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小明
一、教育价值的确立,是优化学校教育行为的前提
某地电视台曾经报道了这样一个事例,一所中学为了防止某位学生在课堂捣乱,让他单独在一间教室自习。该生家长认为学校的做法对孩子造成了无法估量的伤害。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某小学面对问题学生王某严重影响其他学生学习的情况,和学生家长进行了协商,采用了单独授课,针对性教育的策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成功地转化了这名学生。学校的做法受到了家长的欢迎,得到了当地教育局的表彰和推广。
为什么两种相似的行为,产生的结果却有天壤之别呢?
那是因为“我们(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明确学校教育的目的”。“学校教育的基本价值根植于作为整体生活的价值之中。”《优化学校教育》的作者克里夫·贝克告诉我们,正确的价值观是提升教育行为的准则。从上例可见,同样的个别化教学,同样地面对问题学生,狭隘的价值观带来的是伤害,容纳的价值观带来的是喜悦。
可能有的老师认为,自己只要教好书就足够了,教育的价值观是专家、领导思考的事情。贝克认为,“(价值观)并未超过普通成人和孩子的能力,实际上他们每天都成功解决了成百甚至上千的价值观问题。”的确,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常常会接触到各种相似的情况:分层教学与校中校、快慢班的设置之间孰是孰非,分数排名的做法与差异教学之间谁对谁错,精细化管理和束缚教师创造力之间如何取舍,填鸭式教学和讲授法之间是谁有理,惩戒教育和教学惩罚能否划上等号……教育似乎是非常脆弱的事情,稍不留神可能真理就变成了谬误。几乎相似的做法,在正确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常常能够产生教育的增值,反之,可能会出现教育的贬值。
那么,教育价值的源头在哪里呢?贝克认为树立“把学校教育与整体生活的需要联系起来是极为重要的”,教育的价值观就是人类的价值观。汶川地震中为保护学生而牺牲的谭千秋老师,用生命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教育的价值观。扎根乡村教育的冯朝辉老师,用32年的默默奉献告诉我们什么是教育的价值观。江苏省特级教师庄杏珍用 “课品如人品”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是教育的价值观。笔者明白了,这就是人生观,就是生命观,也就是教育的价值观。
二、教育价值观是在多方协商中体现的
那么教育的价值观究竟在哪里呢?
“……无论现在和将来,学校都应该增进学生和其他社会成员的幸福……学校应该在减少学校内部和社会不适当的不平等形式方面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学生)他们的幸福应该是我们关心的核心问题;同样重视价值观的学校……并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幸福,并间接地促进家长和其他成人的幸福……‘其他成人的一个关键群体是教师……”
“学校应该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家长和其他成人的需要以及他们表达出来的愿望的影响呢?在这方面他们有哪些权利呢?”
贝克从学校、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多个角度分析了教育的价值观,认为“平等是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这种平等是相对的,其根本目的在于“增进人类的幸福”。贝克设想了“平等”的课程和人际关系,认为学校应该合理整合课程,促进群体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笔者不禁用作者的观点来审视自己的教学生活:贝克认为教师应该介入到校内外生活中去。可是当学校要求写管理论文时,笔者总认为那是领导的事情,与自己毫无关系,把自己的权责局限在三尺讲台上。贝克认为教师应该是“知识分子”。但是笔者却比较反感教育科研,认为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而不是“作家”“科学家”,无形中把自己等同于“教书匠”。贝克认为教师应该更加尊重学生。可是笔者发现自己在课堂上的提问——“同学们都喜爱这幅画吗?”“喜爱!”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让笔者感到,这种尊重其实是一种假象。贝克认为学生和教师都应该找到教育的幸福感。可是笔者常常被琐碎的工作蒙住了双眼,教育的价值观逐渐淡漠……总之,职业的幸福感正在消退。贝克认为,学生的课程应该注重整合,可是笔者发现随着课程的增多,教师、学生正在把课程的功能进行分解,学生的“减负”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在比较中,笔者感到了自己教育价值观的缺失,一种价值的需要被唤醒起来。
贝克先生用犀利的文笔敲响了教育价值的“警钟”,使笔者感到,合理的教育价值观是师生幸福所在,是教育意义所在。
三、反思学校教育价值的现状
贝克先生从约束、灌输、宗教、种族主义、性别主义和阶层偏见等几个方面对学校教育价值进行了透视,他的许多观点对于我国的教育现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贝克认为,4岁以下的儿童应该采用约束的方法,10岁以后,孩子明显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和动机,一定程度的约束力量在学校中是不可避免的。这对当前课程改革中,学校给予学生太多的自由和权利,导致教育的绝对开放,例如某些学校(幼儿园)过早实施双语教学,开设性教育课程,实施研究性学习……就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笔者反观自己的校园,可能各方的价值观不如西方那样多样,可是随着经济发展,课程改革的深入,有两种价值观值得我们反思。
一种是专家的价值观。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新的课程理念、方法、组织形式不断丰富着我们的校园生活,其中高校的专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占据着充分的话语权。但是这些专家往往和中小学教学生活有一定的差距,他们的一些价值观,正如贝克先生评价杜威的理论那样,是正确却有些空洞。另外专家和学生、教师和家长之间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的对话,所以他们之间的价值观很难转化,甚至出现了不协调的状况。
另一种是阶层的价值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来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所在的小学,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来自外地,本地区有子弟学校7所,阶层之间的教育目的、条件、需要都存在着差异,教育公平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问题,这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和动向。
面对这两种新的价值观,需要我们教师主动地去发现、去理解、去影响它们,形成多方共享的教育价值观。
四、教育价值观带领我们走向未来
贝克还设想了学校教育价值的新方向,从道德教育和价值教育、宗教教育和精神教育、政治教育和全球教育等方面谈了未来的教育。
贝克认为道德教育是价值教育的一种手段,灵性教育(例如悟性、整合、好奇、爱、勇敢等)是价值教育的重要途径,政治教育和全球教育是教育价值超越个人、走向社会的重要渠道。
笔者认为,建立一种未来的教育价值观便于我们把握教育的本质,树立教育的理想。当我们的教育在面对职业教育和生活教育、公民教育和精英教育、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功利教育和自由教育的抉择面前,我们教师常常会因为某些家长的要求、某些社会的舆论、某些学校的考评,而患上了“近视眼”,甚至使我们丧失了目标感。但是如果把这些观点放在生活的多样、人性的丰满、社会的进步面前,教育的伟大和渺小是会立即“现形”的。这时我们的心胸会更大,眼界会更广,教育的行为也会更加富有智慧。
也许有人认为未来的价值观是不可预知的,古罗马的教育价值观和近现代的教育价值观就是迥然不同的。但是,不可否认这两者之间某些教育价值是有联系的,例如勇敢、纪律等等。贝克也认为,“教育的目的与其说是‘天注定,还不如说是逐渐在人类的渴望和追求中显现出来的”。笔者相信,只要人类的理性存在,我们的理想存在,未来的教育价值观必将更加美好、更加合理。
合上《优化学校教育》一书,笔者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宁静,我想,这可能是我的心中留下了一颗名叫“教育价值”的种子吧!◆(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