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风田
近期,中国多个城市上调水价,外资水务企业被认为是涨价的操纵者,并被指垄断了中国水务市场。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市场的开放使得外资得以大量进入,并取得了包括一些民生领域的市场控制权。尽管引入外资,对打破国内企业的垄断有益,但从我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在水利、食用油以及粮食加工等涉及民生的行业,需要对外资进入有所限制。
凭借多年来的布局和纯熟的并购手段,外资当前在民生领域发展规模显露出壮大之势。据统计,外资巨头们目前占据了我国一线城市1/3以上的水务市场份额;中国食用油在2007年对外依存度为59%,6.2%的外资企业控制着全国45.6%的产量。在这样的市场份额下,涉及民生产品的价格调控自然要受到外资的影响和牵制。
纵观世界各国,涉及民生领域的行业大多都是由国有企业来控制的。自然垄断和公益性决定了民生领域不该让外资大量进入,而应由国有企业运营。在法国,水务领域的所有权归属政府,但经营权是放开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企业都可以通过招标的方式来竞争经营权。当竞标企业想要试图通过提高水价来弥补成本时,政府便会出面替换这家企业,通过重新竞标的方式寻找新的企业,来设法降低成本,保障水价的稳定。
而中国有些地方则出现相反的情况。一些地方政府放弃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出售了部分水务公司的所有权,赚取了巨额利润。外资企业花高价买下企业之后,为了盈利就会向消费者伸手,要求抬高价格。尽管住建部的调查报告还需要些时日,但今年提出水价涨价的7个城市中,隐现着十多个外资企业的身影,不得不引人深思。
众所周知,民生领域产品涉及百姓的切身利益,其价格的涨跌对富人的影响不大,但足以影响中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以盈利为目的的外资进入民生领域,等于变相绑架了消费者。政府当前的任务之一就是对民生领域进行改革,逐步回购外资的所有权,但可允许其参与经营权竞争。▲(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