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外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2009-08-24 09:27刘秀云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场合赞美习惯

刘秀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及其对英语教学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称呼语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兄弟”、“姐妹”。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用于社交。如果我们用母语对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 Brown ,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是在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英语国家常把男士称为Mr,女士称为Miss(未婚)或Mrs(已婚)。如果对方婚姻状况不明,称其为Ms,这是英国女权运动的产物。需要注意的是:Mr或Ms通常与自己的姓名或姓氏连用,不能单独与名字连用;Mrs只能与夫姓或自己的姓加夫姓连用;Miss可单独用于称呼女性。Sir(先生)和Madam(女士)一般不与姓或名连用,而是单独使用。在中国,习惯在其职业前加姓氏,如“王老师”、“张同志”、“李校长”、“王经理”等称谓,如果我们用母语称其为Teacher Wang,Comrade Zhang,Master Li, Manager W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会感到不可思议。英语国家除了某些特定工作头衔,如法官、 医生、 博士、 教授、 教士等外,一般是直呼其名倒让人觉得亲切自然。

二、感谢与答谢

一般说来,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使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和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与姐妹,甚至是夫妻之间也不例外。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什么或喝点什么(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或“别麻烦了”。而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士的坦荡风格。

三、赞美

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当受到别人的赞扬时,中国人常常用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中国人在听到别人赞美自己的长相、衣服漂亮时,往往会谦虚一番:哪里,哪里。英语国家人士听了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可能会导致一场交流以失败告终。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衣着或工作的出色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只称赞其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于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例如:A:Your skirt looks nice.B:Thank you.

四、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士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1 LESSON 6中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Mrs Read?”“Ah, its a secret.” 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因为英语国家人士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根据他们的习惯,我们在与英语人士交谈时应避免下列问题: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How much do you make every month?What have you been busy doing? Why are you divorced ?

五、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了吗?”、“你要去哪里?”在英国,如果问对方吃饭了没有,他们会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士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交通、体育及兴趣爱好为话题。中国人习惯上是和认识的人打招呼,而英语国家人士陌生人也可打招呼、闲聊,两个看上去聊得很开心的人,有时只是刚刚认识几分钟而已。

六、介绍

介绍分为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有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之分。在重要场合介绍一位嘉宾或重要人物时,主持人会说:“Its withgreat pleasure that I introduce to you Professon Lin,president of Beijing University.”这样的介绍既郑重又得体。在非正式场合介绍方式则随便多了。一般说:“This is...”。在介绍两人相识时,一般要注意以下顺序:先男后女,先少后老,先低后高,先客后主,先小姐后太太,先近后远等。

Whats your name? 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或My name is…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 please? 或 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 Whats your name? 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七、打电话

打电话的对话,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规则。比方说英语里私人打电话的模式一般为:1.电话响铃;2.接电话者自报;3.打电话者要求与某人通话。这样能让对方明白有无打错,这种接电话的人,大多属于“绅士阶层”或“文明社会”。而中国人接电话习惯问:你是哪位?或你找谁?被打电话者常回答:我是某某。需要注意的是用英语表达我是某某时,常用This is...speaking? 而不是I am...;问:你是某某吗?说:Is that ...speaking?而不说:Are you...speaking?

八、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中国有春节(Spring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Day);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Day(情人节), 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Day(愚人节) ,Christmas Day (圣诞节)。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物,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大面积地全面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跨世纪中学英语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主动地、自主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中国学生在学习西方语言时,应注意中西方文化在以上八个方面的差异,避免在今后的语言交流中,出现不必要的尴尬,为跨文化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场合赞美习惯
远离否定式赞美
写一句赞美别人的话
不同的场合
赞美胡子(共4则)
多一句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