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超
大约半个世纪之前,一个周日的清晨。
辽阔的港口上空,云层稀疏,几架侦察机像往日一样在空中例行公事般地盘旋着。舰群在斜射的阳光下显得宁静而安祥。一些早起的士兵正在悠闲地吃着早餐。
突然间,数百架轰炸机从天而降,猛烈的炮火密集地喷射而下,周围都是弹药炸响的声音;一个接一个的鱼雷在水底袭来;港口里,到处都是弥漫的硝烟、张皇失措的士兵和惊恐惨烈的喊叫声。宁静的气氛在一瞬间就这样被彻底击碎。
最初的几分钟内,没有人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情,等逐渐清醒后,四周已是一片废墟。就在这短短的2个小时内,10余艘舰艇、300多架飞机、 2400多名美军战士成为了这场闪电战的牺牲品!
对,这就是1941年12月7日的早上,美国珍珠港被偷袭的场景。
这是历史上真实而残酷的一幕!此时此刻,当回想起本次金融危机的发生时,我们禁不住惊叹:这跟"偷袭珍珠港"事件是多么地相似啊!
仅仅在两年前,世界还洋溢着一片乐观的气氛。在信息技术和金融创新的引领下,美国经济步入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最好时光。华尔街站在世界资本的顶端成为全球膜拜的对象。
在中国,股市和楼市仿佛在向我们呐喊:“牛市到了”,“一万点不是梦”。中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增长的轨道里。
突然之间,如同遇袭的珍珠港一样,刚才还无比兴盛的美国经济已经一片荒凉。美国第一大投行高盛和第二大投行摩根斯坦利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第三大投行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昔日在全球资本市场呼风唤雨的华尔街模式就这样破灭了。实体经济方面,曾代表着美国精神的汽车业荣耀不再,福特、克莱斯勒、通用美国三大汽车巨头相继出现巨额亏损,处在破产的边缘。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貌似强大的美国巨人在金融危机面前不堪一击。
大洋对面的中国,一开始是隔岸观火。此时的中国公众,没有几个人明白"次贷"的意思。很快我们看到,危机迅速从美国蔓延到世界,其中也包括中国。2008年11月份,中国的出口数据首次出现下滑,珠三角大量外贸型中小企业倒闭,无数中国劳工失业,而其在海外的投资则出现数千亿的亏损。
一场应对金融危机的战斗打响了。中国重拳出击,先后出台了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采取了降息、减税等举措。危机从2008年起,一直持续到2009年仍呈现恶化的趋势。
2009年2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为-1.6%,这是自2002年12月以来的首次下降;生产者价格指数( PPI )加深为-4.5%,创下了1999年3月以来的最大跌幅。2009年前两个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37.3%。而出口数据更是不尽如人意,2月份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249.48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4.9%。冰冷的经济数据昭示着局势的困难。近年来,中国经济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对世界各国来说,金融危机是共同的敌人,理应同仇敌忾、携手迎战。但危机不仅没有加强各国的合作,反而加剧了世界的不安,以邻为壑成为普遍现象。各国纷纷开动印钞机,贸易保护主义呈现抬头趋势。危机面前,凸显的是一个更加动荡的世界。
作为危机发源地,美国政府不断出台救市措施,除了降息之外,先后推出了1680亿美元减税方案、7000亿美元问题资产计划和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
在这些措施都显得效果不明后,美国采取了更加疯狂的举动。2009年3月23日,美联储宣布半年内购买3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消息使得市场一片哗然。从货币银行学上讲,一国央行是不允许直接购买该国政府发行的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的。央行直接购买国债意味着国债收益率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将被彻底打破,相当于美国开动了印钞机滥发货币。
这就是赤裸裸的美元霸权。在金融危机影响日益加深的今天,美元完全放弃了自己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为储备货币的责任,公然地将损失转嫁给其他持有美元资产的国家。
与此同时,在美国的带动下,愈来愈多国家的央行悄悄加入“印钞票”行列,“货币贬值战”一触即发。如果各国放任汇率下跌,这对目前已陷衰退的全球经济而言,将有可能是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
G20金融峰会召开之前,包括中国、巴西、印度与俄罗斯的“金砖四国”纷纷呼吁,要求改革现有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保证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在这样的氛围下,中国带头开始了反击。3月23日起,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四天之内连发三篇文章,对美元霸权进行还击。文章分别是《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关于储蓄率问题的思考》、《关于改变宏观和微观周期性的进一步探讨》。
在这三篇文章中,周小川对当今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提出了尖锐批评,并提出了彻底改革全球货币体系的大胆建议——IMF(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 (SDR)取代美元,作为世界主要的储备货币。
这几篇看似不经意抛出来的文章,立即在世界引发强烈反响,一场围绕国际储备货币的全球"货币战争"打响了。美国马上跳出来表示反对,认为美元仍然是世界主导地位的货币,西方国家也大多表示反对。但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多数新兴国家却表示了支持,因为此次金融危机,他们对现行国际货币体制充满了不信任,终结美元霸主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我们已经走到了一个更为关键的时期,即改变美元霸权,尝试世界货币体系发生变革的冲撞时期,大国在世界经济货币定价权上的争锋正式开始了。
2009年4月2日,G20金融峰会在伦敦落下帷幕。G20领导人一致同意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提供总额1.1万亿美元资金。其中,IMF的资金规模将由目前的 2500亿美元增加到7500亿美元,以帮助陷入困境的国家。与此同时,IMF将增发2500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分配给各成员,以增强流动性,并向发展中国家倾斜。伦敦峰会迈出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步伐,美国的中心地位受到减弱,国际机构和新兴市场的作用更为突出。
在有着令人惊喜的成果的同时,峰会也留下了一些遗憾。G20峰会出台的方案中,最薄弱的环节在于金融部分,对于清理银行有毒资产的共同对策拿不出详细方案,同时在财政政策上可以报告的也很少。而最受关注的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提议,与会各国并未达成具体共识,留给了秋天在美国纽约举行的第三轮峰会上再次讨论。从这些方面来说,这只是一次成功了一半的峰会。
这就是当今的世界——不同于以往,充满了动荡和不安全感。看起来,世界经济短期内的衰退似乎已是不可抑制了。IMF在四个月的时间里,多次下调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从2008年10月预测的3%,调到2008年11月的2.2%,再到2009年1月的0.5%。除它之外,甚至不少机构预测可能出现负增长。全球联合救市行动能否成功,仍需要时间来判定。
(摘编自《大变局:危机时代中国经济的裂变与转型之路》,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前言)
注:
注:G20,即20国集团(Group 20)。由八国集团、欧洲联盟以及一些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国家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参加的20国集团创始会议1999年12月16日在德国柏林正式举行,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内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机制。按照惯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列席该组织的会议。20国集团的GDP总量约占世界的85%,人口约40亿。
20国集团属于非正式论坛,旨在促进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就国际经济、货币政策和金融体系的重要问题开展富有建设性和开放性的对话,并通过对话,为有关实质问题的讨论和协商奠定广泛基础,以寻求合作并推动国际金融体制的改革,加强国际金融体系架构,促进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增长。此外,20国集团还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国家提供了一个共商当前国际经济问题的平台。同时,20国集团还致力于建立全球公认的标准,例如在透明的财政政策、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等领域率先建立统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