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兴
课程改革首先体现在教材的编写上,而教材是在课标的指导下编写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合理使用教材。教材仅仅是呈现课标的一种表现形式,依标施教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思想。那么,教师用演绎法、归纳法等展开教学预设与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就成为依标施教的落脚点。
案例:
1.课标内容: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2.教学预设:本堂课用“演绎法”(即依据课标自编教材)来开展教学预设活动。通过分析长江上游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与长江三峡的泥沙沉积、洞庭湖今昔变迁、入海口港口城市区位、三角洲发展等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到“一个案例一节课”的课堂目标。
3.课堂环节:
这样展开,就能给教师充分的自由,有利于教师学会创造,真正做到用教材,教材是学本,而不是教本。
4.教学过程:
过程一:
引人入胜的开篇。展示图片:从央视大型高清纪录片“话说长江”到“再说长江”引出“又说长江”的话题,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老师想说长江什么?本节话题的选择强调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密切结合,抓住了适合学生心理的背景材料,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课标内容。这样,设计内容与学生关心的问题才能有机联系在一起,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生成力。
过程二:
巨川之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展示材料:
材料1:横断山区的生态移民,目标是跨地区将人口进行再分配,以缓解该区域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改善因为生态危机而变得越来越贫困的当地居民的生活,本质上是一次良好的发展机遇。
材料2:三江源(三江:长江、黄河、澜沧江)地区不搞GDP考核!
青海全力保护“中华水塔”。
问题:从材料中我们看到了哪些问题?又想到了哪些问题?
过程三:
千秋坝梦:梦圆有喜亦有忧。
展示Google Earth,看长江三峡。
三峡大坝的建造,在防洪、发电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圆了中华儿女的伟大梦想,然而,这个伟大的世纪工程建成后,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问题:带来了哪些问题?从哪里入手?为什么?
抓住泥沙这一条主线,泥沙沉积在水库中,学生必然会问:为什么会产生这一个问题?泥沙的淤积给三峡的防洪会带来哪些影响?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又会给下游地区、库区产生哪些重要影响?
过程四:
别有洞庭:洞庭应有恨,湖水化泪流。
展示Google Earth,看洞庭湖。
洞庭之美,天下粮仓。
洞庭之泪,为何潸然?湖面骤减:最大时期6000多Km2→1983年2625 Km2。
⑴探究:洞庭湖湖面减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请同学在自主的基础上再合作,展示同学的学习成果,评价总结。
⑵探究:湖面减小、湖床变浅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
泥沙淤积,湖面减小,湖床变浅,调洪能力下降,洪涝多发,影响居民身体素质,影响经济发展模式,影响旅游业等等。
⑶拓展:2008年江西省高考作文题目:洞庭湖鼠灾→ 以田鼠或田鼠天敌的口吻给人类写一封信。
思考:我(田鼠)为什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
过程五:
奔流入海:是谁,阻挡了我前进的脚步?
展示Google Earth,看长江三角洲。
探究:泥沙淤积在入海口地区,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呢?
港口的淤积,影响航运;上游的淤积,枯水期水量减小;入海口咸潮加剧,严重影响生产生活。
泥沙沉积,引出问题:“是否我真的一无所有?”
一句“是否我真的一无所有”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了思维冲突:河流自然的填海造陆,形成了长江三角洲与三角洲平原,为长三角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种能让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是学生养成科学思想的重要途径。学生能用辩证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是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出发点。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鲜明的个性,避免“人云亦云”的盲从思想。
5.启示:
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家乡的母亲河——衢江?
从学生身边的环境出发,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的全力以赴,真正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独特性,切实唤醒了学生的道德感与责任感。
从这节课的设计与实施中,我们可以发现整个教学过程中,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发展始终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在学生已习得的知识的基础上,重新组合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身就表达了教师创造性的思维方法。以长江为主线,从上游的生态环境问题到中下游的影响,教师能全面落实、活化、升华课标,教学效率不管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是从看懂信息与分析信息的速度和准确度来看,都取得了极大的提高,这为高中地理如何依标施教提供了实践借鉴。
(责编 周侯辰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