本区域的、具有经济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成长、壮大。

2高新区具备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要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核心层次的要素(如供应商企业、竞争企业、用户企业及相关企业)和辅助层次的要素(如硬件技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机构、政府及制度环境)。而高新区的参与要素主要包括企业(高科技企业、金融机构、支撑服务中介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政府(高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和较完善的服务体系,二者的构成要素十分相似。高新技术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完善的服务体系,这不仅要求高质量的基础设施、优良的生活环境作支撑,更需要良好的管理服务环境。因此,大多数的高新区都会对园区的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对软件基础设施,包括园区运行机制、支撑服务体系等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基本形成了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生产、生活环境和运营环境,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

3高新区可以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区域创新环境。与一般区域相比,高新区具有相对的创新优势,创新是高新区生命力之所在。2006年,国家高新区从业人员573.7万人,其中,科技人员98.6万人,占高新区从业人员总数的17.2%。建立了一批博士后流动站和250余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高新区科技经费支出总额为1 584,5亿元,高新区企业的R&D;经费投入达到了1054亿元,占高新区营业总收入的2.4%,占高新区GDP的比重为8.7%,占全国R&D;总支出的35.1%。高新区作为特殊的经济区域,

营造了一个适宜于创新的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信息、技术、人员、资金以及政策等资源要素流动较快,企业、科研院所、政府等各个不同的行为主体在相互作用、相互激发中采取了良好的组合方式和运行方式。较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可以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提供激励和诱发条件。

三、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发展措施

虽然已经具备集群式发展的条件,但是在我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部分高新区形成了产业集群的趋势,如北京、上海、天津、深圳、西安等地的高新区在软件、集成电路、通信设备、新能源等方面崛起的产业集群,成为当地吸引投资创业的主导力量。还有一些高新区只是企业的简单集聚。企业和企业之间几乎没有关联。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研究院所之间、企业的上下游之间还没有通过一种市场的生态系统集聚在一起发挥创新的效应。业已形成的产业集群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主导产业趋同、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关联性不强、产业集群根植性较差、集群呈现脆弱性。因此。应尽快培育产业集群,促进高新区发展。

1选择集群产业。选择主导产业是高新区集群式发展的切入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虽然对自然资源的依存度低,但是注重特色和个性则是一切产业发展的共同规律。高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和当地产业基础、资源条件、区位因素、社会环境等相适应,产业集群的选择离不开上述因素的合理利用与结合:二是集群产业的选择要突出特色并有所侧重,重点发展个别产业并注重产业链的拓展,避免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增长,对项目不加选择。第三集群产业要有根植性,充分发挥出当地经济的潜在优势。只有依靠整合利用本地资源、具有强烈“根植性”的特色产业集群才具有无法被复制的特殊竞争优势,这样的产业形成的特色园区也才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类似园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2转变招商方式。按照高新区制定的产业规划开展定位招商。根据主导产业的需求,着力引进该产业有影响的龙头企业入园,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吸引该企业的相关配套企业跟进,从而达到“引进一个,促成一片”的成效。最大限度地填充每一个产业内部的缝隙,延伸完善产业链条,建立起相互依存的产业发展网络,逐步形成高新区的主导特色产业。还可以采用建立“园中园”的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主题招商。传统模式是招商在前,选址在后。集群式发展要规划先行,在高新区规划范围内尚未开发的土地上,根据主导产业,规划出若干特色产业园,如软件园、生物科技园、汽车产业园等,变单体招商模式为群式招商模式,提高项目的成功率,促进产业集群尽快形成。

3完善金融服务。产业集群要形成和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发达的高新区内,往往密集分布着众多的金融机构尤其是风险投资机构,如硅谷地区就集中了全美近50%的风险投资公司。美国20世纪80年代脱颖而出的高科技企业绝大多数是靠风险投资起家的。由于科学研究的早期成果有风险投资的参与,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越来越短。微软、英特尔、苹果、戴尔、雅虎公司在创业之初的第一推动力就是依靠风险投资的支持。风险投资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为新创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而且风险投资家还运用自己的经验、知识、信息和人际关系网帮助高新技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开拓市场,提供增值服务。

4培育集群文化。与众不同的集群文化是硅谷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表现在勤于学习、鼓励创新和相互信任。首先,企业的各层技术管理人员不仅乐于接受各种层次的正式教育培训,而且热衷于通过各种协会组织或私人聚会开展非正式交流,互相传递信息或经验知识。其次,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硅谷的企业之间由于人员交流频繁,人与人之间建立了广泛的彼此信任的社会关系,从而大大提高了集群内交易的效率。第三,集群内形成了鼓励冒险与善待失败的精神。硅谷的创业者、创新者都具有敢于冒险的精神。集群的竞争推动力、合作思想以及良好的组织环境,是产业集群持续性发展的基础。高新区只有培育适合自身的集群文化,才能吸引企业集聚,促进集群形成和持续发展。

5健全中介机构。中介机构包括企业联盟、行业协会、商会、创业中心、各种服务中心、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兼具市场的灵活性和公共服务性两方面特点,是保证市场经济顺利运转的润滑剂。是企业集群正常运转的支持系统,它通过为交易双方提供中介服务,降低交易成本,特别是信息成本。目前,我国高新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比较滞后,致使产业集群效率不高,竞争力难以提升。如中间商缺乏,使集群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受到制约;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短缺,影响集群产业市场的正常秩序:人才市场落后,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产权交易市场跟不上市场的需要,使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因此,应采取措施,引导中介服务体系的形成和完善。通过政府和中介服务体系的共同作用,引导和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振,基于企业集群理论的科技园区发展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02:9-14

2 曹健林,新时期国家高新区发展战略,中国高新区,2000:(8):10-15

3彭纪生,吴林海,21世纪初中国科技工业园发展战略思考,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7):41-42

4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Porter,M,B,Location,competition,andeconomic development:Local clusters ln a globaleconomy,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2 000,14(1):15-34

6段晓婕,基于科技园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30-45

7陈晓东,产业集群一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选择,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3,(4):5-38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 004DGQ3D118)。

作者简介:和金生,天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代瑞红,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张自强,对外经贸大学硕士生。

收稿日期:2009—05—10。

猜你喜欢
产业集群高新区发展
河南省国家高新区创新实力稳步提升
河南省国家高新区创新实力稳步提升
广东新认定6家省级高新区
四川新增7个省级高新区
区域发展篇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饮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图说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