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志辉 郝印连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学,就是教之以学,这个“学”,不但是“学识”,更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否则,学生就一辈子也离不开教师的“教”。所以,教师应该将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并凭借教材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学生则凭借教师的教法来掌握知识,学会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从学生、教材的实际出发,把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和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有机结合,是行之有效的。
现在,“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教学理论界的共识,“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培根语),在此基础上探讨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更有其普遍意义。学习方法从大范围上来讲是学习艺术,也可以归结为学习科学的范畴。而本文仅就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作一探讨。
一、 以朗读为基础
以读为本,这一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学习方法,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一篇范文,只有反复诵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写作文章也靠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其中说的道理是很明白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倡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一盘佳肴,只有让食客吃下去,才能品尝其中的色香味,获得营养。一篇范文,也只有让学生去诵读,去领会,去涵咏,方能得其妙处。如果语文教师对于所教的课文进行面面俱到的处理,从时代背景讲到作者作品,从词句分析讲到文章结构,从艺术特点讲到主题思想,却不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去领会,则如面对一盘佳肴而不让食客去品尝,其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我们可以说,不读,无法学习语文。
读可分为默读和朗读,对于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来说,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运用。快速阅读,提取信息,可用默读;而在课堂上的大多数场合,则采用朗读的方式效果更明显。朗读,视之于眼,诵之于口,闻之于耳,形成于脑,整个过程,调动了诸多因素,对课文的体会、理解、记忆会更有利。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设计了朗读这一教学程序,这只体现了教法,而在阅读教学中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如何培养起朗读的兴趣,如何由朗读去领会课文的内容,即让学生学会朗读这一方法的运用,则是学法的指导。课堂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领读,齐读;分段落读,分角色读。因文设读,以培养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在指导学生解答问题时,要体现对学生朗读的方法的指导,从而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诵读去领会、鉴赏课文。
教师对课文的领会、鉴赏,主要不是靠参考书,而是靠读,教师要把这一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掌握了读的方法之后,自己去领会和鉴赏课文。多读少讲,在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是完全可以逐步做到的。久而久之,形成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
二、以兴趣为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教学时,教师应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把“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使学生乐于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寻求学习方法的强烈愿望。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途径:
(一)显示实效,使学生看到语文在学习其他学科,参加各项活动及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语文是一种切切实实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驱动力。如,经济案件中的“还欠款人民币伍仟元整”,“还”字既可读hái音,又可以读huán音,但两个读音使这句话的意思截然不同,从而引导学生认识语言文字的精确性。由此引导学生探求多音字的定音方法:一是据词定音,从具体的词语确定读音;二是据境定音,从具体的语境出发,联系上下文,确定词语的读音。
(二)要深入发掘语文教材的精妙之处,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功能,充分展示语文教材多姿多彩的本色,让教材文质兼美的魅力吸引学生。如《桂林山水》文中对山水的特点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形象逼真的描写:“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些描写再现了漓江水的静、青、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教学时,教师注意图文结合,既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又深入学文,使学生如观其形,如临其境,感受到桂林山水的自然之美,陶冶情操,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排比修辞手法,怎样展开想象练习,用自己的语言具体表述想象中桂林山水的形态特点,由模仿走向创造,在模仿练习中掌握了方法,也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要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灵活地处理教材,或顺其自然,成另辟蹊径,成反弹琵琶,或聚散离合,使学生自然、从容地进入作者的思路,沉浸于文章的意境。在这里,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抓文章叙述顺序的方法,二是抓文章结构特点的方法,三是抓文章表达手法的方法。学生抓住了这三种特点,会能更好地提高学生把握课文的能力。
(四)激励学生在预习、课中、课后大胆生疑,质疑,解疑,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此,特别是要注意预习经验的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探求总结预习方法,这是引导学生走向独立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让学生发现自我成功与进步的机会。一个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预习方法,才能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在布置学生预习的实践中,引导学生交流经验,在相互启发中,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预习的方法,如题目质疑式预习法、问题导引式预习法、编列题纲式预习法等。再引导学生将方法循环使用于阅读实践,在实践中加以丰富和提高。
三、创新是学习方法的目的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问题往往比解决一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在质疑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善于创新的学习方法,是指导学习方法的目的。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因此,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指导学生,就成了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往往碰到这样的矛盾:学生的答案和标准答案不同,但并不是不对。正如有的专家所指出的,语文的有些答案并非是唯一的,而学生的答案完全是合理的,怎么办?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具有自己的见解,指导学生养成善于创新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成为21世纪的人才。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鲜明的学习方法指导意识,要引导学生关注运用阅读方法。在学生领会学法,尝试学法的基础上,教师应及时将课外阅读的配套教材引进课堂,或引导学生将学法迁移到课外,读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报文章,达到课内外结合,鼓励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巩固、探究、创新学法,强化学法训练,逐步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境界,从而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