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 霞
【摘要】学生喜欢听好课,教师也喜欢听好课,上好课。“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这是所有一线教师最希望明确的问题。本文认为一堂好的历史课应是常态化的、生成性的历史课程,在长期的实践中,一堂好的生成性历史课程应具备意义、效率、生成、常态、留有空间等基本特点。
【关键词】历史课;生成性;常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上好一堂好课不简单,因为没有现成的经验。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特点。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特点是:
1.有意义。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1这样的学习会使学生学到新东西。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这节课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第一点是有意义,也就是一节充实的课。比如《新航路的开辟》这一课,我从马可波罗宣传亚洲黄金遍地开始,自然地引导出欧洲人对东方的神往和远洋航行,接着请学生们结合地图册描述哥伦布航海的过程,并且补充了一些发现美洲的史料,希望学生能够马上知道新航路是欧洲到达亚洲的东方航路。于是,我马上就设置了一个问题:谁能讲讲新航路是什么意思?结果有的学生讲了迪亚士和达迦马航海的事,这是我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后来我又补充了一些海上绝处逢生的故事,他们通过艰苦努力终于开辟了新航路,过去欧洲人是通过陆路到达亚洲的,进而提问学生新航路的基本含义,学生很快地说明了通过远洋航行经过欧洲或非洲到达亚洲的航路。然后我又补充了两项学习活动:对照课本,用三种不同颜色的笔标出主要的海上航线;如果你从广州出发去哥伦布发现的那个地方,你应该如何漂洋过海?学生通过思考上完历史课有所得,那么这样的历史课就是一堂好课。
2.有效率。一堂好课应该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人有效率,人人讲效率,这样的历史课才是一堂好课。判断标准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二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我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是充实的。尤其要调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积极性,并给予积极而善意的帮助,同时,对于学习有潜力的学生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初中历史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思考的话题,但许多历史老师往往动不动就拿来探究,拿来讨论,动不动就用多媒体,结果往往流于形式。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人,乐于探究的学生不是全部,勤于讨论的学生也不是全部,还有多媒体环境下的一部分学生只是来看热闹的,这样的教条化历史教学可能会成为窒息历史课堂效率提高的一大杀手。所以好的历史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高效率的课,并且是在讲效率基础上的高效率,即人人讲效率。这就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既要看过程又要看结果。
3.生成性。历史课程目标是既定的,但历史教学的具体目标是生成性的。所谓生成性就是说既定历史教学目标要在历史教学实际过程中动态变化,是师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逐步形成的。因为历史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不能以静止的目标来代替或抑制学生的积极思考与自主探究,有了过程,就有了能力生成;有了过程,就有了情感态度。2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很多事情是教师无法预料的,应该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有活跃的气氛。有一次听了某中学的一节《北伐战争》,上课前的开场白是用多媒体介绍该学校女子足球队在世界中学生女子足球锦标赛上获得亚军的飒爽英姿。课程主要内容结束后老师问同学:“本课对你们有何启发?”学生回答:“团结”、“合作”、“拼搏”等。老师说:“这就是北伐精神,北伐精神就是团结合作、奋勇拼搏的精神。”并且马上接着问:“我们身边有关于团结、合作、拼搏的例子吗?”学生回答:“校运会。”老师说要具体一点。学生回答:“接力赛。”老师说难道没有更精彩的吗?学生齐回答:“女足。”老师于是又把画面回到开始上课前的该校女足的精彩场面。突然有同学插嘴到:“其实这也就是北伐。”马上下面一片表示赞同的嘘唏议论声。原来该校女足代表中国出征北欧丹麦,当然是“北伐”。老师打住他们,正好下课铃响了。我想,最后一位同学的回答正是这位教师所意料不到的,但也正是他所希望看到的理想场面。可以说,把学生拉回开始上课前的该校女足的精彩场面的设想正是该教师课前为学生预设的目标,最后那位学生的回答使课堂增加了生成性教育资源,引起了共鸣。
4.常态性。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我们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拿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有些公开课表面热热闹闹,气氛热烈,但却是在演戏。我认为这样的课不管理念有多新颖、设计有多新颖,都不能算是一节好课。
5.留有空间。这里的“空间”指两层意思:一是指历史教师的课还有改进的空间;二是指历史教师留给学生读书、想象、思考、发言的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叶澜教授说:“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其次,好课应是给学生留足“空间”的课。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有这样一个独特的主张:少上课,多读书。少上课是要教师放弃话语霸权,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即少说话,多引导;多读书是要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探究,尽可能地拓展学习空间,可是我们有的历史老师往往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满堂都是历史故事,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学生听了好像也很开心,很有收获,这样的历史课堂变成了学生“听书”的地方。这样的历史课就不是一堂好课。
扎实、充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心胸也会变得宽大起来。同时才能够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体验。
参考文献
1.2003年4月18日在上海市“黄浦教育论坛”的报告:《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
2.《好课看什么》,《人民教育》200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