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学中“读诵”的初探

2009-08-24 09:27谢习刚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母语语感思想

谢习刚

中国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读诵,古代的学子要熟背《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书,总字数将近三十万,正是有了这样的读诵基础,古代学子才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实践证明,读诵是学习语文的根本。

首先,从语言的本质特性来看:

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按照叶老的意见,语文是语言,那么学习语文即是在学习语言。而二十世纪世界语言学研究认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际工具,也是一种最古老、最典型的人文符号。因此语言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语言与思维具有同步性,即二者的互相依存性,语言与思维不能分离。语言的发展离不开思维,语言要通过与思维的联系才能表示客观事物,同时思维的活动也主要通过语言来表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语言即是在学习思维。

第二,语言与思想具有同一性。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曾提出类似的观点,“语言即思想”,短篇小说大师汪曾祺也说:“世界上没有没有语言的思想,也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一切精奥的思想都蕴含于语言之中,思想不必仰仗理论,因为思想首先表现为语言,而试图将语言从思想中剥离出来是可笑的。

所以,我们学习语言即是在学习一种思维与思想,而读诵则是接触语言最佳的方式,也是汲取前人思想语言精华的最基本手段。

其次,从母语的学习规律来看:

模仿是人类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小孩咿呀学语,正是一种模仿行为。成人学习语文,主要也是依靠模仿。

中国传统语文教学就十分重视模仿,主要让学生靠读诵、记诵大量的语言材料,慢慢体会每个词的用法,体会每个句式的特点,模仿教师读,模仿文章写,也就是在学习母语的表达习惯,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达到熟练的程度,自然就能掌握运用了。

根据生活实践,一个人学会语言,主要不是从能够分析语句,掌握语法规律来,而是通过模仿语言、熟悉语言、掌握语言习惯来的。至于语文知识,可以在对语言熟练的基础上学习一些,即语言大致通了,再借助理性知识之力使之更严密、更巩固、更有条理。因此,知只是辅助,熟才是关键。刘勰所说“听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讲的是熟,出口成章、倚马可待,靠的是熟。我们曾经过分夸大语文知识的作用,极大地轻视了模仿,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结果只能导致学生越学越差,越学越莫名其妙。

因此我们必须注重模仿,而读诵是一种最重要的语言模仿。通过大量读诵,细细品味,体会文章的意味、情趣与文气,培养一种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即语感。而语感是衡量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培养和追求语感是一切母语学习的途径,也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经验,它关系着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因此读诵是培养语感的最重要方式。

再次,从语文的学习过程来看:

语文学习没有秘诀,只有多读多写,长期积累。在教学实践当中,我们却往往忽略了这个问题,不但教学空间狭窄,局限在课堂,而且教学内容也仅限于课本;我们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语文的积累,强化了烦琐的分析,却忽略了文本的读诵。学习语文,必须得有一定的积累,而没有读诵则很难积累。从积累的角度讲,读诵是最有效的途径。“读书破万卷”是一种积累,“旧书不厌百回读”也是一种积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更是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厚积才能薄发”,古今中外的大师无不推崇这一点。

读诵能够吸收“思想”,包括知识情感等。它是一个多方面吸收的过程,首先是将别人的思想化为己有,参照古今,知书明理,同时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最终达到积累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目的。

读诵也能学习“思路”,包括语言表达等。学习语言实际就是在学习语言习惯,读诵则可以学习规范化语言和表达思想的技巧,丰富自己的词汇,体会行文的条理。语言的套路积累多了,才能得心应手。

我们现在主张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感悟力。而如果没有读诵材料的积累,教师讲析容易架空,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无本之木。实践证明,大量读诵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也有利于培养感悟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读诵,打好基础,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的真正成功。

猜你喜欢
母语语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母语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母语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