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日渐富足,广大人民群众在享受物质文化生活改善的同时,也更加关注和追求自身的健康。
那么,怎样理解健康?怎样才能健康?为什么党的十六大将全民族健康素质的提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作了精辟的概括,指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
2009年1月,卫生部发布了2008年第3号公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并于5月12月在人民大会堂启动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应当说,这对于当今中国关注和改善民生,引导和促进人民群众发挥健康潜能,为实现我国健康发展战略与和谐社会建设,至关重要。
健康素养是一种养成教育。在中国有近50%的死亡与行为生活方式有关。我们已经知道,吸烟、不合理膳食、缺乏运动等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行为危险因素;而传染病也是由于人们自身的行为而导致疾病的感染或传播。所以,采纳有助于健康的行为,不仅可以预防疾病,也有助于疾病治疗与康复,促进人们健康长寿,享受美好生活。
目前,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已在全国广泛开展,我省和太原市也相继启动了健康教育与促进工程,许多医疗卫生工作者、相关领域的专家、社会工作者和公众积极投身到行动中,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理念,将健康的责任意识传播给广大人民群众,告诉大家做一个健康中国人,要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拥有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学会自我保健,实现人人健康。
优秀人才英年早逝的启示
早在5000年前,我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记载,意思是:“一个真正高明的医生,不会等到疾病已经发生了再设法救治,而应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就进行预防”,这就是我国中医所提倡的养生保健理念。而提倡养生保健,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发现:绝大多数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药物,死于无知和不良的生活方式。在国外,很多药物(如抗生素、去痛片、安眠药等)不能随便买卖和处方,而在中国,却可以随便服用。人们把自己的生命与健康寄托于药物,乱服滥用,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现代新型疾病,甚至导致死亡。
其实,健康和生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只有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自我保健,才能获得理想的健康。要不然,年轻时用命换钱,透支健康,造成英年早逝;年老后用钱换命,给社会和家人带来负担。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如:杨业功、方永刚、施光南、陈景润、罗京……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名字,他们的英年早逝,让人为之惋惜,也敲响了中青年社会精英的健康警钟。
第二炮兵某基地原司令员杨业功将军,从一名普通士兵开始,任班长、排长、参谋、作训处长,一路走过,一步一个脚印,然后是旅长、基地副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论事业,杨业功可以说是军旅楷模。入伍40多年来,他牢记军人的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殚精竭虑,忘我工作,为部队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和军事斗争准备呕心沥血,拼搏进取,做出了突出成绩。2003年10月23日,正在国防科技大学参加全军高级干部高科技知识培训的杨业功,突然昏倒在课堂上。经专家会诊,他被确诊为十二肠腺瘤癌变晚期,年仅59岁。
方永刚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同年入伍,先后在海军政治学院、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任教。他坚持深入学习、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深入工厂、农村、学校和社区,被誉为:“平民教授”、“大众学者”。2007年6月,中央军委授予方永刚“忠德模范”。同年10月,方永刚光荣出席了党的十七大,2008年1月被推选为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2008年3月25日,方永刚在北京病逝,走完45岁短暂而精彩的一生。
人民音乐家施光南,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己培养的新一代作曲家,被称为“时代歌手”。曾任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共十三大代表。1964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1970年前后创作了《最美的赞歌献给党》、《赶着马儿走山乡》、《打起手鼓唱起歌》、《祝酒歌》等著名歌曲。1990年5月2日因病逝世,享年50岁。
罗京,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同年到中央电视台工作,担任《新闻联播》播音员。曾获国家语委、全国语音文学工作先进工作者,人事部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罗京是中共十七大代表,中央电视台播音主持人队伍的领军人物。20多年播音主持的经历,承担了无数次大型活动的现场报道和重大新闻播报工作,每一次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2008年7月罗京被确诊为淋巴癌,在与病魔顽强斗争了10个月之后,病情恶化,在北京307医院逝世,终年48岁。
为什么这种悲剧屡次发生呢?那是因为人们根本不重视自我保健,不明白保健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中青年骨干工作的特点往往是工作忙,压力大,承受着工作和家庭压力双重负担。他们像拧紧发条的钟表,精神绷紧,体力透支。许多人睡眠不足,生活不规律;此外,不少人吸烟、喝酒,缺少体育运动,种种不良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习惯。
工作和事业很重要,但它不是生活的全部;家庭和健康同样也很重要,绝不是可有可无和无足轻重的。一方面,广大公民要重视自身健康,重视心理调节;另一方面,更要多关注自身的身心健康。应当张弛有度、起居有常、饮食有则,维护健康这个全面发展的基础,才最重要。
科学完整理解健康的概念
如果向大家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什么是健康?恐怕答案会各不相同。
有人说:身体没病,就是健康;也有人说:没病,能吃、能喝、能睡,就是健康。这些回答都不完整,也不科学。当然,这些回答指的是在躯体上没有疾病,比如感冒、肺炎、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躯体方面的疾病。
那么在躯体上没有疾病算不算健康呢?答案是:不一定。
早在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刚刚成立时发表的《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就明确地提出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生病、身体虚弱,是身体健康状态不完好的表现;遭受心理挫折、心理状态不良时,是心理健康状态不完好的表现;工作和生活压力难以承受、对自己的社会角色不能认同,是社会适应不完好的表现。这些表现,都表明健康状态“不完好”,都不能简单地判断为“健康”。
健康是有层次的。在不同的时候,所表现出的健康水平有高有低,有好有坏。提高健康水平是每个人的愿望,也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重申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并进一步提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最重要的社会性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所面临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复杂,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如何有效改善公民的健康状况,提高公民的健康素养,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问题。
一个人的健康程度,可以通过自身的生活质量,或称“生命质量”来判断。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如何,可以自己尝试进行测评。
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从生物治疗向身心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的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发展、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发展等。
医学科学家指出,我国大陆居民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总数近80%,慢性病已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有关调查研究显示:1950~1970年,全国高血压患者每年100万;1980~1990年每年增加300多万;1991~2002年则每年增加700万。中国18岁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在大城市为6.07%,中小城市为3.74%,农村也达1.83%。中国成人与儿童超重肥胖率快速上升,成年人中坚持锻炼的不足三分之一,而城市居民人均每天看电视已达2—3小时,多吃少动的不良生活方式习惯正在不断蔓延。
烟草危害形势严峻,男性人群吸烟率已达到70%,15岁以上女性有57%每天都在被动吸烟。
那么,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呢?1992年5月,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心脏健康大会上发表的《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了维护心脏健康的六项原则,在第二项原则中提出四个基石,即:促进健康的饮食习惯;远离烟草的生活方式;有规律的体育运动;支持性的心理——社会环境。为便于我国公民的学习理解和运用,我国健康教育专家对上述“四个基石”作了概括和发展,将其概括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四句话对我国公民如何理解和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产生了较大影响。
采取健康生活方式能预防许多疾病和残疾,推迟疾病与衰老的到来。对于患病的人或残疾的人来说,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帮助尽早康复、防止疾病或伤残的进一步恶化,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主动地与疾病和残疾做斗争,并有所作为,为社会做出较大贡献,同样可以欢度幸福的一生。
人类健康的形成和维护需要一个漫长过程,不会一蹴而就,要靠逐步积累,不可能今天参加锻炼,明天身体就好了。同样,健康损害也是逐步的过程,往往是在不经意中,长期采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损害健康,甚至带来严重的后果。
许多疾病的发生往往一因多果或多因多果,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疾病预防控制最适当、最有效的办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疾病有一些共同的行为危险因素,针对每个疾病采取预防措施,将增加防治工作的成本,成效也不明显。因此,需要采取综合措施。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各种影响健康的因素,其影响程度不一样。医学专家认为,人类的健康长寿,7%取决于气候与地理条件;8%取决于医疗条件;10%取决于社会条件;15%取决于遗传;60%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在现代社会中,影响健康和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是生活方式。膳食不合理、运动不足及吸烟酗酒是形成多种慢性病的三大行为危险因素。按照“预防为主”的原则,大力开展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活动,提倡全民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迈向健康最重要的一步。同时,要肩负起维护他人健康的责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在他人面前和公共场所吸烟,维护环境卫生,创造无烟环境等等。
定期健康体检是防病重要措施
健康体检是在身体健康时,主动进行的身体检查,主要目的是通过检查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发现可能存在影响健康的风险因子,获得健康信息,知道自己在健康方面还隐藏着哪些问题,通过体检对自己的健康情况有一个评估,并且为正确的养生保健、强身健体、合理运动明确方向。如果发现有潜在危害健康的风险因子,及时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可以有针对性地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减少健康危险因素对健康的危害;对检查中发现的健康问题和疾病及时采取措施。
健康与疾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人体内可能潜伏着病理性的缺陷或者功能不全,而在表面仍然是健康的。许多人只有出现症状时,才会认为自己生病。
许多疾病的症状并不明显,往往不容易自我发现,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如果不做血液检验很难发现。有些疾病,如癌症等,一旦出现明显症状,往往已经到了晚期。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高脂血、肥胖、糖尿病等常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呈明显上升的态势。有调查显示,我国目前患心肌梗死200万人,每年新发50万人;脑卒中700万人,每年新发200万;而心力衰竭患者400万人。这些常见心、脑血管病已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可致残致死,给国家和个人造成巨大经济负担。每年至少有25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也就是说每12秒就有1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然而,我国对人群中患慢性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很低,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居高不下。
成年人应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应参加。如果有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的家族遗传史,除常规体检外,还要针对性地选择体检项目。
健康体检的目标是“预防为主”和“治未病”。通过检查,发现异常体征;从常规化验数据的变化中,发现身体质变的信息。
一个完整、适合的体检方案,最好在专业健康保健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达到体检的基本目的。随着健康体检事业的发展,如今体检项目已多达几百种,但是参加体检时,基础项目不可少,一般包括:身高、体重、血压、脉博;内、外科常规项目;妇科常规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ALT(GPT);血脂、空腹血糖、肾功能、心电图、乙肝表面抗原、X光胸片、B超(肝、胆、脾、胰、肾)等。
化验检查是医生诊断疾病、治疗和观察疗效的重要手段,也是健康体检必不可少的检查项目。一般来说,医生绝不是简单地根据化验检查结果诊断疾病,而是结合临床或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性判断,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化验检查结果还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有时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自己应该清楚每一次的化验结果,做到“心中有数”,这是在进行自我保健时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健康体检的结果应引起受检者的重视,有关资料也应逐年保存。如果以后患了某种疾病,可将以往的体检资料提供给临床医生,有利于医生诊治。
积极参与“健康一二一”行动
2007年8月,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发起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推广“每日一万步,食动两平衡(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健康一辈子”,简称“健康一二一”的健康生活方式理念。
太原市卫生局也及时制定印发了《太原市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实施方案》,开展了以指导省城广大市民参与、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为切入点,倡导和传播健康生活方式理念”为主题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最大好处是:使人心情好、得病少、身体壮、寿命长。运动能提高心肺功能,增加能量消耗,强壮骨骼肌肉,顺畅新陈代谢。每周4~5天,每天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的活动,如快走或其他相当于步行4000步活动量的活动,就足以产生促进健康的作用。最好是每天步行6000步,如果能每天坚持走10000步,发生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
总之,健康是人人追求的目标,人人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华民族的发展才能充满活力和希望。愿我们都做健康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