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需要学生参与

2009-08-25 09:38韦小讳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参与文言文教学

韦小讳

【摘 要】 文言文教学对现代语文学习,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自豪感的培养等,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因此对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的指导不容忽视。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通过课前参与,课堂引入和课后延伸三方面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关键词】 参与 文言文 教学

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学生学习文言文,事实上也就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继承先贤的优秀精神文化,锻炼创造性的思辨和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提高辨别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文言文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但是放眼我们现在的文言文教学,仍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许多教师虽然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却不能在文言文教学中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仍在不知不觉中将疏通文意等同于烦琐的讲解,讲究句句求解,只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学生没有朗读、领悟和思考的空间,缺乏主体参与的热情,使本应充满诗意与活力的文言文教学变成了一潭死水。那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文言文教学之中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课前参与,致力于自得

要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须注重学生的课前预习,以求自得。孟子曰:“君子深造之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自得之也。”这段话深刻地阐述了“自得”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即想要取得精深的造诣,以至学进不已,其求学的方法就是“自得”,自求自得,学到的知识才是牢固而不可动摇的;牢牢地掌握它而不动摇,就能积累得很深厚;积累得很深厚,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孟子从知识学习、知识积累、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等方面论述了自学能力对于“君子深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目的的课前预习,正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形式。因此,在正式上课之前,应该要求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预习。文言文的预习分为三读、二查、一译疑。三读指:初读正音,读通顺;再读注解,明大意;三读欣赏玩味,品佳句。二查:一查资料,找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再查工具书,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译指:学生分组讨论翻译后,再分段译在笔记本上;另一疑指:学生在串解过程中肯定有问题,发现问题放在课前质疑。此时老师的作用应集中在鼓励上,鼓励学生要迎难而上,更要鼓励学生做好预习记录工作。重点是学会有条理的记下自己的困难、疑惑,方便随后的教学。为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我们可以每次变换方式,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如:个人预习,同桌合作,小组讨论,全班共研等。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还可以设立有价值问题评选的机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扫障设疑。课前有目的的预习,其实教师从一开始就还给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这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自主学习的能力,必将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课堂引入,着力于习行

课堂教学是学生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渠道。学生是否充分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要看参与的深度和广度。而参与的程度,局部取决于参与的形式。清代颜元在《总论诸儒讲学》一文中说:“讲之功有限,习之功于己。使为学为教,用力于讲读者一二,加功于习行者八九。”课堂讲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听讲、做笔记也是课堂参与的一种形式。但听讲毕竟只是从外部接受信息,只有让学生在教学的舞台上自主的探究学习,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认为“文言文深不可测,枯燥无味,难以学好”。这是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

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凡需要、兴趣、思想、情感等都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明代王阳明曾指出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他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开课前,我用新颖的导语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与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研讨情趣,为学生进入主体参与和学习做好情感上的准备。例如:我在教《狼》一课时,我给学生们讲了“东郭先生与狼”故事,学生知道:当时的狼是想吃东郭先生,最后被一位农夫装在袋子里打死了。此时,我提出问题:时过境迁,现在狼的后代是不是改过自新,变得仁慈了?这样就激起学生想学习的动机,达到了预期效果。进入情境后,让学生首先质疑。提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先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然后教师点拨。再提示本课重点应掌握的文言文知识。

2.动态教学,利用直观教学法,让学生人人参与。

“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叶澜教授的这段话是对“文言文动态教学”的最好的诠释。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文言文教学更要放开手脚,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不能以枯燥的说教来抹杀同学们迸发的智慧的火花,应以活动为载体,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其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引导他们自主探究、自主体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进入课文所展示的境界,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与文章的旨意相融合,运用联想和想象,神游于文章中,体验、感悟、理解课文。

我在《三峡》教学中,采用诵读为主要教学方法,设计以下几种形式的读法,引导学生不断感受美、发现美。模仿读,读出节奏——自由读,读出个性——挑战读,读出情感——合作读,读出氛围——配乐读,读出韵味——解剖读,读出内涵。在教学《桃花源记》过程中,组织学生探讨文章主旨时设计辩论活动。师问:“东晋时代,桃花源这么美丽和神奇和地方真的存在吗?请大家想一想,然后正反方开始自由辩论。”此活动的设计激活了学生思维,通过辩论感悟,加深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教学《小石潭记》时,在学生充分理解了文章语句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这样一个教学活动:为小石潭设计景点,并依照文中描述,加上大胆合理的想象,为这些景点写“导游词”,作景点说明。此活动的设计使枯燥转化为乐趣,把古老的文本和现代的事件巧妙融合在一起。在进行完《木兰诗》中的一、二段教学后,我们让学生想象并表演木兰下决心替父从军的情景,或用书上语言进行表演;也可以增加难度,用白话文进行表演;还可以让其他的学生在表演的同时进行背诵。这样一来,学生的理解得到更好的深化,课堂更充满了创造的喜悦和青春的活力。进行《陈涉世家》的教学时,对于其中较为复杂的起义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夜学狐鸣,置帛鱼腹两件事,如果只从书上文字的意义上进行翻译,学生会感觉很难懂。不如课前指导学生进行表演,通过形象的动作语言表现事实,在理解意思或背诵的时候配合进行,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快速、准确的了解事情的经过。学生在饶有兴趣地看完了表演以后,配合理好的线索板书,大部分都可以快速准确的背诵出那本来很难的一段,而且气氛极为轻松。

文言文动态的教学,使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知识和情感体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课堂中洋溢着勃勃的生命气息。

三、课外延伸,寓学于趣味

相对于课前预习和课堂习行而言,课后延伸则是为了使学生的知识得以进一步拓展,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体验得以进一步延续,习惯得以进一步培养。这是文言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要使学生在课外自觉的学习积累文言知识,必须寓学于趣味之中。因此,教师可以有计划地找一些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与课文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并通过开展多种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把全班分成若干组,以组为单位,开展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实词虚词的查字典竞赛,把课外阅读材料改成故事及其他文体的演讲竞赛等。活动除由教师策划、组织外,更多的应由学生自己负责。由于是学生自己设计的活动,学生更具有极大的热情;由于竞赛的激励机制,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和求成的动机,从而更主动地去学习文言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而当一位教师真正把文言文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时,这不仅是学生的幸运,也是教师的幸运。因为,他们都将从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本文为2006年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A类重点课题“推进农村校本教研的实践研究”子课题“文言文课外阅读研究”成果作品。)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4)

3.李迎华.初中文言文教学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

(责编 李 晔)

猜你喜欢
参与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阅读专练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参与”北约军演的UFO
关于有效思品课堂的几点思考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