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华
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是以情感过程为核心和主线的,始终伴随认识和意志的控制。积极和谐的心理氛围,是一种情绪放松、思想自由的内心体验。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积极和谐的心理氛围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我认为,在课堂中积极和谐心理氛围的创建,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它意味着学生愿意、乐于、自主地参与课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的情绪安全感
之所以提出这一点,是因为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上会因为害怕犯错而感觉到焦虑,他们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对于那些学习不良的学生来说,情况更是如此。在一次调查中发现,在所调查的学习不良的学生中,有13%的学生有教室恐惧感,9%的学生经常逃课。总的来说,学习不良的学生常表现出抑郁、孤独感、孤立感、挫折感、过分依赖和低自尊等不适应的心理状态。不仅是学习不良的学生,在学习良好的学生中同样也存在着焦虑、过度紧张等不良心理状态。这不仅可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更使整个课堂的氛围陷入沉闷、紧张之中,许多学生抱着“不做不错”的态度,宁愿被动地接受任务,也拒绝在课堂中“冒险”,尝试有挑战性的任务。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之下,学生不可能自发、积极地进行学习,学习效率当然不会高。
要改变这种状态,教师必须为课堂中的学生提供“安全感”,端正他们对“犯错”的态度,鼓励他们在课堂中勇于挑战自我。在此,教师可以亲自示范,并对学生的“新鲜”做法采取鼓励和赞赏的态度,就能逐步建立起使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的课堂氛围。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因此,教师对“新事物”的态度将极大地影响到学生的态度。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时候教师在主观上或客观上会自觉不自觉地成为课堂中的权威人物,并以权威人物的标准要求自己,不允许自己“冒险”,不允许自己犯错,更不允许自己失败。这在客观上造成了课堂的墨守成规,也限制了教师本身能力的发挥。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中,教师应勇于挑战自己,并亲自示范冒险,从而给学生树立榜样,促使他们敢于面对挑战。有一个案例:教师在讲初中语文《宋定伯捉鬼》一课时,让学生集体讨论文章主题。学生的观点大体一致,这时,有一个学生举手发言:“文中的鬼,憨头憨脑,自始至终没有一丝一毫加害宋定伯的意思,宋定伯说什么他都信,没有心眼,老实巴交;而宋定伯,从一开始就打定了要捉鬼卖鬼的主意,一路上使尽了欺诈的手段。”这是这位学生学习这一课的独特体验。课本里的“阅读提示”写着“一个人用智谋制服鬼的故事”,《教师教学用书》也说这个故事“寄寓着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而这位学生的见解非常独特,视角新颖,尤其值得赞赏的是他敢于思考的品质。教师就应及时肯定、尊重、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行为和独特体验。特别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对于思考、提问、回答问题过程中的学生应提供“无批判性气氛”,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二、建立融洽、平等的课堂人际关系
为了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情绪安全感,我们还应将课堂建设成一个生生、师生之间彼此熟悉、相互尊重与合作的学习场所。这是因为学生是具有自由意志、独特需要和能力的个体,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一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学会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让课堂教学“师生和谐”,是一个激发、唤起情感的过程,是以情感活动为核心并贯穿始终的心理交流过程,使师生始终有一种愉悦的心理,处于一种积极的自由和谐状态。在情感激励中,教师要不然以愉悦的“语言”与学生交流、传授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用褒扬和鼓励的话语点燃稚嫩心灵的希望与热情。还要注重用“非语言”行为与学生交流,比如目光的透视:课堂上,教师注意用亲切和蔼的目光主动去捕捉孩子的视线,通过柔和、真诚的目光给学生以鼓励,使学生感到教师时刻都在关心他、爱护他,用至诚平等的态度拉近心与心的距离。比如表情的传递:教师露出微笑的神色,显示出教师的自信、教养、热情、宽容以及善待学生的教育态度。向每一个生机勃勃的心灵露出微笑,在学生心灵中投下一束束阳光,就能吹散他们心头的阴霾,消除其无助、畏惧、迷惘的心理。其次,在课堂中应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而不是激烈的相互竞争。最后,教师除了关心学生的课堂生活,还应关心并了解学生的课外生活和校外生活,从更多方面了解学生,建立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
心理学认为,学生本身或相关他人的成败经验能影响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一般来说,成功可能会使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而反复的失败会使自我效能感减弱。同时,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将带来较高的期望目标和更为积极的归因。但是,在学习初始阶段,学生就已经具备相对稳定的自我效能感,为了改变它,就需要让他或她反复体验成功。
当然也要注意,成功并不一定意味着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会增强,因此在让学生完成任务,体验成功时,也应注意采用一些技巧:让学生自主地完成任务——过多的外界因素干涉,可能会使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对其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没有帮助;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任务如果过于简单,意味着期望目标过低,那么即使成功也不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四、恰当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
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强弱、归因的倾向以及期望目标的高低,还会受到生活中权威观点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预期能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归因倾向和期望目标。当教师认为学生有较高的能力时,学生也倾向于认为自己有较高的能力,从而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并使教师和学生自身都会提出较高的期望,这就是教育界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如学生在回答出一个问题时,老师给予及时表扬,并指出更难的问题也不会难倒他。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话,但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却会很长久。
当然,教师在表现出高期望时,也应该注意以下事项:教师与学生应是互相信任的,因为只有学生信任教师时,教师表现出的高期望才能被学生所接受,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表现对学生的高期望时,应倾向于自己擅长的领域,因为只有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才能对学生提出更具体的期望。
五、设置疑难情境
人们常常会感觉到,在那些疑难情境中,自己想要学习的愿望会变得非常强烈。许多悬念故事、侦探小说正是这样吸引了无数的追捧者。但是,疑难一旦被解答,学习的愿望就会消失。
利用这一规律可以解释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现象,有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没有疑难,只有知识,使学生在课堂中缺乏学习动机;有些教师则认为学生的全部问题应该在课堂上得到解决,而没有问题的学生在课后也就没有学习动机,因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动机不具有连续性。
因此,教师应注意在课堂上以提出问题的形式进行教学,也应在没有危害的程度内,让学生带着未回答的问题离开课堂,也许这正是下一节课的成功因素。
(责编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