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彰显课堂美丽

2009-08-25 09:38刘朝辉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创设传统内容

刘朝辉

传统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起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所以,一书在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摇头晃脑,“子曰诗云”。教师俨然是知识的垄断者与传播者,然而效果不佳。在现代化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对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文本进行综合处理,编制成各种语文课件,这样可以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有效的辅助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借鉴先进的信息技术,牢牢把握网上丰富资源与语文的客观规律,创设异彩纷呈的学习情景,彰显语文课堂的美丽。

一、注重感官,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基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传统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比较有限,教育信息技术在此则表现出高度的优越性。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兴趣成了最好的老师,因此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氛围轻松。所以在制作课件时,我注意了图片色彩的配置、图文的和谐、用笔的精细;按钮的色调、大小、字体与图片风格相吻合,以保证画面的整体美。如《景泰蓝的制作》的课件,我在开始阶段展示了几幅景泰蓝的成品图:在黑色的背景上,景泰蓝制品闪着柔和华贵的光泽,缓缓隐现。这让学生感受到传统工艺的精髓,受到美的强烈震撼。在大屏幕前,我将传统教学中无法展示的东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领他们去欣赏“春”的千姿百态,聆听“潮”的汹涌澎湃,感受“莲”文化的无穷魅力。动静结合、声像俱佳,学生乐学,老师不累,语文课上得其乐融融。

第二、创设情境,以情促思

尽快让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是正确理解一篇文章的关键,传统教学中通过精心准备导语或范读课文力求达到这一目的。我利用信息技术采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图像,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这样学生就能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事实证明,此种做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授余光中先生的《纸船》时,我通过大屏幕给学生展示一片深蓝的大海,一只白色的小船在波浪中摇曳,屏幕的右下角,一支红烛发着微弱而执着的光,鲜明的颜色、动态的设计立即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诗人对母亲的思念,对祖国深沉的爱已通过画面深深打动学生。这样,在优美的意境中,对文章的理解,从字面到内涵,层层深入,学生既把语句理解透了,又体会了所要表达的主题,得到语感和美感的双重训练。

信息技术能方便迅速地处理信息,无论是文字、声音、还是图画,都可以根据需要随心所欲地进行操作。这就打破了“一书、一板、一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有效地扩大课堂容量。例如,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不但篇幅较长,内容较多,思想感情丰富,而且还涉及很多其他内容。过去学习这一课,都要用三个甚至四个课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就极大丰富了课堂内容,加快了教学节奏,提高了课堂效率,用两个课时就可以了,而且教学效果非常之好。

第三、启发想像,静中思动

传统的教学注重书本内容,学生主要是根据书本上的文字来学习的,而由于年龄、阅历或其他条件的限制,仅仅只看抽象的文字,则往往会影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知识的掌握及思想感情的领会。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就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大自然的语言》涉及一年四季的气候和景象,还涉及经纬不同和海拔不同造成的气温变化和景物差异等,而这些内容只看文字就未免太抽象了。我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多媒体系统,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把各个季节、各种气候、各个地方的各种景物,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并启发学生联想自己见过的知道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情感活动,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

(责编 覃亮生)

猜你喜欢
创设传统内容
创设未来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少年力斗传统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