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华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这是台湾著名学者龙应台女士对文化的比较形象的描述。若以此类比,学校文化的这根细丝,就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外在的表现就是它的校风、教风、学风。学校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主要是学校环境的建设、制度和课程的建设、组织管理的建设,它们互为依托,相得益彰。
一、学校文化建设应从外在到深层
学校文化建设的外在表现形式,主要是校园的建筑布局。合理的布局,将为学校的文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教学楼外墙恰当的色彩和线条,是一幅立体的图画,是学校的形象代言。完备的教室、功能室,是无声的语言,告诉您:“学校功能齐全,敬请放心。”无论是学校的橱窗,还是教室的黑板,始终张挂师生鲜活的作品,它在悄悄说:“这里的生活多姿多彩。”橱窗里还有优秀教师和学生的先进事迹,配上灿烂如花的笑容的照片,这是学校精气神的外化,是唱响的主旋律。学校绿化,不仅有树木和绿草,还有鲜花映衬,令人赏心悦目。有些学校还设立了文化墙,修建了雕塑,增强了文化的厚重感。有些学校,还要求师生穿统一的校服,戴学校设计的校徽,使用的办公和学习用品,都有学校统一的标志,营造良好的归属感。有些学校不但把“三风一训”挂在了学校醒目之处,还建立了学校的网站,利用网络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凝聚人心。
这些外显的学校文化,也许通过速成便可做到。但文化建设中的有些表现,却非一日之功。如我们走进学校,看看孩子们脸上是否洋溢着笑容、彬彬有礼;地面上是否干净整洁、一尘不染;校园里是否书声琅琅、生动活泼;教师们是否敬业爱岗、和蔼端庄。这些都需要通过认真执行课程改革,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才可实现。所以学校文化建设,是没有暴发户的。堆积的外在符号,只是学校文化浅层次的表现形式。要构建学校文化,是需要长期的熏染的。
二、学校文化建设应从深奥到朴素
校园文化建设,是师生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塑造校园文化的活动过程。包括了校园文化所涵盖的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建设及其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等,它是紧密贴近师生,如影随形的东西。每位师生都是学校文化的符号,你在欣赏别人时,你也成了别人的一道风景。真正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不需要太多的痕迹的。它的建设过程,就在我们的点滴工作中。当你并没有感觉文化建设的累赘时,你却在享受着这种文化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尔后,你又在传递着这种快乐、这种幸福。
学校文化建设,需要的即是人类普适的价值追求——平等、博爱、民主、自由、科学、和谐、诚信、责任。由此生发的一切具体活动,都应是学校的文化建设。所以讲,学校文化建设是朴素、具体而生动的,每位师生都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者和参与者,大家都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人。
三、学校文化建设应在传承中创新
学校文化建设,不应是在废墟中重建。如果换一任校长,又另贴一张标签,学校文化只能是一棵永远长不大的稚嫩的小树,根不深,叶难茂,它是难以抗拒风雨的。学校文化建设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依靠广大师生共同参与,提取那些公认的,已经历时间检验的有价值因素,加以凝练,这是学校文化的根基。如学校设立荣誉室,不仅应包括现在师生的荣誉,还应包括历届师生的荣誉、事迹,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再比如学校的一些大树,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见证了学校的发展,与师生结下深厚的感情,是一种特殊的学校文化,我们在校建时,要给予保护。学校因这些举措,会留下一种厚重的历史文化感。浸染其中,就会被这种独特的文化包裹、熏陶。
但人类的文化永远是在前进的,学校的文化也要与时俱进。我们既要关注我们昨天的文化、今天的文化,也要预见明天的文化;我们既要传承本校的文化,也要学习他校的文化;我们既要看到中国的学校文化,也要看到外国的学校文化。海纳百川,方显博大胸怀,流水不腐,才见活力四射。但简单的文化灌输,却也不行,我们要学习拿来主义,取其所长,为我所用。追赶时髦,邯郸学步,只能徒留笑话。
学校的文化,应该是在继承中创新,也可以老树新枝合理嫁接。比如《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据说,后来清朝贾存仁曾修订改编)。《弟子规》以《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以三字韵语的形式具体列述儿童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语言行为要求,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的好读物。我们通过参观学习,发现了《弟子规》这一宝贝,并顺利嫁接到学校文化建设中来,丰富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让这一古老教材,在学校获得新的生机。
四、学校文化建设应追求个性鲜明
学校文化建设,既有普适性,又有它的特殊性。各校的校情不同,如师资不同、生源不同、历史不同、教育资源不同,学校文化内容侧重点是不同的,建设途径也可以有它的独特性。
上个世纪初的北京大学聚集了一批“疯人”与“狂者”,其领军人物蔡元培先生的“兼容并包,学术自由”,横空出世,飘逸洒脱,个性鲜明,令人刮目相看,也让今日的我们倍感亲切,受益无穷。
上海建平中学的哲学观念、教育理想,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而具体的依托途径则是课堂,即通过课程设置来发掘学生潜力,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在课程重构过程中努力培植并已经初步生成具有开放性、选择性、综合性的建平课程文化特性。它的富有个性的文化,使建平中学扬名海内外。
我校把“顽强拚搏,永不言弃”作为校训,它是从我校的传统足球项目中提炼出来的。学校开设了以足球运动为内容的校本课程,成立了校足球培训队,学生也成立了足球活动社团,还有足球宝贝拉拉队。我们不但在校内开展足球比赛,还邀请外校师生到我校进行友谊赛,并积极参加省市级比赛,通过获奖进一步扩大知名度,打响品牌。
我校虽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又是企办下放学校,发展中存在诸多瓶颈。而在精心凝练的校训激励下,师生遵循“用心播种、精心耕耘、快乐收获”的教育理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被评为区级建设名校。足球文化成了我校的特色品牌,成了我们的骄傲和自豪。
学校文化建设,强调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这就像我们尊重民族文化一样,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也只有这样,学校文化这朵奇葩,才能开得更加艳丽多姿,香风满园。沿着这条思路坚持走下去,我们的教育必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我们的民族文化也将更加灿烂辉煌。◆(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建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