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霞 赵黎明 曹 惠
摘要:科技体制改革是科技发展的动力。文章认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解放和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力。而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同时,还应制定有利于就业的科技政策,完善科技投入机制,以扩大就业。
关键词:就业;技术进步;科技体制
一、引言
当代技术进步速度加快的事实。为进一步研究其对就业的影响效应提供了契机。实践证明,技术进步能提高生产效率,创造诸多新兴产业和岗位。近年来。山东省把扩大就业作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选目标,坚持以发展促进就业,积极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通过努力,全省城镇就业局势平稳有序,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趋于合理。但同时也存在着劳动力供给增长过快、需求相对不足导致的总量矛盾以及结构性失业等问题。因此研究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对于合理、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认为。科技体制改革是科技发展的动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解放和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力。而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同时,还应制定有利于就业的科技政策。完善科技投入机制,以扩大就业。
二、山东省就业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就业人数不断增加,总就业率不降微升的主要原因,一是劳动力资源规模扩大,新成长的劳动力增加:二是“退而不休”,老年人口再就业比例上升:三是家务劳动社会化程度逐步提高,广大妇女的社会劳动参与率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山东省经济发展活力增强。在就业人口的分布状况中。城镇就业人口保持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各市就业人员总量分布与其总人口规模分布大体一致。就业人口中文化程度有所提高。总体看来,山东就业人口规模大,就业比较充分,就业人口结果趋于优化,文化素质继续提高,并由此折射出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活力、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以及教育失业发展成就。近几年山东省就业基本情况见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山东省经济活动人口不断增加,失业率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就业人数也在大幅度增加。
图1中我们给出了山东省1980年-2006年就业人数变化趋势图,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1980年~2006年,就业人数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并出现两次跳跃式增长,一次是1982年~1983年就业量从3270万人增加到3795.1万人:另一次是1994年~1995年就业量从4382.1万人增加到5207.4万人。
山东省就业在取得如此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劳动力供给增长过快,需求相对不足,总量矛盾长期存在。从供给看,“十一五”期间是山东省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城镇劳动力供给总量将升至峰值,达到620万人左右,加上一千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转移就业,构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二是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十一五”期间。全省经济结构将继续优化调整,特别是在加入世贸组织初期,结构性调整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加剧,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适应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目前,全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仅占总人口的3.84%,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却占78.7%,低素质劳动力过剩与高素质劳动力短缺并存,结构性失业现象非常明显。三是从传统产业分流出来的大龄、低技能人员长期失业人员问题日趋严重。一方面,亏损企业、停产半停产企业离岗职工比较集中,生活困难;另一方面,还有17.6万长期失业人员,大多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再就业难度较大。再加上就业需求严重不足的矛盾,必然会出现严重的长期失业问题,形成特定的就业和生活特困群体。山东省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需求量大而就业岗位供应不足,两者存在严重矛盾,导致失业问题比较严重。
三、利用技术进步扩大就业的对策建议
1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促进技术进步。
(1)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使其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关键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研究开发的主体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也只有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才能真正实现技术的市场化。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成功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此,应鼓励企业提高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加快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允许高技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允许技术开发费用进入企业成本;政府给予高技术企业在税收和贷款方面的优惠,同时给予人才方面的支持。
(2)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技体制。首先,要进一步消除各种体制机制性障碍,打破市场垄断。创造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其次,要整合科技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在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领域,要建立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公共科技成果,要向企业开放。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各类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最后,要加强科技中介机构建设。近年来,全省各地创建的生产力中心已达五百多家,创业服务中心超过100家。尽管如此,科技中介机构仍然是技术创新体系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为此,必须进一步发展信息类服务机构,如技术信息服务中心、技术市场交易中心、产权交易中心等;大力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如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中心等;加快建立专门提供技术合同服务、知识产权服务、资信评估服务、风险投资服务、贷款担保和管理咨询服务的各类中介服务组织。
(3)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强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和交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只有加强和企业的合作才能使研究真正面向市场,这样才能保证研究和开发的效率,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企业生产产品和提供技术服务,其目的是把知识和技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研究机构是技术进步的先导力量,其任务是探索新的知识和促进知识的应用,向企业提供技术储备。在发达国家,从事基础研究的机构大都进入大学,补充大学的研究力量,把人才培养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而从事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机构则同企业合作或结盟,甚至并入企业,或者成为公司性质的研究机构,使研究开发工作一开始就面向市场,便于科技成果
尽快商品化。
据统计,山东省每年约有三万余项科技成果可以转化,其中转化率只有15%左右,而真正产业化仅有5%,因此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成为培育科技型企业重要环节。国外经验表明,企业孵化器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孵化器可以在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阶段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通过提供各种有效的服务源源不断地培育成熟的高新技术企业。
然而,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许多科技人员持有科技成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有将之转化为商品的愿望,但是缺乏的就是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环境条件,他们急于了解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即如何组织生产、销售、开发、扩大生产和组织人员、筹措资金、协调与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如何去组建企业等等。为此,他们急切盼望有一个部门协助他们进行筹划、培训,一旦组建成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又有各种政策扶持,因此需要“孵化”。有相当一部分科技人员,其成果经过论证鉴定很有产业化前景,但在原有单位,如大学、研究所、企业等中由于管理机制、资金条件、工作条件等原因。不适应开展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如果鼓励这些人员到科技企业孵化中心“孵化”,那么无论从成果的转化率还是科技企业的存活率和成功率都将得以大幅度提高。根据国外统计数据显示,经过孵化器的“孵化”和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率可以从20%提高到70%以上,新办科技中小企业的成活率从30%提高到70%以上。孵化器培育了大量成功企业之后。这些企业将对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产业的发展,新企业的出现,将成功塑造一大批科技企业家,培育一大批高新技术就业,形成一大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等,无疑对经济的增长和就业促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建立以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为核心的经济发展体制,更大规模地将科学技术知识融入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之中。科学技术知识已经成为人类经济生产与生活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各地区与企业围绕着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扩散、获得、吸收和应用而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研究开发的国际化、企业间策略性技术联盟的建立以及各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实际上就是争夺科技资源以及科学技术活动成果的主要方式,其结果是科学技术知识的流动大大加快,科学技术成果由私人产权性产品转化为公共产品的过程也有了大幅度的缩短。在这种情况下,山东省政府应调整科学技术政策,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立一种以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为核心的经济发展体制,更大规模地将科学技术知识融入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之中。
2制定有利于就业的科技政策,完善科技投入机制。
(1)充分吸收产业界的意见和建议,制定有利于就业的科技政策。在科技政策制定过程中,吸收更多的科技事业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听取他们的需求和呼声,将会大大有利于选准科技发展重点,大大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大大有利于使支持科技发展的舆论处于主导地位。尤其是,既然企业应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又是吸纳科技成果的主体,那么,在设计科技政策时听取企业界的意见就至关重要。一是直接将产业界人士吸纳进最高科技决策机构,参与大政方针的制定。二是吸收产业界人士进入政府最高科技政策咨询机构,在决策时充分听取产业界的意见和建议,避免政府官员、管理人员和科学家在一个共同体中做决策而抛开企业界的弊病。三是在重大创新战略出台以前,充分咨询产业界的意见和建议。
(2)实行支持创新的财税政策,完善科技投入机制。
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地区科技投入强度与经济发展对比分析》报告认为。山东属于科技投入强度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类型,研发经费中政府资金全国为33%,山东为10%左右,山东的经济发展处于对科技需求最旺盛的阶段,应多增加政府的科技投入。
首先,从企业科技经费的来源看,政府拨款的数量从1998年的3.45亿元,持续下降到2003年的2.06亿元。假定政府的科技拨款全部用于企业的研究与开发(其中有一部分不是用于研发),政府科技拨款在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中的比重由1998年的19.37%持续下降到2003年的2.57%。
其次,企业研发经费中政府科技拨款的比重,2000年全国平均6.7%,山东3%,广东3.6%,江苏5.8%,浙江4.6%。而美国政府的研发经费投入占企业研发的比例2000年为11.11%,英国1999年为10.24%,法国为9.96%,德国2000年为7.43%。山东省企业研发经费中政府拨款占全国的比重较低,2000年山东为3.9%,而广东达到9.4%,江苏达到9.1%,民营企业较多的浙江也达到3.6%。
再次,从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中政府投入的实际数量看,根据《2003年中国高新技术统计年鉴》,山东省各级政府财政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入较少,2002年山东为4920万元。在全国排第11位。国内外的经验表明,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大、风险高,政府大力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因此,应通过对创新财政支持政策,增加对基础研究、农业和社会公益研究的投入,促进综合研究和开发能力较强的重点研究单位的发展;鼓励企业增加创新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府应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实行税收扶持政策,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实行增值税零税率政策。在继续保持政府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研究开发补贴的强度和规模的前提下,积极和充分运用税收减免等间接措施对具有明显就业效应的R&D;投入项目和企业实行倾斜。
①增加财政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创新投入的引导作用,提高山东省R&D;投入占GDP的比例。2005年全国R&D;经费投入为2449.97亿元,R&D;经费占GDP比重平均为1.34%。而山东省虽然比重虽然逐年增加,但2005年仅为1.0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国外研究表明,要实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R&D;投资必须占到总产值的5%以上。山东省与之相比更是相去甚远,2004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76%。这说明企业科研与市场脱节科技与经济发展脱节。
⑦加大对技术创新的产品化、商品化、产业化等环节的支持力度,平衡创新过程各个环节的支持。提高对企业R&D;投入税收减免的力度,提高税收减免等间接措施在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对产学研合作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给予税收减免,鼓励合作研究。
参考文献:
1Marco Vivarelli,The Economics 0f Technol-ogy and Employment: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Elgar,Aldershot,1995
2Petit,P,,Employment and Technical change,in P,Stoneman(ed,),The Economics of Innovationand Technical Change,Basil Blackwell,Oxford,1995
3Bernd Eber sberger and Andreas Pyka,Inno-ration and Sectoral Employment:A Trade-0ff betw-con Compensation Mechani sms,Universitact Augsbu-rg Di scus sion Paper Series,1999:191
4Fernando del Rio,Embodied Technical Prog-res sandUnemployment,Universtecathol iquede Louvain,Institutde RecherchesEconomiques et Sociales(IRES)Di scus s ion Paper,2001:31
5Bharat Trehan,Productivity shocks and theunemployment rate,Economic Review FederaI Reserve Bank 0f San Franci sco,2003:13-37
6昌盛,科技进步对就业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5,(1)
7瞿群臻,论科技进步、经济增长与就业,运筹与管理,2005,(5)
基金项目: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 007GG3001 00 06),山东省软科学项目(2008RKA213)。
作者简介:赵黎明,天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红霞,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山东财政学院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曹惠,山东财政学院经济学院硕士生。
收稿日期:2009—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