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振岳
3月21日,珠海市金湾区平沙世外桃源农场里热闹非凡,来自香洲区夏湾小学的1300名学生在这里开展以学习农耕知识为主的春游活动。学生们在农民的指导下,有的拿起锄头翻松泥土,有的在田里种下菜苗,有的给菜苗浇水,忙得不亦乐乎。夏湾小学校长范梅说:“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城市里面,对农村农业的认识比较少,我们想利用春游这个活动,让学生接触农业,体验一下平时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让他们知道劳动的艰辛。”
笔者无意戴“有色眼镜”去审视当今青少年,可他们中的一些人精神弱化、意志软化和理想荒漠化却是不争的事实。于是,学校里就出现了“将脏衣服寄到家里,让母亲洗后再寄回”的城市学生,社会上就出现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回家的路”的生活低能儿等。前段时间,有一家石油企业之所以拒绝聘用城镇家庭的学生,就是因为很多学生到户外、野外作业时不能吃苦。耐挫折能力差、协调生活能力差以及吃苦耐劳意识差已成为教育无法避免的痛。
所以,看到珠海这所学校的农业课和农业实践,笔者眼前一亮。农业劳动是精神磨炼的最好机会。锄头能磨出吃苦精神,能增强孩子的体质;种地让孩子“浑身泥土,满身臭汗,吃苦耐劳”,不再有骄娇二气;亲近土地更让孩子对农民、农业多了一分敬重和理解,不再趾高气扬,面孔朝天。
从某种意义上说,农业课和农活体验就是孩子们的“精神菜根”。“嚼得菜根,百事可为”。种得田地的孩子以后无疑能走得更稳、更远。
为了杜绝农活儿作秀化,笔者建议这类活动应该多一些泥土气息,要让孩子真正将身心交给泥土,交给脚踏实地的体验,而不是花拳绣腿,蜻蜓点水,浮在表层装样子。教育者应该珍惜这些机会,充分挖掘学农活动中丰厚的精神营养和本质内涵,而不要组织了活动却不能使活动得到升华。
都知道应该让孩子精神成长和壮大,可这种教育很久以来只停留在报道阶段,缺乏货真价实的“实践操作”,缺乏脚踏实地的突破、落实和尝试。当更多教育者都能切实重视对受教育者的精神培养,多一些“除草机情结”,精神弱化现象才有望得到改观。◆(作者地址:河南省开封市顺河回族区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