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格作文”精选文本之研究

2009-08-27 07:06刘德福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09年8期
关键词:作文

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是学者;知其然,并知如何使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知如何使人知其所以然,这是教师。教师这一职业的可贵之处,也是难为之处,就在于,你首先是个学者,然后才可能成为一个教师。是业内人士,还要是懂得学习行为与教育行为的专业人士。明白了仿格是怎么回事,并将之开发成一个个可以使人昭昭的一个个案例,最见功力。

(文晋)

这是2005年进行“用文本摇动学生的写作心灵”课题实验时的教学设计:

“读悟”类文章读写训练

【理念导引】

无法把平常易见熟悉的事物写进作文中,缺乏题材的开发能力,是始终困扰高中生写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同学们缺乏把平常的事物写得不平常,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平中见奇,平中见深刻,缺乏题材的开掘能力。虚实结合是常用并且容易用好的写作方法。“虚实相生”是文章创作的一个大范畴,是中国的一种文化现象。“虚”,是想象,是情思,是感悟;“实”是实物,是过程,是感悟的依托。“虚”是鸟的翅膀,直指蓝天白云;“实”是鸟的双脚,直踏泥土大地。

“读”在这里是阅读、观察、思考,进而联想的意思。是写作者加工研磨写作素材的过程,这里的写作素材包括自然界和社会上的万事万物,还有历史上的人物、音乐作品、文学绘画雕塑作品。“悟”是将进入写作者心灵的素材向文章写作上迁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对生活中最平常事物解读的基础上把素材导入或者转换到写作话题的过程。解读和感悟需要一个人的语言功底、文化素养、生命积淀。当一种文化穿透力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之后,任何稀松平常的题材都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妙文览胜】

叛逆的槐树

□文/春风拂柳

常走那条路,也常见那儿的树,可直到前几天才发现那棵与众不同的树。

这是一棵槐树。是盖好这儿的楼后为美化环境而栽的,少说也有十几年了。和这棵树一起在花池里落户的还有好几棵。也许,谁也没有注意到,它长着长着竟然长成了另类。

其余几棵树都循规蹈矩,按照主人的意志塑造着形象,长成了那种个子不高,顶子成伞形的供人欣赏的作品。为了证明它们的忠实,连树枝也向下长,像个卑躬屈膝的下人。难怪十多年了,还没有长到2米高。而这棵树则不然,兴许一开始就不甘心让人摆布,长着长着就我行我素起来,在那个圆圆的蘑菇状的顶上,又冒出个主干来,现在已有2米多高,树冠的直径足足超过了3米。仔细观察,那树是在嫁接时出的岔儿。嫁接者没有除净原来的那个根,最终让树长成了现在这个不伦不类的样子。像是小公猪在阉割的时候没有做彻底,让残留的那点东西又死灰复燃。

我不知道别人是否发现这个秘密,也许从栽上它们那天起,根本就没有谁注意过它们的成长,包括树的管理者和周围的住户。也许有人看到过它,只是一笑了之,一转眼就把它忘得干干净净。但在更多的人的眼里,那些树们只是一些与人毫不相干的物。现在的人连自己的事还管不过来,哪有闲心去注意那些没有生命、不会讲话的树呢?

这棵树比其它几棵同类的树高出了许多,样子也怪怪的,站在其它树中,让人想起了鹤立鸡群这个成语。它长得很是茂盛。主干较其它树粗,叶子也比其它树绿,似乎活得很开心,全然不在乎别人对它持什么看法。一次,我正看这棵树,碰巧遇到了一个熟人。他问我在那儿干啥。我说看这棵与众不同的树。他停下来看了几眼,什么也没说走了。事后,我有点后悔,觉得自己不该把这个也许只有我一个人知道的秘密告诉了他。如果他的嘴不牢,再告诉别人,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知道的人多了,说不定遇上个多事之徒,看它不顺眼,会把它比别的树多出的那部分砍去。从那天起,我开始担心起这棵树的命运。每次走到那里,我的目光首先寻找的就是那棵树,而每次的结果都一样,树依然完好如初,我的担心也就从此消除了。几个月后,又见到了这棵树。树还是那样,不过,它的模样却改变了我原来的看法。那时是初冬时节,大部分树已没有了多少叶子,于是,这棵树便像长时间沉在海底的潜艇,突然间浮出了水面。这棵形单影只的树耸立在那里,活脱脱一只拔了毛的大公鸡,在众多的同类中显得越发地丑陋。我很惊奇自己的改变,按说,这棵树也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地方,它只是想按照自己的意志成长,不想改变自己而已。不过,仔细想想,这正是它也是人类共有的致命的弱点。因为没有几个人会喜欢与自己不同的有个性的人,也没有几个人有海纳百川的肚量。

【写作意蕴点拨】

我就这篇文章谈的是如何按表达的中心选择有特征的物的问题,也就是,先如何“读物”,再如何“悟物”的问题。

当我们要表达“叛逆”的中心的时候,或者说,我们要写一个叛逆的人的时候,我们就要选择这样的一棵槐树:“这棵树,兴许一开始就不甘心让人摆布,长着长着就我行我素起来……像是小公猪在阉割的时候没有做彻底,让残留的那点东西又死灰复燃。”从此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作文材料真可谓“弱水三千”,可是我们只“取一瓢饮”。这一瓢水就是我们围绕这中心读出的黄金,悟出的宝石。那么,我们必须通过训练获得能识别黄金,琢磨出宝石的眼光和脑髓。

从千千万万形形色色的树木中找到“这一棵”槐树,我们就找到了文章的写作切入点。

【教师下水作文】

读草

□文/刘德福

又换了学校,校园中有如茵绿草,有鹅卵小径,有清流长河。教师公寓下面就是河边,河边就是整齐的草坪,草坪上就是大理石凳。坐在上面沐浴着晚风,还真有神怡心悦的味道。这让我漂泊已久的心有了家的感觉。

这是晚上。如果是白天就不一样了。对面就是运动场,四百米塑胶跑道就是足球场的草坪。足球场上面是参差而立的杂草,高的像胜利的士兵、刀枪鲜明;低的像溃逃的残兵,军容不整,四肢残缺。每天和妻子、儿子散步时,我总要发几句牢骚:好好的运动场,为什么让杂草占领呀!

军训的最后是分列式表演,如此严整的队伍站在杂草中间,有些滑稽。同学们的腿在丛生的杂草间迈着整齐的步伐,显得总有些磕磕绊绊。其实,这也许是一块好地,只是不及时耕耘,清除杂草,任时光漫流,就荒芜了,多可惜呀。

有一天,我欣喜地看到有一批农人进驻了这块荒地,他们开始清除杂草。因此,下班回教师公寓的路上,我总是关注清除杂草工作的进展,看得出,这些农人是训练有素的,但是,进展相当缓慢。有一天,他们开始点火烧草,一时间操场浓烟滚滚,可见,清除杂草的工作是多么艰难呀!不过,他们生长的时候,是突然的、迅速的、无孔不入的。

清除完杂草,农人们开始播撒草种,几天之后,草地上开始出现一层绿。我知道,这是栽种的草坪草开始生长了。绿意扩大了,我的心越来越高兴起来,越发敞亮了。

教工运动会时,裁判员队伍入场,我走在刚长出的草坪上,低头一细看,我发现了许多杂草,混迹在草坪草中间。草坪草显得很弱小,而杂草却十分茁壮,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我的心又开始沉重起来,我害怕长着长着,这又是一地杂草了。

回想自己走过的三十多年的人生旅程,有多少次自己的心灵原野开始生长杂草。是父母、老师、领导、朋友、亲人给自己清除杂草,是书籍和音乐时时让自己的心灵从浮躁渐如平静,从芜杂走向纯洁。

回到课堂,总有许多同学因为贪玩而在测试的时候打小抄,我的心就像看到杂草丛生的草坪一样难受。我知道,学生的心灵里也有一块绿地,老师要时刻像农人一样紧盯着杂草出生。

【教师下水感悟】

这是一篇比较随意率性的文章。为了验证我说的“只要读,只要悟,一切东西皆可入文”的作文教学观点,我让学生给我命题。学生就给我指了指操场上的草坪,说,老师,你就写写那些草吧!所以,第二天课上就有了这篇下水作文。

现在我的窗前没有树。我仍然没有树。树让我迷惑,我的树到底在哪里?我有过一棵石榴,一棵枇杷,我一直觉得我应该有三棵树,就像多年以前我心目中最遥远的火车站的名字,是三棵树,那还有一棵在哪里呢?我问我自己,然后我听见了回应,回应来自童年旧居旁的河水,我听见多年以前被狂风带走的苦楝树苗向我挥手示意说,我在这里,我在水里!

【导读】

苏童是苏州人,是典型的江南才子,他的散文充满诗意和飞翔的想象力,瑰丽,奇特,不同凡响。在娓娓道来淡淡的忧伤中不仅提供了细腻的生活枝节,而且直接指向精神的内核。那浸润江南温情才情和文化底蕴的文字充满虚构的热情,有一种畅达的气势,阿城所称的“绵密通透、光感适宜”的文字,就是这个样子。

这是一篇适合于读出声音的散文,要在一个人的时候,为自己朗诵,那么,我童年时候的梦想和忧伤、青年时候的彷徨和追求都会从记忆中走来,而不停奔波和漂泊的我也好像在寻找我心中的“三棵树”。

一次报告会上,一位上海的中学语文教师向苏童提问,他是这样回答的:“我不知道是零几年写的,因为那个时期,我突然十分怀旧,是你某个时期已经逝去,特别希望通过文字挽留什么。《三棵树》其中更多是跟我的生活太紧密了没有一个细节是虚构的,包括我小时候在苏州长大,因为我们家离铁路很近,我经常看到火车从我上学的那条街道要经过,《三棵树》的来由是我经常看见一列火车从上海——三棵树,我查地图知道三棵树是在黑龙江,在我童年记忆中是最遥远的地方,只有火车可以把我带去。但是坐火车的机会都没有,只有看火车的机会。所以三棵树这个地名是我通过交通工具,或者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对我来说是这么一种,寄托着某种非常模糊的向往,‘三棵树,这三个汉字的意象我觉得非常之美。是三棵树,如果一棵树不美,两棵树对称也不美,三棵树不对称,很特别,比如《三棵树》里头写的石榴、枇杷都是非常真实的,我住的是老的民国时候的楼房,有两棵树,所以我在生命中抒发有点小资情调,这似乎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情节,我有两棵树,没有第三棵,因为我家里不能种树,所以我自己拿了一个小的瓷盘种了一棵,所以《三棵树》是一种遗憾,永远无法弥补的现实,这个现实对我来说永远有缺憾。”

苏童在《虚构的热情》中有过这样的文字:“一个人瞬间的独语成为别人生活的经典,一个人原本孤立无援的精神世界通过文字覆盖了成千上万个心灵。”这也许就是本文成为经典的原因。

妙文2——

六棵树

□文/贾平凹

回了一趟老家,发现村子里又少了几种树。记得小时候我问过父亲,老虎是什么,熊是什么,黄羊和狐狸是什么,父亲就说不上来,一脸的尴尬和茫然。我害怕以后的孩子会不会只知道了村里的动物只是老鼠苍蝇和蚊子,村里的树木只是杨树柳树和榆树?所以,就有了想记录那些在三十年间消绝的花草树木的欲望。

现在,我先要记的是六棵树。

皂角树。皂角树是属于秃子家的,秃子把皂角树看得很紧。那年月,村人很少有用肥皂的,皂角可以卖钱,五分钱一斤。秃子先是在树根堆了一捆野枣棘,不让人爬上去,但野草棘很快被谁放火烧了,秃子又在树身上抹屎,臭味在泉边都能闻见,村人一片骂声,秃子才把屎擦了。

秃子四十一岁上,去深山换包谷,秃子就认识了那里一个寡妇。寡妇有一个娃,寡妇带着娃就来到了他家。又过了两年,我再一次回去,发觉皂角树没了,问村人,村人说:砍了。二婶告诉我,秃子死了媳妇后,和媳妇的那个儿子合不来,儿子出外再没有音讯,秃子一下子衰老了,五十多岁的人看上去有七十岁,他不戴帽子了,头上的疤红得像烧过的柿子,一天夜里就吊死在皂角树上,皂角落得泉边到处都是。这皂角树在涧上,村人来打水或洗衣服就容易想起秃子吊死的样子,便把皂角树砍了。

药树。药树几乎是我们村的象征,人要问:你是哪儿的?我们说:棣花的。问:棣花哪个村?我们说:药树底下的。

我在寺里读了六年书,每天早晨上操听完校长训话,我抬头就看到药树。记得一次校长训话突然就提到了药树,说寺里风水好,因为有这棵龙树。校长鼓励我们好好学习,将来也成龙变凤。但是,我连初中还没有读完,文化革命就开始了,辍学务农,那时我十四岁。

我回到村里,然有一天,一声爆炸,以为又武斗了,巷道里有人喊:不是武斗,是炸药树了!等村人赶到寺后的土崖上,药树果然根部被炸药炸开,树干倒下去压塌了学校的后院墙。原来造反派每日有上百人在那里起灶做饭,没有了柴禾,就炸了药树。

树身太大,无法运出寺,就用土掩埋在土崖下,但树的断茬口不停地往出流水,流暗红色的水,把掩埋的土都浸湿了,二爷说那是血水。

我离开村子的那年,村人把药树挖出来,解成了板,这些板做了桥板就架设在村前的丹江上。

楸树。这棵树在刘新来家的屋后,但树却属于李书富家。刘新来家和李书富家是隔壁,但李书富家地势高,刘新来家地势低,屋后的阴沟里老是湿津津的,很少有人去过。楸树占的地方狭窄,就顺着涧根往高里长,枝叶高过了涧畔。刘家人丁不旺,几辈单传,到了刘新来手里,他在外地工作,老婆和儿子在家,儿子就患了心脏病,一年四季嘴唇发青。阴阳先生说楸树吸了刘家精气,刘新来要求李书富能把楸树伐了,李书富不同意,刘新来说给你二百元钱把树伐了,李书富还是不同意。

李书富在秋后打核桃的时候从树上掉下来,把脊梁跌断了,卧床了三年,临死前给老伴说:用楸树解板给我做棺材。他儿子在西安打工,探病回来就伐倒了楸树,伐楸树费老了劲,是一截一截锯断用绳吊着抬出来,解成了板。李书富一死,儿子却没有用楸树板给他爹做棺材,只是将家里一个老式板柜锯了腿,将爹装进去埋了。埋了爹,儿子又进城打工了,李书富的老伴还留在家里,对人说:儿子在城里找了个对象,这些木板留着做结婚家具呀。我也要进城呀,但我必须给他爹过了百天,百天里这些木板也就干了。

百天过后,李书富的儿子果然回来接走了老娘,也拉走了楸木板,也在这一天,刘新来家的堂屋倒坍了。

香椿。村里原来有许多椿树,我家茅坑边就有一棵,但都是臭椿,香椿只有一棵。这一棵长在莲菜池边的独院里,院里住着泥水匠,泥水匠常年在外揽活,他老婆年龄小得多,嫩面俊俏。每年春天,大家从墙外经过,就拿眼盯着看香椿的叶子。

男人们都说香椿好,前院的三婶就骂:不是香椿好,是人家的老婆好!于是她大肆攻击那老婆。社教的时候,村里重新划阶级成分,泥水匠原来的成分是中农,但村人说泥水匠的爹在解放前卖掉了十亩地,他是逮住要解放的风声才卖的地,他应该是漏划的地主,结果泥水匠家就定为地主成分。是地主成分就得抄家,三婶用镰割断了爬满院墙的紫藤蔓,又去割那棵香椿,割不动,拿斧头砍,就把香椿树砍倒了。

从此村里只有臭椿,臭椿老生一种椿虫,逮住了,手上留一股臭味,像狐臭一样难闻。

苦楝树。先前村里有过三棵苦楝树。一棵在村口的戏楼旁,戏楼倒坍的时候这树莫明其妙也死了。另一棵在涧上的一块场地上,村长的儿子要盖新房子,村长通融了乡政府,这场地就批给了村长的儿子作庄宅地。而且场地要作新院子,就得伐了苦楝树,这棵苦楝树产权属于集体,又以最便宜的价处理给了村长的儿子。这事村人意见很大,但也只能背后说说而已,人家用这棵苦楝树做了椽子,新房上梁的时候大家又都去帮忙,拿了礼,燃放鞭炮。最后的一棵苦楝树在村西头,树下是大青石碾盘。这棵苦楝树是最大的一棵苦楝树,因为在碾盘旁可以遮风挡雨,谁也没想过砍伐它。苦楝蛋儿很苦,是一味药,邻村的郎中每年要来捡几次。后来苦楝树被人用斧头砍了一次,留下个疤,谁也不知道是谁砍的,不久姓王那家的小女儿突然死了,村里传言那小女儿还不到结婚年龄却怀了孕,她听别人说喝苦楝蛋儿熬出的水可以堕胎,结果把命丢了,于是大家就怀疑是姓王的来砍了树。

痒痒树。这棵痒痒树是我们村独有的一棵痒痒树,也可以说是我们那儿方圆十里内独有的树。树在永娃家的院子里,是他爷爷年轻时去山阳县,从那儿带回来移栽的。前三年的春上,西安城里来了人,在村里寻着买树,听说了永娃家院子里有痒痒树,就来看了要买。永娃还是不舍得,那伙人就买了村里十二棵紫槐树,三棵桂花树。永娃的儿子后来打听了这是西安一个买树公司,他们专门在乡下买树,然后再卖给城里的房地产开发商,移栽到一些豪华别墅区里,从中谋利。永娃的儿子那天将永娃哄说去了他舅家,然后挖树卖了,等永娃回来,院子里一个大深坑,没树了,永娃气得昏了过去。

永娃是那年腊八节去世的。

去年,永娃的儿媳妇患了胆结石来西安做手术,那儿子来看我,我问那棵痒痒树卖给了哪家公司,他说是神绿公司,树又卖给一个尚德别墅区,他爹去世前非要叫他去看看那棵树,他去看了,但树没栽活。

【导读】

贾平凹是大作家,大作家写小文是如今的时尚。大作家的小作品更是一道迷人的风景,从根本上说,作品无大小,水平却绝对有高低。大作家的小作品对中学生的作用应该比大作品更大,这当然是从高中生的时间和应试的功利角度出发的。“六棵树”,只是一个写作的由头,由此引发了作者的联想,继而牵连出六种生活,这六种生活又都在消失,很遗憾地消失,就像六棵树最后都死的死挪移的挪移一样。树关连的是生活,而树不仅仅将人物和事件串连起来,它还是参与事件的重要角色。如果我们读得细心的话,我们还会发现有的树的名字和生活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药树的神奇风水既不灵验又无法抵挡愚昧的“造反”,而“造反”正是愚昧的体现;香椿是香的,所以激起了三婶的醋意,结果香椿被砍,村子只剩下臭椿,这也是一种讽刺;苦楝树是不是衬托了一个女子的悲苦命运,痒痒树移栽后没有成活,我们是不是也能读出一种传统的东西在现代世俗社会中无法适应的孤独和郁郁而终,一种需要坚守的意味弥漫而来。

当一棵棵大树和一种种生活水乳交融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如铆钉焊接起来的一块生活的钢板。不过,我们都知道,这是虚构的六棵树,但我们丝毫看不到虚假之处。我们发现这样的生活就在我们身边,里面的人物就是我们的乡亲和邻居。虚构的利刃如果深入到了生活的深层,它挖掘出的是生活中最深刻的哲理和情感,再辅之以活灵活现的细节,这样的叙事作品是最能打动人的。因为它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它集中了生活中事件的所有光芒,而剔除了那些不具有表现力的芜杂的素材杂质,当然具有了典型的意味。

好大的树

【理论导引】

树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之一,人在树身上寄托了特别多的情感,不同的树和不同的人形成象征,树的不同部分和各种哲理形成对应。木棉英是雄树,桃树是福寿树,橄榄树是和平树,垂柳是少女树,青松翠柏象征坚强不屈,竹子象征谦虚和气节……史铁生的“合欢树”是“我”的象征,因为“我”和合欢树一样都得到了母爱,合欢树是一种爱的见证,它见证了母亲对我的那种无私的付出。宋庆龄故居的门前有香樟树,香樟树又是宋庆龄最喜爱的树,一篇写宋庆龄的散文,就是从树和人的相似性出发,赞美宋庆龄的高尚品质。《白杨礼赞》是借白杨树坚强朴质向上的特点写北方抗日军民的坚韧顽强的品质。古人云,“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就又和家庭教育连通了。我们如果抓住树的特征,可以将“树”这一素材,导入许多作文题中。从这个角度讲,真的是“好大一棵树”!

树根和枝叶的关系,可以写根基、写根本;叶子的光合作用,可以写自强自立;枝干的挺直与弯曲,可以写人的个性;树皮的颜色,可以写包装……

【文题】

2007年浙江省高考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苍茫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个字。⑤不得抄袭。

【教师下水作文】

树,正在减少

□文/刘德福

每次回到老家,都在感受着树的消失。

记得小时候,我家的后园有一棵桑树,奶奶说:“从她嫁到我们老刘家,这棵桑树就是这个样子,每年的五六月份,满树红的紫的桑葚成为你爸爸和你叔叔的解馋的好东西。村子里的孩子们都愿意这个时候到家里来,争抢着帮我干活,我知道他们心中的小九九,无非是干完活之后,我给他们摘些桑葚吃。那时候的孩子规矩着呢,先干活,再等我去摘,哪像你们现在村里这些‘活驴,简直无法无天了。”奶奶说的“活驴”是村子里的半大小子,他们经常从院墙跳进园子里,偷桑葚吃。听到奶奶的这些话,我的心里相当不是滋味,村子里有几个孩子,还是我的朋友,他们经常缠着我要吃我家的桑葚,我给他们摘了些,可总也满足不了他们的馋欲。奶奶经常说,桑葚是娇贵的东西,村子里人都尝尝鲜,哪有像这些孩子这样往饱里吃。奶奶说的往饱里吃是指一个叫二蛋的小子,偷偷地在桑树上吃了一个上午,最后中毒了,被送进了村卫生所。也许是奶奶有偏见,一说起桑树,奶奶就感慨地将我们这代孩子和我父亲我叔叔那代孩子对比,最后总是一个长叹:一代不如一代呀!

有一年,三叔在我家的后园,种了许多菜。在菜刚刚分成两个瓣的时候,一天夜里被一队杂乱的脚印给毁了。当然,脚印直指那棵结满桑葚的桑树。黑黑的夜里,这些半大小子以为菜地里还没种东西,就急匆匆地直奔主题了,没想到,把脾气最差对蔬菜最有感情的三叔惹恼了。三叔看到心爱的菜被人践踏了,二话没说,就到前院拿了柄利斧,三下五除二就将桑树砍到了。等到我和奶奶听到消息赶来,只看到了桑树的身体在痛苦地抽搐着,白森森的伤口上好像在流泪。奶奶嚎啕大哭,指着三叔训斥:“这棵树比你岁数还大,你就为了点破青菜将祖宗留下的东西给彻底毁了,你这个败家子!”

由此,我也想到了我家后山沟里的果树林。在我小的时候,当时村里的孩子少,果子没成熟的时候,一般是没人去摘的。最近几十年,人口剧增,孩子也多了,孩子多了没什么,关键是孩子的心已经不“古”了,谁都怕吃不上果实,所以还没等成熟就开始比赛一样的将果子摘完了。后来果树就越来越少,后来其它的树也越来越少。沟里原来是长流水,现在,水早就没了,雨季时山洪就经常爆发,冲毁了农田,有几次还威胁了村庄。

我的老家有一套老房子,是二蛋的爷爷的父亲盖的,有上百年的历史,院子里有一棵梧桐树,据说二蛋的爷爷的父亲虽是个农民,但比较有远见,他说,有了梧桐树,就不怕引不来凤凰,他实际上是想让自己的家里出读书人。原来我在家的时候,经常和二蛋在他家老屋复习功课。这是一棵和老屋一起长大的梧桐树。它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这是一棵参天的梧桐树,它顶天立地,气势磅礴,就像一个伟岸的丈夫。后来,老屋和院子分给了二蛋的两个叔叔。二人都新盖了房,在分这个院子的时候,将这棵大梧桐树伐倒破成板子卖了钱分了,达到了公平。听说,二蛋的爷爷气得卧病一个月,半年后就死了。

老家的树逐渐在减少,古人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现在我才知道为什么古人要把树和人紧紧联系在一起,因为树事就是人事。人为什么要栽树?除了绿化环境之外,人和树一起生长,人的观念和情感也会在树身上体现出来。树的消失也许就是人的某种情感的消逝。当人类将树砍伐尽了,人的那些优秀的品质也许就随着时光流逝而流逝殆尽,万劫不复了。

【教师下水感悟】

大家的作品是浓度最高的结晶体,只要我们认真研究,从其中任意拿出一块干货,放在水中,就是一碗上好的文章之“汤”。首先,《六棵树》的主题就是写许多美好的东西是如何消逝的,这和2007年浙江省高考作文试题相同,我们可以借鉴其写法,通过树的消失来写一种优秀品质或风气的消逝。我想到了小时候三叔砍桑树的真实的事情,所以就有了文章的1~3自然段,第4自然段也是家乡实际的事,是从面上铺叙,这两点的写法借鉴《六棵树》中的写法。文章的后半部分,纯粹是仿着《六棵树》中楸树和痒痒树的写法,其中窗外梧桐树的描写是借鉴《三棵树》中两棵果树的写法。

本教学设计发表于《阅读与鉴赏》(高中版)2008年第8期

【学生作品展示】

一棵老树的悲哀

□沃卓宁

祖母家门前有一棵年迈的老树。祖母说老树是她的祖母小时候植的。老树的浓荫遮了祖母的小屋。在小屋前抬头,天空只有细碎的几片……

从小屋门前开始到大树脚,总也不过几十步路,却是我童年的摇篮。我喜欢一脚踩爆一个个老树掉落的小果粒。祖母扶着扫把,在后头喊我,你个小鬼头。扫了一堆落叶,晒干了,脆脆的,在里头放几个小地瓜小土豆用火烧着。不一会儿就能闻到地瓜香土豆香。平凡的滋味,却是老树和祖母给我的最真实的快乐。

后来,祖母过世了。只有小屋里弥留了地瓜香土豆香。我却忍下心离开了老树和小屋。

老树渐渐显出了疲态,可是我不去了。最怕回忆突然翻滚,绞痛着不平息,老树的回忆斑驳而混乱。母亲时常回小屋,扫扫地,弹弹尘,看看老树。每次回来都会跟父亲说,老树也撑不了多久了。我懂母亲的意思,她想反正也没什么用,早点伐了也能卖点钱,而父亲总会跳出来反对。

也许是对城市的新鲜感已过,无尽的空虚充斥着我的心。静静地怀念,放任记忆翻滚……那棵老树她过得好吗?于是瞒着父母,我孤身回去了。

我。祖母。老树。小屋。刹那交错着。

老树的皱纹像山洪暴发似的,浓荫稀疏了。我走近老树,企图拥抱过去,熟悉的味道,熟悉的痕迹……只是我听到了树杆里空洞的晃响,我犹豫了……

强忍着眼泪,在那个没有阳光的早晨,看着母亲指挥着一群工具手将老树连根拔起,工具手喜悦得欢笑,小屋呆呆地望着突然也合群的笑了。随风而逝的小屋里存留已久的地瓜香土豆香,最后一点的记忆星火。

老树被无情地锯开分段装载,小屋果断地轰塌了,用自己的方式来祭奠老树的完美时光。

(指导教师:刘德福)

【为什么两次同样的写作实践要将模仿之格进行调整?

第一次面对的学生,是区里面普高招生最后一档的学生,很多学生是应该进职高就读而花高价读普高的,我任教的班级是一个重点理科班和一个普通文科班,学苗本身是不太好的,因此,选择“模仿之格”时,要注意文章语言的浅近、事件叙述的可感性形象性,事物和道理之间结合的痕迹比较明显,象征手法运用得直白而浅近,这些都有助于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模仿。

2008年下学期,我调到了一个生源相对比较好的学校,任教一个文科重点班和一个理科重点班,因此我选择了名家名作作为“仿格作文”的训练之格。苏童的文章是情感和哲理埋藏很深的才情散文,语言蕴藉,想象丰富;贾平凹的散文叙述笔调老道,小说笔法,微言大义,寄寓遥深。这两篇文章必须认真研磨才可领悟其中的妙处,但如果领悟了,对写作语言和写作技巧的提升都有大作用。适合那些写作功底较好的学生模仿。

有些人很是为“仿格作文”担忧,是不是“模仿”会阻碍学生才情的发挥?从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内涵所在。写作功底好的学生,我们有大家名作进行模仿,而写作能力差一点的,我们有时文选用,如果连时文也无法领悟的,我们还有学生的优秀习作或者高考满分作文供其模仿。另外,“仿格作文”重在心灵摇动,而不只拘泥于形式的刻意模仿,应该是能解决中学写作教学难题的写作教学方式。

孙移山老师,1978年,主持《中学语文教学》写作教学专栏,1982年做该杂志主编,一直主持写作专栏。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在征集“我是怎样爱上作文的”稿件时,有两份来稿有悖传统观念。两位作者当年爱上作文的奇迹就是抄袭,一位抄的是报纸上的文章,一位抄的是他姐姐的作文,老师不知道真相,表扬了他们,因此对作文产生了兴趣。发表这样的文章,会不会有主张抄袭之嫌呢?这是大家担心的。但是,这两位作者并没有因此走上了说谎偷窃的邪路,而是文章越写越好,成了成功人士。我想读者会明白,我们发表这样的文章,显然不是提倡抄袭,而是要让人们看到模仿的重要。】

“仿格作文”仿写文本审美意蕴、写作

技巧点拨之研究

——赏析是写作的前奏

□刘德福

有了精选仿文,就等于有了一篇肥沃的田野,教师要在这上面开始精耕细作了。与写作有关的因素隐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教师要根据本次写作的专题,找出来,写成赏析性的文字,这些赏析文字就是下水作文的踏板和即将上的写作指导课的内容。

比如在进行“记叙散文”写作时,我确立了一个从写作题材的开掘方面入手的专题,“用审美感觉抚摸你经历的人和事”,使用的“范文”是迟子建的《农具的眼睛》。

农具的眼睛(节选)

□文/迟子建

农具似乎与树木有着亲缘关系,农具的把儿几乎都是木柄制成的。你能从光滑的农具把儿上,看到树的花纹和节子。那些大大小小的木节个个圆圆的,有黑色的,也有褐色的,好像农具长了眼睛似的。

农具当中,我最憎恨的就是犁杖了,由于家中没养牲口,用犁杖耕田时,爸爸就把我们姐弟三人当成牛,套在犁杖上,让我们拉犁。我一拉犁就有屈辱的感觉,常常是直着腰,只把绳子轻飘飘地搭在肩头。这时父亲就会在后面叫着我的乳名打趣我,说我真不简单,能把绳子拉弯了。我父亲是山村小学的校长,曾在哈尔滨读中学,会拉小提琴。他那双手在那个年代既得写粉笔字,又得摸农具,因为我们上小学时,学工学农的热潮风起云涌,我们每周都要到生产队的田地里劳作一两次。而且家家户户又都拥有园田,种植着各色莱蔬,自给自足,所以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没有没摸过农具的。

农具当中,我不厌烦的是锄头和镰刀。锄头的形状很像道士帽,所以你若把它倒立着,俨然是一个清瘦的道士站在那里。锄头既可用于铲除庄稼中的杂草,又可给板结的田地松土。我扛着锄头去田间劳作,一般是到土豆地里去了。土豆地一般要铲三次,人们称之为“头趟、二趟、三趟”。铲头趟,苗才出齐不久,土豆秧矮矮的,杂草极好清除。铲二趟呢,是在土豆打垄之后,粉的白的蓝的土豆花也开了,杂草与土豆秧争夺生长的空间,这时就得抡起锄头“驱邪扶正”。铲三趟的时候,稗草疯长,有的和秧苗缠绕在一起,颇有“绑票”的意味,这时候为土豆清除“异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铲三趟的时候最累,有时俟你得撇下锄头,亲手一下一下地把纠缠在土豆秧身上的杂草摘除。我喜欢铲二趟,我爱那些细碎的土豆花,它们会招来黄的或白的蝴蝶,感觉是在花园中劳作。干活乏了小憩的时候,躺在被阳光照耀得发烫的泥土中,感受着如丝绸一样柔曼滑过的清风,惬意极了。清风拍打着土豆花,土豆花又借着风势拍打着我的脸颊,让我脸颊发痒,那是一种多么醉人的痒啊。渴了的时候,我会到田边草丛中采上几枝酸浆来吃。它长得跟竹子一样,光滑的身子,细长的叶片,它的茎能食用,酸甜可口,十分解渴。我铲地时就不背水壶,因为酸浆早已存了满腹的清凉之汁等着我享用。

我们家使用过的那些农具早已失传了。但我忘不了农具木把儿上的那些圆圆的节子,那一双双眼睛曾见证了一个小女孩如何在锄草的间隙捉土豆花上的蝴蝶,又如何在打猪草的时候将黄花菜捋到一起,在夕阳下憧憬着一顿风味独具的晚饭。我可能会忘记尘世中我所见过的许多人的眼睛,那些或空洞或贪婪或含着嫉妒之光的眼睛,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农具身上的眼睛,它们会永远明亮地闪烁在我的回忆中,为我历经岁月沧桑而渐露疲惫、忧郁之色的眼睛,注入一缕缕温和、平静的光芒。

接着,我写下了下面的赏析文字:

农具何以有了眼睛?如果不是作者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那么,如此乏味平凡并且土气的农具怎么会有如此的神韵?本文题目就夺人眼球,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既然农具都有了眼睛,那么,作者的心灵之中一定也有一双审美的眼睛在闪烁,这双审美的眼睛会给生活中平淡无奇的事情镀上美丽的光泽。要不,请看,被憎恨的犁杖也和父亲风趣幽默的谈吐联系上了,喜欢的锄头和镰刀让作者牵引出好几件有趣的事,还有农村美丽自然风景的描写。要知道,作者写的可是艰苦的农村生活呀,我们从中读到了作者的乐观态度和热爱生活的纯美心灵。这些农具的眼睛实际上见证了作者一段难忘的生活,这段岁月虽然苦涩却闪耀着美丽的光芒,“它们会永远明亮地闪烁在我的回忆中,为我历经岁月沧桑而渐露疲惫、忧郁之色的眼睛,注入一缕缕温和、平静的光芒。”

选择农具作为文章的切入点,进而牵连出作者许多生活中的事件,这是作者构思的高明之处。生活中的事件也许是偶然的,零散的,但是,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当写作素材进入作品中时,作者需要进行集中和整合,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许多事件和情感围绕着“农具的眼睛”展开,平庸的生活成为焕发光彩的写作题材。再浓烈的情感必须有一个突破口或寄托物才能有所依托,有所表达,作者找到了合适的依托,因而才有了这样精彩的表达。

针对“用审美感觉抚摸你经历的人和事”这个写作专题,我写了如下的“理念导引”来解释这个写作专题:

生活也许是平庸的,而优秀的作品一定是典型的;文章之外的事件和情感也许是粗糙的,但进入文章成为语言的题材一定要集中并且充满作者的情感哲思,这样,才能让人读之或呼之欲出,如临其境,或情浓意厚,惊心动魄。从“原生态”的生活转化成作者“语言化”了的生活才是写作的关键,因为作品的语言是用浸润过作者的审美情思的文字呈现的,而原生态的生活和写作素材是以游离于作者审美情思的画面或文字存在的,比如别人的文章、别人的故事再好,也不会自动地成为你自己文章中圆润契合的一部分,更何况那些连语言文字都不是的见闻和图片呢?

基于此,文章的选材,不只是选择符合题意的素材(事件以及生活,实际上这些生活,我们的学生是不缺乏的),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审美的感觉抚摸你经历的人和事。当你所注目的生活和文字作品都洋溢着你的审美感觉的时候,“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也许就不是什么梦想了。

“赏析”和“理念导引”只是从理论上阐述写作专题,为了更好地让学生顺利地写出作文来,我接着安排了“语段仿写”,这实际上是在落实“用审美的眼光关注生活中的人和事”这个知识点。

我选取的是范文中的划线语段。

先指出路径:

1.寻找支撑点

本段文字写得是农具中的锄头,写了用锄头在田间劳动的生活场景,分为一趟两趟三趟,每趟的场景描写又是不同的。本段的支撑点是“锄头”,仿写时要先找到一种和写作中心相关联的事物,比如,写学习生活的快乐,可以写自己使用的“笔”,可以写笔杆;如果写自己爱美的天性,可以写自己使用的“梳子”。

2.模拟句式

本段中作者使用的句式以短句为主,文风质朴,接近口语,如话家常,因而,仿写的时候,要尽量让自己的语言和日常用语相近。文段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这一点要注意。

3.模仿情感

有人说,情感是自己的,何来模仿之说?我们的情感是储存在心中的,是原生态粗糙的,和写进文章的经过语言打磨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仿写中还必须研磨文段中表达的情感。语言不是零散的物件,而是由情感统帅的文字成品。本段写的是对农具的喜爱之情,所以,语言带着一种轻松愉快的感受。

然后教师下水写作:

在所有的文具中,我最喜欢的是黑墨水的钢笔。钢笔总是带着一顶厚实漂亮的帽子,一看就是学问很深的样子,不像铅笔那样将笔尖露在外边,给人一览无遗浅薄的样子,也不像圆珠笔,瘦瘦的透明的,好像先天营养不良的样子。我说的是那种古老一点的,拧开笔帽,放在黑墨水瓶中吸墨水的那种,比如“英雄”钢笔,一听名字,就有一种表达的豪气。在写作之前,我总是将笔囊里的墨水灌得满满的,我认为,只有墨水充足,才能写出好文章,而且,墨水必须是黑色,只有黑色才是灵魂的颜色,写作的颜色。写诗歌,句子短,但用力足,如打井,所以笔锋下沉,滞涩凝重,字体如枯硬的柳体;写散文,行云流水,流畅舒展,所以笔锋潇洒,字体就如行书;写杂文,情感激越,所以笔锋如行走在崎岖山路上,左右颠簸,字体就如甲骨文。我最喜欢写散文,笔尖走在岁月的风景线上,我的思绪回到了过去的时空中。情感早已结成茧,却在笔锋的撕扯下,慢慢拉出晶亮的蚕丝,在语言感觉的熏染中成为五彩缤纷的织锦,说不定还能飞出一个个灵动的蚕蛾。

【教师下水感悟】

本来文具中的“笔”和“写作过程”,是很抽象的,虽然学生每一天都在用笔写字,题材不能说不熟悉,可是,真正让学生写一下“笔”和“写作过程”,可能十个有九个写不出来。如果我们仿写迟子建散文中的一个写“锄头”的语段,那么,在模仿语段的词语、句式、情感的引领下,一个相当不错的语段,可能很快就成形了。

另外,处在写作视野之外的事物都不具有情感性和审美性,要想让它们进入文章后具有表现力,就必须先用审美的眼光打磨一番,平庸的素材点染上审美的色彩,才能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的一部分。比如上面语段中对“钢笔“的描述,就融入了我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通过教师下水的写作,就为学生的写作搭建了台阶。

接下来用例文摇动写作,落实“用定篇作品训练学生选材构思表达的能力”这个知识点。

1.例文形式的启迪

例文形式解读。这是典型的借物写情的散文形式,先写农具,用农具牵连出自己的农村生活,看似写物(农具),实际上是在写人,写故乡的童年少年的生活。开头淡淡引入,结尾浓重地点题,深化中心。

例文结构解读。文章采用常见的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开头总写农具,给文章戴个帽子,接着分写各种农具。在分写过程中,先用小标题明确标出每段的内容,如“最憎恨的就是犁杖”、“不厌烦的是锄头和镰刀”、“我喜欢镰刀”,让人一目了然,显得层次分明。考场作文尤其注意借鉴这种结构。

例文写作技巧解读。从文章的题目我们可以看出,本文运用的是比喻的写法。眼睛可以见证岁月的变换,又和农具上的疤痕紧密联系在一起,可谓匠心独运。文章借农具写父亲,写我的生活经历,这是典型的借物写人的写作手法的运用。世界上最不缺的是物,我们可以将与我们表达的情感和哲理联系最紧密的物,拿来作为写作对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农具”还是行为线索,将看似零散的材料紧紧地对接在一起。

2.例文内容的启迪

例文选材的解读。写一种生活、一种情感,有许多途径,而本文选择的是一种常见的事物——农具,而且是长了眼睛的农具。这种抓住与中心相关联的“物”的选材方法是散文最常见的。物,是一个凝聚的中心,和事件,和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围绕着“物”,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将零散的材料焊接在一起。文章选择了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却反映了自己艰辛的农村生活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例文语言解读。本文语言朴实,和写的农村生活相协调。迟子建的散文给人的感觉就是清新自然的风格,很适合中学生模仿。文章多用短句子,是训练学生叙事功夫的最好参照。

应该说,通过教师细致的对范文进行审美意蕴、写作技巧的点拨,基本上铺通了学生通向写作的道路,如果再加上接下来的教师下水作文写作,可以说,在上写作指导课之前,已经积累了充足的指导写作的经验,为学生做好写作指导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仿格作文”教师下水写作艺术及方法之研究

——不下水怎知深浅

□孙玉平

苏教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版块的主题是关于“故乡”的,因此,我们学完之后安排了一次“故乡题材”散文的写作训练。“仿格作文”教学模式的关键之一是教师下水作文,可以说,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是教师下水作文。教师下水作文的好处有以下三点:

一、给学生以示范作用,给教师指导作文的勇气和力量。许多老师不敢上写作课是因为自己不会写,在课堂上没有底气,学生不服气。如果教师能写出比较满意的作品,那么,就会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眼球,自己也因自己的作文而感到自豪。这两种情形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作文教学场”,这个场会推动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写作教学任务。

二、为教师的写作指导积累正面经验和反面教训,使作文指导课有的放矢,为学生写作搭建切实可行的桥梁。教师的下水作文实际上是“精选范文”和学生作文之间的桥梁,教师下水作文一般逊色于“精选范文”,而又强于学生作文,写作题材、写作技巧、写作文体、写作语言是对范文的模仿,仿格作文要求学生要向范文和教师下水作文学习。故而,在教师下水作文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顺利地从范文中吸取写作要素,将范文中优秀的写作要素转化到自己的作文本上。

【范文】

宣纸上的故乡

□陶方宣

白墙黑瓦的徽州古村落就像画在纸上的水墨,是宣纸与徽墨,是白得像白天一样的宣纸,是黑得像夜晚一样的徽墨,而且用的还是宣笔呢。那是一个风吹叶落的深秋,飒飒秋风吹着我树叶一样单薄的身影掠过徽州青青大山。在冷雨中在月光下,故乡就像一部收藏了几代的水墨长卷,破败朽烂的老屋,空寂僻静的古村,残破荒凉的祠堂,空无一人的老街,像石刻的徽雕一样凝重,又像纸扎的灵屋一样虚幻。

这种窳旧和残缺可能更具一种审美的可能,更能打动人心——在南屏村那个晚上,在黑漆阴暗的老房子上,我看到一片漂洗得纤尘不染的月光,心像被人狠狠一捏。多少年没有见到过像南屏村那样美好的月光,那是童年里童话中的月光,令人思乡,令人怀旧,令人想找一张宣纸去案头泼墨写一首“卜算子”或“一剪梅”。

有无数迷宫一样的古村深藏在九华山、黄山、齐云山那些云雾飘渺的大山皱褶里。源远流长的徽文化就散落在那些宗祠、戏台、家谱、风俗和民谣之中。西递、上庄、宏村、江村,它们就像一个个谜语在大青山里年复一年地沉默着,让人无法猜透。在徽州众多古村落中,我最爱南屏,而南屏我最爱的就是它那片纤尘不染的月光,到了南屏你肯定也会爱上那一片如水如洗的月光的。最好选择秋天,在中午抵达,沿着那古老的村巷踱着,看剥麻晒蕨的农人,看老宅里的粽叶棕蓑瓦楞萆。就这样消消停停地走,不要着急,累了,就在某个老房子门前拴马桩上坐一会儿。最好选择某个农家老屋投宿,睡那种带美人靠的雕花古床,推开阁楼上花格子木窗,可以看见白墙黑瓦的民居、高高低低的青山和房檐下大大小小的燕巢。如果留心,你会看到廊檐下木炭炉里炖着火腿与冬笋,香得让人流口水,这就是你的晚餐。你最好能喝几杯农家自酿的米酒,三五杯就行,喝得头重脚轻的,就可以出门去看月光了。六月初三或九月初九,天黑得如一团徽墨,在你一愣神的时候,月光就从某个老房子顶上漫过来,像一盆凉水浇了你一头一身。它流在地上,像秋霜,像宣纸,你忽然有了一种感动,因为你在城市里几十年从没见过如此美好的月光,它把你心灵上的尘埃擦洗得干干净净,你感觉自己一下子纯洁如婴。这时候你最好独自一人,在某个空寂的老房子里站一会儿,或者就坐在美人靠上,月光从天井里洒落下来,洒在你单薄的青衫上,一些前尘往事会在朦胧的月光下水一样晃动:穿丝绸的女子一脸愁容,绣花缎子鞋踏在青石台阶上悄静无声,梅花的淡影,蟋蟀的低泣如风中远逝的箫,生肺病的书生低低的吟哦,发黄的线装书上落满尘灰,遗落在青砖地上的丝帕,风吹动的古画,压抑的喘息,纸灯笼照着廊檐下一树落花;微雨后厢房里三两声黄梅调。

在徽州古村落中,西递太出名了,游客与小贩整日把它挤得水泄不通。宏村呢?据说农民都不种田了,手拿假古董在村巷里招摇。只有南屏还在寂寞着,这一份寂寞十分难得,如今,你到哪里还能找到像南屏这样一片寂寞清幽的月光呢?我喜欢南屏,喜欢它古桥古井古树古屋以及古老宁静的农耕风情。记得多年前第一次来,张艺谋和巩俐正在拍那部著名的片子《菊豆》。如今,电影中老杨家染坊还在,只是落满尘灰。在《菊豆》中演过小天白的村童还在,他正在桑林中放牛,已是一个长喉结的青年了,问起当年与巩俐的合作,他摇头只说记不清。看着他牵牛离去的背影,我只感到时间的冷漠与无情。就像在南屏我爱去的南薰别墅,昔日那么奢华精致的一座房子,如今却破败朽烂得摇摇欲坠。当年富甲一方的房主,只剩下一个孙子,是一个破衣烂衫的孤老,从不理人,整天袖着手念念有词地围着祖传的老房子转悠,村人说他脑子坏了。看着他清澈明静的眼神,我更相信他是大彻大悟大智若愚。

然而南方老家无法回归,老家只能放在心上,我只能在寂寞的黄昏写下这些苍凉的文字,在被秋风吹得散乱的宣纸上抵达故乡。其实,所有幽暗寂寞的故乡,也大都在发黄的宣纸上。

【赏析】

《宣纸上的故乡》是用相似和相关联想构思成文的优美散文。宣纸和故乡的连接之处有两点:一是家乡的风景如同宣纸上的水墨画,作者在开头就指出了这一点;二是在结尾,作者说,“南方老家无法回归,老家只能放在心上,我只能在寂寞的黄昏写下这些苍凉的文字,在被秋风吹得散乱的宣纸上抵达故乡。其实,所有幽暗寂寞的故乡,也大都在发黄的宣纸上”。原来,宣纸是作者抵达故乡的一种方式,当然指的是写作。中间穿插对家乡的回忆,紧紧扣住了家乡的文化气息和衰颓景象,也和“宣纸”的特征相契合。作者选择舒缓文雅的叙述语言,和文章传达出的对故乡淡淡的愁绪相契合,和作者选用的富有文化气息的材料相契合,和作者选择的叙述中充溢着淡淡抒情的写作风格相契合。

更值得借鉴的是这篇文章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故乡风物放置到薄薄的宣纸上,这样的构思就胜人一筹。这样写来,家乡的风物当然就具有了绘画的感觉文化的意味。虚的是文化和思想情感,实的是古村落的老房子和月光,虚实结合,交相辉映,使作者的家乡具有了诗意氛围和文化意味。

通过对范文的赏析,范文已经摇动了我的写作心灵,范文的素材“宣纸”让我想到了家乡的大雪,于是有了“雪上的故乡”这个题目,范文用的是“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写法,我在写作过程中也将家乡的人和事与雪景结合起来。

【文题】

故乡,是一个多么令人感到亲切的字眼!故乡的山水大地,故乡的一草一木,故乡的风土人情,故乡的今昔变化,都给我们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

请以“故乡情怀”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

【教师下水作文】

雪上的故乡

□孙玉平

“白山黑水”指的是东北,山如何成了白色的,这当然是因为雪。用来形容“白”的词叫“雪白”,“雪白”这个词是雪的专利。我的故乡的村落是飘在雪上的岛屿,我家的老屋就是白色海洋中的一只小船。

在我的印象里,雪是童年的日记本,记录了雪地上的往事。

雪更像是一床厚厚的大棉被,覆盖在北方的山川,在空旷的世界里飞舞。若在下雪来临的时候,天会变成灰茫茫一片,显得更加低矮。雪下起来了,那一片片雪花,蹑手蹑脚地飘下来,会悄悄潜入你敞开的怀中,多情地落入你的发间,然后慢慢地从头上、身上、胳膊上,悄悄滑落到地上,从而完成了飘落的过程。

当雪还没有洒向人间时,生命的籍贯里就填下两个字“北方”,像是粗犷奔放的汉子用遒劲有力的笔写的。是的,雪更是一种对北方的坚守,在雪的记忆里,所有的树叶、所有的飞鸟都是稀客。

籍贯属于北方的“雪”,被西伯利亚的冷风吹到了南方。它晕头转向,它迷路了。南方人见到雪欣喜若狂,这种热情让雪见面就融化。雪打湿了衣襟,打湿了鞋,打湿了南方的旱冬。雪看看身上“籍贯”一栏里,被南方人热情的手擦模糊了。但是雪没有忘记自己的魂在那个北方刮着大烟炮的寒冷里。

雪也许会想到自己为什么要到了融化自己的南方,就像自己有时候也想自己为什么要离开故乡漂泊异地倍尝艰辛一样。有时候,自己一个人踟蹰在南方的冬雨里,想象北方凛冽的寒冬里美丽动人的雪挂,心中有怅惘之情。突然想到鲁迅说过,“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鲁迅这里讲的其实是自己,“江南的雨”到了北方成了雪——“雨的精魂”,生于绍兴的鲁迅到了北京就成了新文化的旗手、新文学的闯将,而我漂泊到了南方,能不能将“江南的冬雨”称为“北方雪的精魂”呢?

很久没有回故乡了,故乡的记忆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大雪。老屋早已卖给了别人,村庄早已改了名字,我的故乡成了一片雪,这片无比硕大的雪花,裹住了我的梦,裹住了我的灵魂。当我有一天梦回北方,又来到了那片雪地上,也许片片雪花会飞舞在我身边,又一片飘到我的耳畔低语:“这里永远是你的家!”

【教师下水感悟】

故乡可写的东西很多,可总是找不到一个恰当的出口,我从《宣纸上的故乡》上得到了启发,我的故乡在东北,是“雪上的故乡”。对于文体和语言,我觉得《宣纸上的故乡》中的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语言很适合我,我就沿着这个思路写出上面的文章。而开头和结尾就是对该文的刻意模仿。

通过我的下水作文,我的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写作题材和写作技巧,在模仿中也写出了一篇不错的散文。

“仿格作文”教师下水写作

艺术及方法之研究

——学生照抄文章怎么办?

□刘德福

【教学情境描述及教学困惑】

让学生运用“仿格”的方式写作文,总有一些学生找一些优秀的文章来照抄,好像“仿格作文”就是找好文章抄一抄了事一样,当然,这些同学也比不写不交作文的同学好一点。对于“照抄好文章”这种情况,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批评,而是应该进行富有建设意义的合理引导。

“仿格作文”的写作触发点就是一篇篇好文章,从这个角度讲,能找到好文章的学生就已经完成了写作的第一步,接下来,就是学生要寻找优秀范文在写作上可以借鉴之处,进而摇动自己的写作心灵。学生照抄范文,说明学生已经认识到了这篇文章的价值,只是,苦于找不到“仿格”的途径,教师应该及时地引导避免学生“走出照抄,学会仿格”。

【教学对策】

通过教师的下水写作,告诉学生如何在范文中寻找可资借鉴的写作要素,然后,转弯,为自己所用,运用“它山之石”攻自己写作之“玉”。

【教学过程】

【训练文题】

以“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学生照抄文章展示】

墙上的斑点(略)

【教师教学点评】

本文是“意识流”写作流派的代表作品。作品主要描写的是人的思想意识是变幻无端、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摒弃情节,让笔触始终追随着人物的意识流动,通过象征暗示、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来表现人类的“内心真实”。《墙上的斑点》描写主人公从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后来发现,那个斑点不过是爬在墙上的一只蜗牛。作者通过描述人物头脑中的这种意识流动的状况,来表现她所认为的人类真正的生活状态。

这篇文章的写作重点是“斑点”,而不是“墙”,因此,按着这次的写作要求来说,是离题之作,但是,这个同学发现了文章中关于“墙”的内容,而且已经体会到了这篇文章的价值,这是很可贵的。同学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吸取这篇好文章的写作要素,写出自己的作品来?

【教师下水仿文】

斑点,在墙上

□刘德福

我家的墙上有了斑点。

有了斑点的墙,已经不是完美的墙,就如,有了缺点的人不是完美的人一样。

大约是在暑假的一天早上,我百无聊赖,你应该知道,暑假的早上,对于一个不愿意学习的学生来说,那意味着什么?天堂?惬意?我居然在7点就起了床,你还应该知道,我居住的是江南,江南的太阳起得总是很早,我不是说早起的太阳和一贯睡懒觉的我产生了对比,我是说,这样亮堂的太阳正好照亮了我们家墙上的斑点。谁家墙上没有斑点?唯独我家不能有。我家是新房,不是一般的新房,是父母含辛茹苦积攒起来外加贷款买的新房,一如父母含辛茹苦地将我养大。父母经常说,我就是他们的银行,将来养老就从我这取养老金,我就是他们存款的利息。所以,妈妈从来不能让墙上有斑点,一如想让我永远也没有错误一样。

我的思维都集中到了一点,也想象不出这些斑点来自哪里?可是我必须想出来,因为今天只有我自己在家,找不出斑点来自何方,我的父母就会说,你有怨气也不能往墙上发。看着茶杯中袅袅升起的茶雾,我嗅出了上等龙井发出的清香,如果父亲大人在身边,他会义愤填膺地说,小兔崽子,你倒会享受,你爸爸我像你这样大的时候,别说是龙井,就是菜叶子茶,一年也难得喝上两三回。看到我边啜饮着香茶,边梳理额头的刘海,老妈又会开腔,一个半大小子,整天描眉画眼,精力不用在学习上,没出息!我像一堵长满斑点的墙,矗立在父母的心中。

我懂得父母的心理,总想让自己的孩子如一堵洁白无暇的墙,矗立在岁月中逐渐成为一座家族的纪念碑。可他们想过没有,当年他们在外公外婆祖父祖母的眼中,也许更是一堵长满斑点的墙。

闲言少叙,还是要找出斑点的来源,要不然,我的心墙上就要再加上几个斑点。我突然想起来了,昨天是星期天,小姨一家来我家玩,还吃了饭,我的表弟,一个四岁的淘气男孩,总是开门张望,苍蝇飞进来,夜里拉了屎在墙上。这个解释也许牵强,谁让我在妈妈心目中已经是一堵有了斑点的墙了呢?

斑点,不是在墙上,斑点,在我的心里。

【教师点拨】

找到了可以模仿之文,要先从题材、体裁、技巧和语言等方面研磨可以借鉴之处。我从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中看到了和所写作文话题“墙”的相通之处:墙,还有“墙上的斑点”,这是“题材仿格”,作者写“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蜗牛,我写墙上的斑点是人的缺点,而我就是那堵墙,这是我在选材上的创造;本文最值得我借鉴的是意识流的写作手法,这是“技巧仿格”;范文的文体是叙述类的小说,而我却写成了叙议结合杂感类的作品,这和我自己的写作特色有关系;至于语言,我借鉴范文中的“心理意识流动”式的语言,这是“语言仿格”。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墙上的斑点》这篇范文,我也不会有这篇不错的文章。

有人也许要问,如果没了范文,你是不是就不会写作了?“仿格作文”训练开始之时,学生可能会有一种自我表达被阻塞、眼中只有范文依靠范文的情况,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随着学生阅读研磨的作品的增多,心灵摇动的频繁,心中待仿之“格”日益增多,仿格技巧的运用纯熟,自然就会产生更新更稳定的创造性的表达。

【学生修改后的作文】

墙上的斑点

□胡哲华

大约是暑假的一个傍晚,从睡梦中醒来,抬起头来,第一次看到了墙上的那个斑点。思来想去,实在无法想起这是什么时候弄上去的。不过看那印迹不淡,对啦,这肯定是最近几天弄的。朦朦胧胧中睁开双眼的我望过去看那斑点,眼光在那旁边的篮球上停了一会儿,过去在打篮球时从空中落下伤了脚的事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想到了当时的无助与痛苦。这个斑点打断了我的这个幻觉,使我清了清头脑,又醒了许多。因为这是过去的幻觉,是无意识的幻觉。墙上的斑点是一块半径约为2cm的圆,在淡黄的墙上格外引人瞩目,恰好在墙正中央。

墙好比人一样有了斑点就意味着做错了事,但人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也就好像墙是不可能洁白无暇一样。墙上的斑点是岁月流逝的见证,是精彩人生的回味。小小的斑点虽有点脏却为那单纯的白墙增添了不少意趣。人也何尝不是如此呢?挫折虽让人却步却是人类前进的动力,挫折能使完美的人生焕发出异样的光彩。

我绞尽脑汁地回忆起过去几天发生的事,可我却怎么也想象不出这斑点到底从何而来?可是我必须想起来,因为这是多么美妙的一个斑点呀!我的思维都集中到了这一点,看着天空那绯红的晚霞,我回忆在篮球场上的拼搏与努力,汗水犹如小溪般从两旁流下,偶尔来了个四脚朝天,爬起来继续打。我的人生不可能没有错误,就像墙上不可能没有斑点一样。

每个人都有对美好的渴望与追求,总想让自己的人生十全十美,像一堵洁白无瑕的墙,矗立在人世间,成为靓丽的风景线。可是我们想过没有,也许这样的人生也就黯然失色了,就像青春期的我们直接步入了老年。

斑点,不仅是在墙上,斑点更在我的心中。

“仿格作文”学生习作升格指导之研究

——提供范文是升格的灵丹妙药

□李瑶瑾

我们在进行“议论文阅读与写作之一——论点和论据”这个专题的时候,对一位同学的作文进行升格辅导,运用了先提供范文,让学生进行仿格训练的方法,很有效。

【文题】

读下面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首先开卖猪肉先河的是北大才子陆步轩,当年他以长安县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长安县柴油机械配件厂,此后他经历了不少生活波折,在屡遭失败后,因生计所迫,1999年他和妻子在长安县开了一家“眼镜肉店”辛苦度日,当时北大才子长安街头卖肉的报道很轰动。《重庆晨报》也报道了法学专业大学生毕业后提刀卖猪肉的故事。他叫周龙,是西南政法大学的一名法学专业大学生。2005年6月,他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后便开始四处找工作,但却一直没找到,最后还是在一位同学的介绍下进入超市。

这是学生的第一稿。

研究生卖猪肉

□叶洁琼

2008年一场以美国为中心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使得本已严峻的就业问题更是雪上加霜。每年的人才招聘市场,几万名毕业生为了几个有限的岗位而争得鱼死网破。有限的岗位使得许多毕业生成了“宅男”“宅女”。

一场辩论赛以一个小故事开场:广州某公司以年薪10万招聘一个研究生卖猪肉,参加招聘者竟达1500人。当然,只有一个人取得了胜利,但换来只有小学文凭的同学与他抢生意,街坊邻居的冷嘲热讽。

正方观点:支持研究生卖猪肉。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一定有一批研究生找不到工作,自主创业或者暂时以体力赚钱有何不可,研究生卖猪肉是难得的经验积累,人生体验,是个性的磨合,能力的锻炼。

反方观点:反对研究生卖猪肉。研究生教育在中国属于精英教育。国家和家庭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培养一个研究生实属不易。研究生寒窗苦读十八载,却只捏一把宰肉刀,太不值得了。这是学无所长,学无所用,如同诸葛亮挥刀战沙场,张飞出策坐帐中。

我认为,研究生卖猪肉是可以接受的。近年来,也不乏其例。如北大才子陆步轩起初是因生活所迫在菜场卖起了猪肉,后来卖猪肉却卖出了门道,再加上诚信经商,后来开了专业的“眼镜肉店”,再后来又开起了“眼镜肉店”连锁店,使得北大才子的猪肉成为一个有名的品牌。而另一位北大才子陈生辞去公务员的安适工作,由卖猪肉而养土猪,并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在广州开设了近100家猪肉连锁店,营业额达到2个亿,又开发了“天地壹号”苹果醋,建立了土猪养殖场,资产达到千万,被人称为广州“猪肉大王”,更被传为佳话。

正方代表中的一位老总说道:“我们的公司招聘职员时不会招聘应届毕业生,因为要对他们进行一年的培训,才能上岗,会增加公司的负担。”这位老总的话指出了这场辩论的实质:教育的本质。中国教育有严重的纰漏,应届毕业生不能被企业接收、使用,却还要花钱去经过培训。自然,就业形势就越来越严峻了。

这个同学是想在格式上创新,用了辩论的形式,可是,行文程式化太明显,文章显得瘦骨嶙峋,有拼凑之感。正好手边的杂志上有这样一篇文章:

莲花盛开的水瓶

□琴台

与一位久不谋面的老朋友相逢,发现他变化巨大。

之前,他疾言厉色、愤世疾俗,太过暴躁,不易与人相处。如今他异常平和,礼貌谦恭,让人如沐春风。他说他是被一本书改变了命运:日本著名医学博士江本胜的著作《水知道答案》。

好奇的我也买来一阅。原来,这位医学博士从1994年开始一项和水有关的实验,通过一连串对“水结晶”的科学探索,发现水竟具有复制、记忆、感受和传达信息的能力。

比如,在装满水的瓶上贴上“感恩”的标签,水的结晶居然像个“心”字;贴上“阿弥陀佛”四字的篆刻,水的结晶呈现七彩色……为什么会这么奇怪呢?

老朋友解释道:“这里面蕴含真谛,一滴水都能分辨显示出一个词语的美丑,更何况人类。之前,我的心很浮躁,但这本书让我大彻大悟: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切都随着我们心性的改变而改变。那个瞬间我懂得了,我眼中过去的不美和缺失,其实不是世界的不美和缺失,而是我心的不美和缺失。”

在我的愕然面前,朋友继续侃侃而谈。确有科学资料显示:人在受精卵状态时,99%都是水;出生后,水占人体的90%;长到成人时,这一比例减到70%;临死前大约会降到50%。在一定意义上说,人这一生都是活在水的状态中。

得知这个事实,朋友感觉自己的身体也是一个容器,是一只装着水的瓶子。

“既然水能读懂文字和语言,那些‘常年积累的怨怒的标签,会在我的人生中造成怎样丑陋的结晶啊。其实我的怨怒,不是在和他人、和世界过不去,而是和自己过不去。书上说,在水瓶上贴上‘莲华经的标签,水的结晶很像莲花。我想,如果我能常怀感恩、友爱、向善、宽容之心,我的心里必然也会盛开万朵莲花。”

原来,一滴普通的水,一枚普通的水结晶,竟可蕴含磅礴的人生万象。

初冬的晚上,我手捧淡茶,再次打开《水知道答案》。书读完,茶喝空,我独自站到安静的月光下沉思。

我能听到体内的水在缓缓流动的声音,刹那间,自己恍惚成了一只装满水的瓶子。不管之前我给瓶子贴过什么标签,从此,我的标签将少有灰色的字眼,阳光、快乐、感恩、积极,我想让自己的身体内盛开莲花,盛开美丽的六角型结晶。

其实,又何止小小的个体?

我们的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湖泊、河流、海洋占到大半面积,不也是一只巨大的装满水的瓶子?我们给祖国贴上的又是怎样的标签?刚结束的奥运会开幕式,由中国汉字组成的“和”让人印象深刻,而无数手臂组成的展翅白鸽更让人心旷神怡——这样的标签,何其美哉,何其壮哉。

我们的世界,五大洲,四大洋,地球的表面积510067866平方公里,其中海洋面积361745300平方公里,占地球总表面积71%。我们脚下这颗蓝色的星球不也是一只巨大的装满了水的瓶子?我们,你们,他们,又将为它贴上怎样的标签呢?

答案不得而知,但那晚的梦里,我看见数以亿计的莲花,葳蕤茂盛在这颗蓝色的地球上。

我给学生做了如下辅导:

读到《莲花盛开的水瓶》一文,我们首先要问,这是散文还是议论文,那我要问你,此文的骨架是什么?题目是有水瓶,结尾写兰花,贯穿文章始终的是水瓶,其中这样的话可以说是文章的骨架:“一滴水都能分辨显示出一个词语的美丑,更何况人类。”“朋友感觉自己的身体也是一个容器,是一只装着水的瓶子。”“我能听到体内的水在缓缓流动的声音,刹那间,自己恍惚成了一只装满水的瓶子。”“我们的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湖泊、河流、海洋占到大半面积,不也是一只巨大的装满水的瓶子?”“我们脚下这颗蓝色的星球不也是一只巨大的装满了水的瓶子?我们,你们,他们,又将为它贴上怎样的标签呢?”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推断出“水瓶”的本体是人的心灵,而“莲花”就是美好心灵的象征。文章实际上是在证明这样一个观点:人要“能常怀感恩、友爱、向善、宽容之心”,要爱护他人,爱护国家,爱护地球。而作者选择的论据有:水瓶的比喻;著作《水知道答案》中讲的水的功能;接着写出的从水瓶到国家到地球的扩展实际上是逻辑推理这种抽象思维的运用。本文是用来讲道理的,所有的叙述成分都是为证明观点服务的。只不过,文章运用了记叙文和散文的笔法,语言灵动,这增添了文章的生动形象色彩,并且和议论文的骨架结合起来,相得益彰。《莲花盛开的水瓶》看成一个充满华彩装饰的议论文。

这是学生升格后的作文:

不断变形的瓶子

□叶洁琼

一日和同学聊天,同学发出读书没用的感慨,因为最近报纸上有这样的报道:广州某公司以年薪10万应聘一个研究生卖猪肉。参加应聘者竟达1500人。只一人取得最后胜利,却只换来在菜场遇到一个只有小学文凭的同学与他抢生意和街坊邻里“蜂拥而至”将他当猴看。

之前,她是“读书至上论”的信奉者,现在却对读书产生如此悲观的情绪,实在让人心疼。好奇的我到网上搜索,发现大学生、研究生卖猪肉的还真不少,竟然也有博士生。

我向老朋友解释道:“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一定有一批研究生找不到工作,自主创业或暂时以体力来赚钱又何尝不可。研究生卖猪肉是难得的经验,是对性格的磨合,对能力的锻炼,由此才能更好地走入社会。人生就如同瓶子,父母、学校以及自己都在塑造这个瓶子,可以比作成在窖中烧制。瓶子的规格和特色是由父母、学校和自己决定的,而成为成品之后,流通到社会上之后,就要接受社会的检验,适合者被接纳,不适合者被搁置甚至弃置,这都是合情合理的。也就是,有的毕业生是抢手货,可能有的毕业生就要随着社会的要求被改造成其他样式,甚至有的毕业生成为古董,要等很长时间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卖猪肉也许只是你这个“瓶子”暂时存放在社会上的一个货架,是好瓶子,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找到更华贵高雅的艺术品陈列柜子。”

在朋友的愕然面前,我继续侃侃而谈。“也许你会说,大学生、研究生教育在中国属于精英教育。辛苦十余年,满载父母亲友的殷殷期许,花费时间与金钱,只为一把屠猪刀,太不值得了。这使得学无所偿,学无所用,如同诸葛亮挥刀战沙场,张飞出策坐帐中。可是,你也要想到,生产瓶子的窑厂那么多,即使生产的都是优等品,也需要一个寻找销路的过程,更何况,流通的过程相当复杂,不是“一一对应”就可以解决的。这样想,你就会觉得研究生卖猪肉也是可以接受的。近几年来,也不乏案例。如北大才子菜场卖肉,成为资产千万的怪才。职业无贵贱,靠自己赚钱总好过伸手向家里要钱。现在卖肉并不表示一辈子都卖肉。读了19年的书,总是要有所用的。

朋友有些惊叹了,原来,一只普通的瓶子,竟可蕴含这样深刻的道理。

而一位老总的话又给了我另一种启示。他说,“我的公司招聘职员时不会招收应届毕业生。这是因为还需对他们进行一年的培训,才能让其上岗就业,会增加公司负担。”教育这个窑厂辛辛苦苦制造出的瓶子,竟然还要按照他们的要求变形。

做一个优秀的瓶子,就必须经过不断的变形。

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文体形式盛装,就呈现了不同的情态。范文《莲花盛开的水瓶》给写作提供了一个盛装内容的容器,这个容器改变了原文的形态,学生在模仿中使自己的文章在修改中有大幅度的提高。

仿格作文题材、技巧、语言、题材四者

互动共仿研究

——寻找“斑纹”

□王艳

《斑纹》(苏教版第五册),作者周晓枫以女性独特的视角观察自然,生动而形象地反映了自然界各种生物的生存状态,并由此引发出许多深刻的哲理思考。《斑纹》是一篇以文学的语言反映科学,用艺术的形式思考社会的融科学、文学、艺术、哲理于一炉的纯美文章。这样的文章是学生“仿格作文”的重要模仿对象,因为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写作题材、优秀的写作技巧、迷人的写作语言,即使是文体,我们既可以将其当做一篇哲理散文阅读,也可以当做文艺性的说明文阅读。

学习完《斑纹》后,我布置了作文,要求学生寻找属于自己的斑纹,这是题材仿格;模仿文章的语言改变自己的语言形态,这是语言仿格;模仿文章的体裁特点,这是文体仿格;模仿文章的写作技巧,这是技巧仿格。

1.题材仿格

“斑纹”是动物的花纹,作者从这个世界上常见的事物开始,拓展视野,从具体可感的各种动物,推延到了植物、大地、人类的劳动、宇宙、直至我们人类的内心世界,由具体而走向抽象,进一步扩充斑纹的内涵,最后周晓枫说:“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只要是存在,就具备了斑纹的意义,就不过是一些斑纹。而斑纹中,就注定了蕴藏着壮丽的生和寂静的死,浸透着绚丽、壮观和诗意的内容。从微小的事物开始,通过自己的描述拓展写作内容,最终奔向深邃哲理,这样的适用写作题材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模仿,于是我就给学生做了这样的指导:你的生命中也许会在肉体上留下一些伤痕或斑点,这些事物后面可能会有一些故事,也许能阐述一些道理,将这些东西写出来,就是你自己的“斑纹”。

这是学生写作的片段:

我要讲的疤,在我身上无从找寻。

幼时,家里养牛,或许冲着那浓浓的奶香和有嚼劲的牛肉,我总是一次次地接近它,在我最后一次不自量力挑衅它时,它突然发狠——这些都是我的揣测,过程空白,而结果是在牛冲我撞来之时,爷爷冲过来救了我,牛角从他背部刺穿……我或许只是懦弱地哭,那年爷爷六十有几,我未满十岁。

爷爷并不是慈祥的老人,随着家庭矛盾的不断升级,我和爷爷成了“党派阶级”关系。后来,他得了老年痴呆,每天都活在过去里,经常突然跑到我面前喊“牛来了”、“羊要跑了”之类的话,但每年过年前,他总是趁清醒给我压岁钱。

后来的后来,他病重得无法起身,甚至认不得我……看到他的遗体时,我开始很轻很轻地哭,曾经刻意忘记他近似讨好地亲近我,忘记他为了救我几乎送命,而直到最后,我也没有看见他腰上的疤……

在生与死两个世界里,我的伤疤在另一个世界,我不知道谁为之在痛,但是,“对不起!”

——《生在异世界的疤》孙芳君

在随后的课堂评析时,我请作者自读原文,课堂很静,许多学生眼眶湿润,这是写作课从未出现过的肃静场面,还有几位学生在随笔中对这篇文章表示感谢,让他们学会珍惜拥有的人和事。

在寻找斑纹中完成自我审视,迈向成熟的文章也不乏少数——

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

首次看到这句话,内心的感觉是震撼。心中有同感,才为此震撼。斑点,实在太藐小,藐小到让人忽视。藐小与藐视,使用着同一个“藐”。是否藐小的东西就该被藐视呢?或者说,藐小的东西从没有被看大的权力……

我虽然藐小如斑点,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引人注目的斑点。不再抱怨,不再失落。斑点,并不藐小,小小的我有大大的梦想,小小的斑点也拥有大大的智慧与宝藏。

——《藐》李凯斐

有别于常见的抱怨学业压力的作文,作者在谈及学业挫折时,并不见消沉,而是理智地看到不足,这即是文本对价值观、人生观的正面引导,对情感态度与价值感的培养。这篇文章质朴简单,但我看到了一种谦卑而自信的良好心态。

高中语文课文选材丰富,主题积极,如何有效地使学生得到熏陶,从而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老师面临的一大难题。在作文中,我与学生能更贴近地对话,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语文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我欣喜地在这次作文中看到这三篇对于美的另一种见解——正视自我的不完美,接受自我的独特。

每个女孩子总希望皮肤白皙光滑,讨厌有“斑”有“纹”,更何况是疤。

幼年的鲁莽造成左腿上一长条烫疤,看上去“惊心动魄”。曾听妈妈讲起“来历”,我只能想象当时“血肉交融”的场合。苦的是我妈,辗转了数家医院,衣不解带地照顾我,最终还是留下了这刻骨的“斑纹”。

很多见过它的人,都希望我能够将它消除掉,但我竟舍不得这样做。存在即是合理的,它是记忆的留痕,母爱的证明。轻轻抚摸这凹凸不平,仿佛是记忆在身上画下的年轮。

——《记忆之疤》 蒋 菁

文字风趣,将“斑纹”拆成“斑”和“纹”,让我们俯首感谢母亲。有人说,母爱是本能,但学会感恩,学会尽孝是人生的必修课。

每一块斑纹都蕴涵着一个故事,细数身上的斑纹,如同收集往日留痕的证据。

儿时的我,连吃个饭都不听话,打翻饭碗是常有的事。一次,滚烫的粥碗不偏不倚盖在脚面上,于是,我获得了一枚烫疤“纪念章”……

右手日日辛勤为我服务,手背上却有着一块无法抹去的疤痕。有记忆开始,我就深受爸爸的二手烟“熏陶”。小时候见烟头忽明忽暗,如闪烁的星蛊惑着我,手不由自主伸了过去,随着凄惨的叫声,手背深深地印上了一个疤。

初三时,无情的杀手——青春痘正式向我宣战。从此痘疤就在我脸上恣意嚣张,姑且称之为成长的烦恼、青春的痕迹吧!

漫漫岁月,我也将收集各类皱纹、色斑、疤痕,它们都是我哭过笑过生活过的证据。

——《斑纹·证据》 王晓燕

说得多好!所有的不完美都是今生今世的证据,每一条斑纹都有存在的理由,无关美丑。

谈谈我独一无二的黑痣吧——不偏不倚恰在右眼下方。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我的窗户下沿还有一粒不小的“灰尘”。

它还带有传奇色彩。记忆中我不小心咽下一颗鱼眼珠,那小黑痣随即在眼睑下安家落户,我固执地认为这个小黑点就是鱼眼珠幻化而成。

妈妈说这是泪痣。难怪我哭时眼泪哗哗如失修的水龙头,定和鱼眼珠有关,滋养它的可都是无尽的水啊。

抱着平和的心态看它,忽然发现它的可爱,是我的个性标志啊。我们无法期待世界的公平,但公平地看待这些斑纹却是难能可贵的。

身上的斑纹还有很多,蚊子印,淤青,磕磕碰碰留下的疤痕……我却学会不再为此烦恼,它们都是属于我的专利标记。

——周晓颖《我的泪痣》

2.技巧和语言仿格

【标志语段】(落实“人物或事物介绍”这个写作专项)

著名的长腰,为了标明逶迤的长度。它省略四肢,只生出用以装饰的头与尾。

这是最简约的设计,几乎躯体的每一部分都相仿。无论静止还是游动,斑纹加重了观察者的视觉混乱。密布全身的鳞片组成斑斓的图案,一条蛇,夸耀用心险恶的美。——周晓枫《斑纹》

【教师下水】

著名学者,为体现散文的深度和广度,他抛弃了“小女人”散文的软弱,只撷取中国文明中的一个个碎片作为标本加以研究。这是最艰苦的旅程,几乎是将中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写万字长文”的传统做了经典的诠释。无论是在中国的避暑山庄,还是在雅典的废墟上,散文中的文化定位,加重了这位半路出家的散文大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渊博的学识和文化素养形成的儒雅气质。余秋雨,炫示着东方文化人的永恒魅力。

【迁移文段】

著名篮球运动员,为了成就美国男篮昔日的辉煌,他省略幸福生活的节拍,只谱写为拼搏而流的汗水音符。这是最颓废的日子,几乎所有的娱乐新闻都报道关于他的负面消息,否定他独有的价值。无论是在脸上还是在心灵上,绯闻都不曾加重这位篮球明星的悲伤与愤慨。用最真诚的微笑和最超凡俗的球技洗涤人们内心的污浊,诠释了他自己的清高。科比,闪耀着运动员的人性美。(张璐)

著名画家,为了捍卫大卫特的古典传统,他远离祖国,只身前往意大利保卫着那大卫特式的艺术传统。这是最执著的坚持,几乎使他的艺术和德加、毕加索的艺术有了一丝联系。无论是素描还是油画,他却以他无尽的遐想和手中唯美的画笔做了最好的诠释。安格尔,古典主义画派的最后守护者。(张硕仲)

3.文体仿格

【标志语段】(落实“景物描写”这个写作专项)

甚至大地都是有斑纹的。翻耕的犁铧激起一行行土浪,上升到地表的土壤形成整齐而粗大的线条,这些斑纹,是即将受孕的标记。大大小小几何形的麦田将原野均匀分割,种粒的全部能量转化为垄亩间破土而出的禾苗,它们将在夏天成熟,连绵不绝,设下朴素的宴席——握住镰柄的农民融入麦芒闪耀的金光里,积年劳作使他们的掌心磨砺出粗厚的老茧。镰刀的弧光闪过,庄稼留下短小尖利的根茬──这就是丰收,意味着麦子把茎秆交给刀锋,籽实交给牙。而冬天,大地光秃秃的,它深深隐藏起自己的斑纹,就像一个人贫穷时收藏起挚爱的梦想。空气中隐形的设计者用透明手指在窗户上描绘出童话般美丽的冰花,我呵气,融化一角冰凌,透过湿润的玻璃遥望那种辽阔的白——我知道,看似无痕的雪地上其实有着细碎的纹饰:觅食禽鸟的小爪痕,拱开冰雪寻找草根的羊和野兔的足印,还有还乡人凹陷的很快又会被雪重新填满的脚步。河流冻结,主干和支系组成丰富的叶脉,覆盖在如一片深厚落叶的大地上。然后是等待。仿佛纱布下的伤痕随着痊愈而裸露。雪下,春天的斑纹将再次浮现,象征秩序,以及新的循环。 ——周晓枫《斑纹》

【迁移文段】

泰河的四季是充满梦幻的。和煦的春风,唤起一点点绿意,钻出到地上的嫩草汇成无限而富有情趣的地毯。这些家伙们,是迎接春的使者,是春的印象,各式各样绚丽的花朵,将校园装饰得色彩纷呈。花朵的全部热情化为丛林间跳动的精灵,它们将在炎炎夏日,给人以美的享受,送来阵阵芬芳——握着水壶的的园丁步入这片花团锦簇的海洋,用甘甜的清水滋润着它们的咽喉。贪婪地吸取着营养,然后努力尽情绽放,献上一丝色彩之美。在秋天,树枝光秃秃的,它依依不舍地告别自己的母亲枝头,一点一滴地回忆着往昔那些幸福的时光。末了,秋风携着落叶,飘向远方,徒留一片哀伤,而冬天操场上空荡荡的,大地开始沉睡,做着长长的梦。梦里,百花齐放,莺燕双飞。

(焦晶晶)

泰河的四季是充满梦幻的。运动的操场放出一排排热气,散发到天空的水滴形成硕大而标准的校旗,这些气息,是即将竞争的标记。高高矮矮的不协调的队伍将操场有形分割,大脑的全部思想转化为付出努力的训练,他们将在秋天展现,奋勇向前,描出激情的画卷——紧握拳头的学生融入运动会的硝烟中,刻苦训练使他们的表现十分突出。身体的弧线划过,操场上留下纷纷扬扬的尘土——这就是拼搏。而冬天,校舍冷清清的,它暂时吸起了自己的激情气息,就像一株草枯萎时收起艳丽的绿色。教室外到处能感到那刺骨的寒风。我呵气,温暖了双手,通过灵敏的耳朵聆听教学楼里的声音——我明白,看似无激情的建筑里其实有着非同寻常的气息:展现才艺的小艺术家,拨开风帘寻找那边学生和教师的舞台,还有观众的心很快又会被寒风吹灭的热情,灯光四散,主持和演员组成美丽的风景,出现在如一片雪白冰花的大地上。然后是欢畅。寒风消失,春天的气息将再次降落,象征活力,以及新的开始。(姚 迪)

我们可以看到,一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有很多仿格作文的写作因素可以挖掘,可以先分项训练,然后再综合训练。这样经过几次训练,学生就可以用最少的时间掌握写一篇文章的各方面素质:选材、运用写作技巧和语言、选择合适的文体。

“仿格作文”课堂教学全观察

□孙玉平

第一节:范文赏析课实录

一、展示范文

青草的声音

□车永静

①我一次次地从自己的小屋里走上原野,我倾听到了小草的声音。春天了,它们从睡眠中醒来,在轻轻地舒展着腰身。春天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啊,温暖的土地,和煦的阳光,还有柔和的春风,小草们竞相从泥土里伸出嫩嫩的小手来,和春天相握。

②草以自己的柔韧步入了这个世界,那嫩嫩的令人惊喜的一点新绿在慢慢变大变浓,再染成一片片浓碧,然后以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席卷了大地。一个个杂乱无章的村庄在绿色中变得诗意葱茏,一片片恬然无声的田野变得生机勃勃,远山被这神秘的春之手点拨着,草色驱走了山脊上的灰暗,将大山渲染得绿意盎然。

③草的呢喃是那么柔和,深情地回应着大地母亲的爱抚和呼唤,它们日生夜长,日益繁茂。那片片叶茎,在风的细语中悄悄地抻大抻长,宛如一支春之曲,为一株株绿色的生命体酣畅地吟唱。它们的花瓣在阳光下层层地舒展着,轻轻地绽放,一朵又一朵,发出难以觉察的声音,一如被神所藏匿的天籁。我迷恋地一遍遍地行走在初春的大地上,倾听着植物生长的声音,倾听着大地的呼吸喘息,就像去探望自己熟悉的老朋友一样。

④翠绿的茵陈草是最先长出来的,它们争着在山坡上、河岸边的泥沙地里,冒出了毛茸茸的团状幼苗。接着,蒲公英也出来了,长得漫山遍野,那黄色的花朵像一簇簇火焰在风中飘拂。还有毛姑朵花,狗尾巴草……

⑤我最初接触的小草,是从茵陈草开始的,它给了我太多的儿时记忆。在我的家乡,父亲是个乡镇医生,每年都会依据季节和草药药性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采回不同的药材来。每年最先采摘的,就是茵陈草了。那时我家房头有位肝病患者,脸黄黄的,每年都大量地吞食茵陈草,那种草熬出的汤药的味苦苦的,带着一种蒿味,很不好喝,看着他对一堆堆草药贪婪的样子,我感到了那种对生命的渴望和对死亡恐惧的心情,他说他不能死,还有一对没有拉扯大的孩子。那时父亲经常领着我,在大地上寻觅这种小草,我一看到它们就在心里产生一种欣喜,并对它们产生了深深的敬畏。我们家虽然生活艰难,但父亲的诊费通常很低,对待贫困的患者有时还会无偿地赠送,我的这位贫穷的邻居才得以长久地喝下去,后来他的病好了,成了我们家的好朋友,父亲的许多贫穷好友就是这样结交下来的。

⑥当我像一颗蒲公英的种子扬洒向外面的世界时,我满怀希望地跋涉着,可是我的真情总是换来欺骗,总是会失望,心被爱情一次次地烙伤,人在痛苦中一次次挣扎。我不明白,人为什么那么自私,贪婪,嫉妒,在物欲和权欲中变得丑陋不堪。在那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我孤独地住在城市里一间阴暗漏雨的房间里,心灰意冷,了无生趣,心里无限的烦闷和忧郁。可是当我在雨停后起身,站在窗前,在我目光所及中,我看到在昨天的暴风雨的浩劫中,地上的一丛青草,它们在风雨的摧残中虽然变得凌乱,根须依旧死死地咬住大地,正在阳光下立了起来,身着泥污和伤痕,在风中颤颤地晃动。那一刻,我的心震颤了,我分明听到了一首小草之歌。我弄来一盆清水,洗去它们的满身泥浊,它们又一身新绿地沐浴在阳光下。它们那么卑微渺小,却又那么清雅高贵,居柔守拙,倔强峥嵘,葆有着一种不曲不挠默默向上的精神,我想我从那一刻才真正地懂得了草的语言,草的精神。我想起了故乡的那片青草覆盖着的原野,我拿起了电话,当父亲那熟悉的声音从话筒里传来,我的心里出奇地温暖和激动。

⑦没有谁不熟悉草的,它们其实是与人类同在的,太古以来就在那里。甲骨文把一茎两叶叫做草,草们带着柔弱的身体和不屈的精神从远古时走来。我的居室里堆着书籍,堆着现代生活的用品。我的窗前总会有一抹绿色,一丛丛小草。我愉快地生活着,在书籍之中寻求智慧吸取营养,我的心情沉静,平缓,明晰透澈如一台明镜。

二、赏析过程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欣赏一篇抒情散文,我们这次的写作专题是,细致描摹,情感顿现。大家从文章中找出描摹细致的语句,并进行赏析,看看作者借助青草要抒发什么情感。

给大家8分钟时间大声朗读并思考。

(8分钟过去了)

师:如果现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赏析了,就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时间5分钟。

(5分钟过去了)

师: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下面把你们讨论的结果说出来。

生1:第一段中,春天了,它们从睡眠中醒来,在轻轻地舒展着腰身。春天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啊,温暖的土地,和煦的阳光,还有柔和的春风,小草们竞相从泥土里伸出嫩嫩的小手来,和春天相握。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草是春天的使者,轻轻地舒展着腰身,伸出嫩嫩的小手来,和春天相握,描写细致,生动形象。

师:这位同学赏析很到位,有写作技巧,拟人,还有自己的评论,我们一起把这部分读一遍,再继续赏析。

生2:第二段中,个个杂乱无章的村庄在绿色中变得诗意葱茏,一片片恬然无声的田野变得生机勃勃,远山被这神秘的春之手点拨着,草色驱走了山脊上的灰暗,将大山渲染得绿意盎然。这部分描写很细致,把小草的出现带来的变化写出来了。

生3:第三段中,它们的花瓣在阳光下层层地舒展着,轻轻地绽放,一朵又一朵,发出难以觉察的声音,一如被神所藏匿的天籁。描写细致,写出了花开放的经过。

生4:翠绿的茵陈草是最先长出来的,它们争着在山坡上、河岸边的泥沙地里,冒出了毛茸茸的团状幼苗。接着,蒲公英也出来了,长得漫山遍野,那黄色的花朵像一簇簇火焰在风中飘拂。我觉得写得好,好在哪里我说不出。

师:其他同学帮帮他,看看这几句话好在哪里?

生5:它们争着在山坡上、河岸边的泥沙地里写出了茵陈草长得到处都是,毛茸茸的团状幼苗写出了可爱的形状。那黄色的花朵像一簇簇火焰在风中飘拂,用比喻手法写出蒲公英花朵盛开的样子。

师:分析很细致啊!

生6:第六段,我看到在昨天的暴风雨的浩劫中,地上的一丛青草,它们在风雨的摧残中虽然变得凌乱,根须依旧死死地咬住大地,正在阳光下立了起来,身着泥污和伤痕,在风中颤颤地晃动。这些语句也描写得细致,用拟人手法,写一丛青草在暴风雨的摧残下,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被吹倒又立起来,很坚强。

生7:我看好像没有了,都被说完了。

师:再仔细研读,有没有补充的?

生8:我觉得第五段也写得细致,虽然不是写景,是写人的,“那时我家房头有位肝病患者,脸黄黄的,每年都大量地吞食茵陈草,那种草熬出的汤药的味苦苦的,带着一种蒿味,很不好喝。看着他对一堆堆草药贪婪的样子,我感到了那种对生命的渴望和对死亡恐惧的心情,他说他不能死,还有一对没有拉扯大的孩子。”写出了他对生命的渴望。

师:同学们赏析得很好,抓住了文章中细致描摹的语言进行了分析,有的还涉及了写作技巧。这样,我们就懂得了,写抒情散文,如果能细致地描摹事物,人物的情感就可以随着细致的描摹自然地显露出来。下面老师给大家提供几个思考题,引导大家对文章向更深层次赏析。

请看大屏幕:

1.《青草的声音》中写了哪些草?重点写了茵陈草和蒲公英,为什么要详细写这两种草?这两种草象征了什么?

2.文章前三段没有写人的事件和情感,主要是对草的细致描写,这样写为什么?

3.文章第⑥⑦段两次写了作者到窗前看草,为什么要这样写?

4.题目是“青草的声音”,纵观全文,青草有哪些声音?

学生再次阅读文章,思考后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1.写了茵陈草、蒲公英、毛姑朵花、狗尾巴草……这是文章所选的材料,接下来重点写茵陈草、蒲公英,因为这两种草和作者要写的人和事件紧密相连。茵陈草和父亲给人治病这个事件相联系,是相关联想;蒲公英是我自己人生经历的写照,是相似联想。

2.总写草是面,后面具体写茵陈草、蒲公英,这是从面到点的写法。开始对草细致描写,为全文赞美草做了铺垫,给文章定下了感情基调。

3.这是文章的线索,又是照应,写出了草在我生活和生命中的位置,写出了草对我的影响。用现实生活的场景写草,增强了文章真实感。

4.草的希望快乐的声音,父亲治病救人的爱的声音,我在社会上漂泊后听到的清雅高贵、居柔守拙、倔强峥嵘,永葆一种不屈不挠默默向上的声音。

同学们,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赏析,我们挖掘了范文《青草的声音》中的写作要素,为我们的仿格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审美欣赏能力。

第二节:作文指导课课堂实录

师:上节课我们鉴赏了《青草的声音》这篇文章,现在我们仿照此文,写一篇抒情散文,注意我们的写作专题是,细致描摹,情感顿现,老师不布置题目,自己随便选材,自拟题目,但是要落实我们这次写作训练专题的写法。写抒情散文,首先要想好抒发什么感情,然后找好依托,就是借助的景物或事物来抒发情感。也有人是先看到某种景物或者事物,触发了他的情感,表达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

现在我们先选材,从大自然中,你熟悉哪种事物,并且从此事物中聆听出声音,进而表达自己的感情、得到一种启示、领悟一种哲理。大家想想。

生1:小溪奔流的声音,告诉我们要有目标,并要为目标而坚持不懈。

师:这里的声音是一种精神,在现实中是不发声的,但我们可以大胆地想象。

生1:花落的声音,让我们感到美好事物的存在总是很短暂,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

生2:梅花盛开在寒冬飘雪的环境里,可以表明做事要不惧艰难险阻。

师:有了景物,有了情感,下一步就是如何把情感抒发出来,我们可以用间接抒情的方法,那就是细致地描摹景物或者事物。

下面请看老师的下水作文。

落叶的声音

□孙玉平

一片又一片樟树叶子悠然落下,我站在窗前,凝视着飘落的树叶,倾听落叶的声音。春天到了,万物睡醒了,小草“春风吹又生”,染绿了大地,鲜花万紫千红打扮着春天。而落叶却飘然而落。

落叶的呢喃是那么从容,那么淡定。它们日夜生长,日益繁茂,从一棵小树不断吸收大地的营养,长成高耸入云的大树,翁蓊郁郁,开花结果。果实洒落满地,当新的枝叶葱茏繁茂,枯黄的树叶就完成了使命,于是枯黄的树叶毅然离开树干。树叶生命如此短暂,不禁让人悲从中来。

我由落叶产生悲伤的这种感觉,那是一个清晨,早上起来,匆忙中洗一把脸,梳理一下头发,竟然发现了几根白发,一个念头闪现出来,我老了。然而另一种声音似乎在说,我感觉我刚大学毕业,怎么会老呢?但面对白发,我不由得悲伤起来。回想自己22岁大学毕业,做了一名教师,早出晚归,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教学上,每天和学生接触,其乐融融。在教学中感受到我的价值,感受到了快乐,在和学生交往中,我淡去功名,淡去利禄。不经意间,我已过不惑之年,如果让我突然离开这个世界,我也无怨无悔。

落叶不也是这样吗,我愿做一片落叶。

师:看了第一稿,同学们觉得如何?

(生互相看,不说话)

师:是不是觉得老师的文章很烂,感觉描写还不够细致,情感太直白,不深刻。这是老师没有深入研究范文《青草的声音》写成的第一稿,下面我谈谈我是如何阅读范文模仿写出第二稿的。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同学们对照着范文《青草的声音》,看看老师模仿的是哪些语句?

落叶的声音(第二稿)

□孙玉平

一片又一片樟树叶子悠然落下,我常常站在窗前,凝视着飘落的树叶,倾听落叶的声音。春天到了,万物睡醒了,小草“春风吹又生”,染绿了大地,鲜花万紫千红打扮着春天。而落叶却飘然而落。不经意地“刷”一声飘落,恰逢我从你身边经过。不知为什么,一向大意的我,却驻足了。轻轻地拈起你的柄,悄悄放入手心,我不忍搅乱你沉睡的梦。你是怎样的一片叶呀,此时正是春天,你的同伴正青春似火,绿得潇洒。为何你却已枯黄,丧失了青春容颜?我不禁为你伤感了。

仔细看你,只见浓浓的枯黄中隐隐投一抹青绿。那便是你生命的信念,青春的痕迹吗?这春天的叶,季节的弃儿,为何在别人青春葱茏的时刻,自己却落寞地撤离,是被生命抛弃了,还是自己主动放弃?落叶的呢喃是那么从容,那么淡定。我丝毫看不出他们有什么痛苦,悠悠然飘落,拥抱大地,成为繁花似锦的春天的另一种点缀。面对你的坦然,你的从容,你的沉稳,你的镇定,我仿佛真的了解了你,既然曾经拥有,何必留恋往昔?既然必须迎接,又何必退缩伤心?就让一切顺其自然无须勉强。

该来的终会来,该去的终会去。我明白你的飘零是你的成熟的表现,不再招摇地挂在枝头,引人注目。默默寻找一方属于自己宁静的归宿。你们曾经日夜生长,日益繁茂,曾经不断吸收大地的营养,由一柄细小的嫩叶变为阔大葱绿的叶子,也曾不断接受阳光的恩赐,让一棵小树长成高耸入云的大树,蓊蓊郁郁,开花结果。当果实洒落满地,当新的枝叶葱茏繁茂,枯黄的你就完成了使命,于是你便毅然离开树干。树叶,你的生命如此短暂,不禁让人悲从中来。

我由落叶产生悲伤的这种感觉,那是在一个清晨。早上起来,匆忙中洗一把脸,梳理一下头发,竟然发现了几根白发,不知为什么,我竟然想起了那些春天的落叶来,这不是和我的生命极为相似么?我正值壮年,华发染鬓,不也是春天出现落叶么?一个念头闪现出来,我老了。当然,老,是人生必然出现的一幕话剧,或早或晚,或渐或快,如同那些落叶,有的秋天飘落,有的落在春天,其实,不在于落的时间,而在于面对飘落的态度。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壮美。我要说,飘落只是另一种再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况且,几根白发又能说明什么?是时间的记录,还是苍老的象征?

另一种声音似乎在说,我感觉我刚大学毕业,怎么会老呢?但面对白发,我不由得有几分感伤。回想自22岁大学毕业,讲台一站,一晃二十年,早出晚归,呕心沥血,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教学上,每天和学生接触,其乐融融。难道区区几根白发就苍老了我的心灵?正如缪赛尔·乌尔曼在《青春》中写道:“青春不是生命的一段时光,不是指红润的脸颊、玫瑰般的嘴唇、柔韧的双膝;它是一种精神状态,是指不懈的干劲、丰富的想象力和无穷的激情。它是生命深处的一股清泉。”在教学中我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感受到了生活的快乐,在和具有纯洁心灵的学生交往中,我淡去了功名,淡去了利禄,不经意间,虽已过了不惑之年,但却感觉自己仍有青春的生机和活力。

再次看到窗外春天的落叶,我有了一份超然和淡定。该开花的时候尽情地绽放,该飘落的时候悠然地飘落,其实,落叶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鲜花?

师:两篇文章看出不同了吗?更细致,情感更深刻了。

下面的任务就是如何把你提到的景物、事物描写细致,注意不能机械照相,所有的事物都描写,要有所取舍,为表现你的情感服务。如何写细呢?

生1:第二稿第一段抓住了落叶飘落的声音,细致地描写,其中蕴含了作者欣喜惊讶的情感,自然的引出了对春天落叶的描写。

生2:第二段,老师又抓住了“在春天飘落”这个细节,用拟人的写法,生动具体地写出了春天落叶的心理和情感特征,为后文写情感和哲理作铺垫。

生3:第四段,老师又抓住了白发这个细节,细致描摹,引出了老这个话题,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显豁。

生5:第五段老师引入了别人文章中的语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年龄老不可怕,心灵的老才是真正的老。

生4:最后一段老师增添得更精彩,“再次看到窗外春天的落叶”,这不就是对范文中两次写到窗外的草的模仿么?这一段升华了主题,点明了中心。

师:同学们思考得都很到位。总之,老师正是认真地研磨范文,吸取范文中的写作要素,才有了第二稿的飞跃。希望同学们在这次写作中也向老师学习,通过研读范文,向范文和老师的下水作文学习,写出更好的作品!

第三节:作文讲评课课堂实录

作文批改过程中,我将学生的作文分成三类,从每一类中又选出一篇典型作文,打印出来,印下去,让学生打分,并说出为什么?

下发讲评讲义:

【作文1】

雨的声音

我轻轻地从喧闹声中逃离,走到了田野,这样就可以仔细地倾听到雨的声音了,这场春雨称得上是四季中最轻柔的雨。

雨的声音是最寂静的,它滋润着每片土地上敦实的土壤,却迸射出了万道光芒。

雨的声音是最悦耳的,路边的行人撑着花花绿绿的伞,想必在细雨中散步,有情趣极了。水顺着伞沿滴落下来,那声音甚是悦耳,更衬托着行人愉悦的情绪。

雨的声音柔美却是那样清脆,雨丝渐渐在视线中模糊了,微雨汇成了的小河在宽阔的路上淌成了一条透明的小河流,又如同一张水做的毯子。

雨的声音释放了隐藏着的冬日的悲伤,温柔了一片骄土,于之沉醉,像是旋律一般流淌在你心田里,风姿绰约,目亦迷离,心亦迷离,在心上百转千回地绵延,雨声描绘的细枝末节,湿润了空气,融化了天地的坚冰,它们是优雅的天使,吟唱着动人的歌谣。

【作文2】

泥土的腥气

□张晔

我曾经长久地驻立在初春的田间,大口大口贪婪地呼吸着那里特有的气息,充满了浓郁的腥气,周围的霜渐渐融化,脚底下突然觉得痒痒的,一抬脚,发现泥土褪去了苍老的皮屑,开始变得乌亮了。身边的霜冰在不断地为泥土注入能量,“咚咚咚”。我感受到了泥土的心跳,似乎有一种力量从地底下喷涌上来。

于是,经过一个冬季的洗礼,泥土恢复了作为母亲的本能。嫩嫩的芽儿缓慢地钻出泥土,以新生儿的好奇心张望着世界。泥土一寸寸地苏醒在山坡上,田间,小溪边,甚至连城市中的绿地上,每颗泥土的微粒都一齐发出均匀的呼吸。伴着这和谐的律动,所有地方都暗染成了清凉的绿,一切似乎是在一个安详的夜晚完成的。

我习惯了田间的土腥味,那么朴素,那么好闻。和许多小说中写的一样,人长大了总会离开故乡。从乡里搬进小城,好像改变不多,但我也总会迷恋那星星点点盆栽土,因为它让我回忆起那淡淡的土味。

还在乡间的时候,我总爱赤足在泥土上滑来滑去,土的质地很细腻,一点儿也不扎脚,小小的草儿总带着微微的绿,蹭得脚痒痒的,很舒服。那儿的泥土也总是很好,长的作物颗颗饱满,一点儿也不输给北方的黑土。以前总听老人说泥土的功效不只在于耕种,脚癣久治不愈的人去泥土上跑一跑,就可以治病,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春季,是泥土最青春的年华。春雨之后,窗台上的几株盆栽总是湿漉漉的,摸上去凉凉的,如同儿时遇见的草儿一般,分外可爱。有时会让我忍不住去抚摸它,一凑近,嗅觉就又一次与那泥土的腥气碰撞,在心底泛起一层层的涟漪。母亲常说,泥土的性格很沉稳,它不停地被人踩踏着,一生也总无怨无悔地奉献着。它希望我这个从乡间来的孩子,性格可以多一份沉稳。总觉得单调的生活会迷失前进的方向,有时甚至会反问自己学习的目的,然后又发现自己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缺点。它真的不曾哭泣过,春天又来了,它还是裂开冰缝,迸发出巨大的爱去哺育生灵,它用自己的深色的双手为人们创造了太多太多……

泥土,赋予我平静的心去解开矛盾,那清新的土腥味,是我一生也忘不掉的味道。

师:认真阅读后,四人小组讨论。

生:作文1语言很好,但行文缺少细致描写,因而情感抒发得不充分,作文2描写细致,在细致的描摹中作文的情感就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

(展示大屏幕)

教师明确,部分文字是修改的解释和老师添加的文字,大家要认真阅读。

雨的声音

我轻轻地从喧闹声中脱离走到了田野,这样就可以仔细地倾听到雨的声音了。这场春雨称得是四季中最轻柔的雨。(这一句放在下一段,作为首括句)

(这段抓住“轻柔”,然后细致描摹扩展)(春天的微雨如透明柔韧的蚕丝一般整齐地从天的这边散落到大地上,那湿润的令人惊喜的雨珠躺在初花的身上,映着那一抹红,躺在春草上,身上的绿显得更加讨人喜欢)

雨的声音是最寂静的,它滋润着每片土地上敦实的土壤,却迸射出了万道光芒。(这段以“寂静”为中心,细致描摹,展现情感)(这里是江南,江南的雨如一个娴静的大家闺秀,长着一个樱桃小口,讲出来的话是吴侬软语。不信,你在屋里看外面,好像没有下雨,而当你走到外面,开始,还感觉不到雨,而走上一会,你发现自己的衣服已经被打湿了。江南的雨悄悄地来,来了就用一种氛围缠绕着你,你在不知不觉中就走进了它的境界中去。所以,我说,江南雨的声音是寂静的)

雨的声音是最悦耳的。(“悦耳的声音”和“路边行人愉悦的情绪”之间,还有一段距离,正好用“细致描摹”弥补,可以模仿范文《青草的声音》的第一段)这也许是江南丝竹的雅致的音韵,我一次次地从现实世界回到我的思绪中来,我的确听到了江南丝竹的乐音。江南丝竹表达的永远是春天,丝竹是江南春天的喉管,颤颤的,酽酽的。雨滴在乐声中轻轻地舒展腰身。春天的旋律多么美妙,如抒情的华尔兹。这时,一束束伞花吸引了雨滴的注意力,这些圆形的舞台,正好驰骋我的舞步。路边的行人撑着花花绿绿的伞,想必在细雨中散步,有情趣极了。水顺着伞沿滴落下来,那声音煞是悦耳,更衬托着行人愉悦的情绪。

雨的声音柔美却又那样清脆,(这段可以抓住“清脆”进行细致描摹和扩展,可模仿范文《青草的声音》的第一段。)雨以自己富有节奏的脚步步入这个世界,那寂静继而轻柔的声音正在慢慢变大变脆,就如丝竹乐换成了钢琴曲,从舒缓的慢板变成急促的交响乐。一个个雨滴如一个个音符跳跃着,好像找不到家的孩子,成了五线谱上没法控制的蝌蚪,越来越杂乱无章,四周的景物都好像不认识这江南的雨一样,将它看成是一个另类。雨丝渐渐在视线中模糊了,微雨汇成了的小河在宽阔的路上淌成了一条透明的小河流,又如同一张水做的毯子。

雨的声音释放了隐藏着冬日的悲伤,温柔了一片骄土,于之沉醉,像是旋律一般流淌在你心田里,风姿绰约,目亦迷离,心亦迷离,在心上百转千回的绵延,雨声描绘的细枝末节,湿润了空气,融化了天地的坚冰,它们是优雅的天使,吟唱着动人的歌谣。

师:本文从330字到1000字,内容丰富了,细致描摹过程中,情感得到了更好的表现,这都得益于范文的启示,细致描摹,情感顿现。■

猜你喜欢
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