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牧师负责看管一个花园,花园附近有几所小学。由于牧师管理有方,因而花园里一年四季鲜花不断,五彩缤纷。
一天早晨,一群学生走近花园,其中一位小男孩问牧师:“爷爷,我能摘一朵花吗?”
“你想要哪一朵?”牧师和蔼地问道。小男孩仔细地看了一会儿,选中了一朵开得正艳的红色郁金香,“这朵行吗?”
“这花归你了,不过我有一个小小的建议。你想啊,如果你把它留在花枝上,它可以开好几天;如果你现在把它摘走,那只一会儿,它就枯萎了。你愿意采用哪种方法呢?”
小男孩想了好一会儿,说:“那我还是把它先留在这里吧,等放学后我再来看它。”
“那好!”牧师问,“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张思民。”
那天,有二十多个学生向牧师要花,牧师都有求必应,但接着,学生们又同意把花留在花圃里。等到放学回来,他们看到当初自己选定的花的花茎上都挂了一个小纸片,上面写着自己的名字,这使学生们激动不已。于是,要花的学生越来越多,而定期给花浇水、施肥、除虫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了。
(选自《语文人生》)
W博士品读
这位牧师俨然是一位高明的教育家,面对学生的摘花行为,他没有板着面孔加以训斥,而是理解学生的初衷是爱花,只不过他们选择的方法不对。他尊重学生的意愿,因势利导,让学生们知道摘到手里的花没有生命力,让花朵长在枝头上会更娇艳。枝条上挂着写有学生名字的小纸片,花就变成学生“自己”的了,这使学生爱花的行为得以矫正和强化,并产生极其愉快的情感体验。
“一个人只有懂得欣赏美,才能创造美,才会成为一个品质高尚的人。”了解孩子的心理,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愿望是教育的前提,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考虑我们的教育,相信孩子的能力,挖掘孩子的潜力,教育的创造性本质就会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