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利华
作为教师我经常告诉学生:学数学要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要学习生活化的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的要求.但在一次不经意的教学中,让我对这句话有了别样的理解.
记得2008年在教学七年级数学第九章第2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内容时,课本上有道例题2,所问的问题是“他至少要答对多少道题?”.我先与学生分析、解答后,接着认真地引导学生应把这样的问题与实际生活情况联系起来.接着,我立刻用投影仪补充了另一道联系实际生活购买衣服的习题,题目最后所问的问题是“至少要带多少钱?(答案取整数)”.
5分钟后,我问道:做完的同学请举手.只见一只只手齐刷刷地举了起来.我满意地点了点头,示意让学生们把手放下,心里不禁对这堂课的教学效果感到满意.随后,我宣布问题答案:算出的得数是51.2元,所以我们至少要带52元.“同学们,你们答对了吗?”我故意问道.“对了,对了!”许多同学忍不住抢先进行回答.
这时,我发现一位平时数学较出色的学生张XX,却一直在举着手.我觉得奇怪,就点了张XX,让他说说一直举手的原因.张XX同学站了起来说:“老师,我的答案是至少要带50元.”我有点纳闷,说道:“你有什么理由吗?”张XX一下子脸就红了,不好意思地说:“上星期天,我和妈妈到和平商场买衣服,共需付钱52元.可妈妈与老板讲了价,结果只付了50元.所以,我想这道题带50元就足够了.”他的话音刚落,教室立刻热闹开了.
“我去年买了副手套也和老板‘砍价,要13元只付了10元.”
“上次我妈带去买衣服时和老板讨价还价,结果86元付了80元就买到了衣服.”
……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咳!原来是生活中的“砍价”惹来的“祸”.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碰到讨价还价的情况,学生当然有不例外.平常生活中,在购买商品时,往往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只付整数,免去了零头.
既然如此,我又何必拘泥于书本而进行教学呢?
我挥了挥手示意同学们安静下来,说:“张XX同学的答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经常会碰到的,但在大的超市和比较高档的商场是不允许‘砍价的.我想同学们也是碰到过的.”
只见大部分同学们点头表示赞同.我继续说道:“那么今天这道题的两种答案放到现实生活中去都是正确的,但是你们在外出购物时,还是应该多带一些钱.如果有的商店不能‘砍价的话,你带少了就会买不到你要的东西了,对不对?”
“对!”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我看着张XX,说:“张XX同学很棒,他让我们了解了实际生活中碰到的情况,同时也提醒了同学们平时应该多观察生活,把课堂上的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我们是不是应该谢谢张XX?”
同学们对着张XX同学鼓起手掌,掌声感染了我,我也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
我想,新课程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该是真实自然的,不必刻意去求顺、求纯、求完美,一旦出现教学意外,应该以坦然的心态去对待,积极思考对策,妥善处理,这样,课堂才会鲜活,教学活动才会完美、散发出持久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责任编辑:邓国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