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阳
[摘要]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承载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在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中,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吸引和招收更多更好的优质生源为目标,做人民满意的招生工作,是需要认真思考并着力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科学发展;高等学校;招生
[中图分类号] G40-0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004X(2009)08-050-05
一、认清形势,准确把握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发展脉搏
在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招生工作不断改革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怎样把握好高校招生工作发展的脉搏,适应发展的新变化,顺应广大民众的新期待,是做好人民满意的招生工作的基本要求。
1. 高校招生工作应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大众化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恢复高考以来,广大青年得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1979年至1997年,普通高等学校累计向社会输送大学本专科毕业生82.91万人,为前30年的2.58倍[1]。进入新世纪,高等教育又得到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更多的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毛入学率已由1998年的9.8%提高到20%,由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见表1)
回顾高校招生制度的沿革,从停止招生到推荐上大学,从恢复高考到高考改革,都与解放思想这一法宝分不开。正是因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才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断突破旧思路和旧观念,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从而将高校的人才选拔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适应大众化教育发展阶段的新要求,高校招生工作也应审时度势,积极把握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招生工作的新形势新规律,探索新时期高校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做法,以真正做到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2. 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求仍将是突出矛盾。近些年来,虽然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广大民众的高等教育资源需求与供给之间仍然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还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而且优质高等教育仍属于极为稀缺的资源。
2006年,全国考生约为950万,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录取了540万,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招生人数不到40万;2007年,全国考生增长为1010万,被高等院校录取的学生共有570万,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录取人数变化不大;2008年,全国报名考生人数达1060万,被各类高校录取入学人数606万,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仍然保持相对滞后。
从招生工作的角度,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总资源中继续保持一定的稀缺性是正常的,也是与国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发展思路相吻合的。此间虽然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坚持科学发展,就必须既要注重数量,也要注重质量,因此,在现阶段控制高等教育规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仍然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决定了在一定的时期内,我国优质高等教育仍将是较为稀缺的资源,民众对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仍将成为教育服务中的突出矛盾。
3. 积极应对生源竞争,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在民众对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存在着强烈的需求与竞争的同时,作为高校来说,做好招生工作也要增强主动性,积极应对生源竞争。美国前考试委员会主席认为,新生选拔是大学学术生活的核心要素。在众多的生源中,优质生源的数量同样是稀缺资源,如何吸引更多的更优秀的考生进入高校,是高校招生工作者必须面对并应努力做好的工作。
进入新世纪,武汉大学等国家重点高校提出了打造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创建知名高水平大学等发展目标,围绕这一中心工作,生源质量自然成为学校的基础性的工作之一。一位教育学者曾经说,“能否成为一流大学,影响的因素很多,但重要的一条是看你怎么招生,招什么样的学生。说明高校用什么尺度评价学生、招收学生,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2] 11~12。
审视域外的高等学校招生事务,可以强烈感受到招生工作对于生源尤其是对于优质生源的重视与争夺状况,无论从程度和力度上看,都是十分激烈的。“仅仅在40年以前,那些最好的大学还只需要稳稳当当地坐等学生上门……,到了1999年,各所大学挑选优秀学生的竞争已经变得非常激烈,让每个院校都没法停下脚步”[3] 38。“纽约大学把争取学生的工作提前到高二,而重点放在整个高三阶段和高四的上半学年,紧扣高中的时间表。不仅面向学生,还面向家长。普林斯顿、哈佛、耶鲁等名校,也不得不放下架子,不遗余力地推销自己,争取生源。这就是残酷的市场竞争,牌子硬也好,不硬也罢,不进则退,这是不变的真理”[2] 48。因此,面对新形势,适应新发展,我们应该居安思危,一方面将现有的工作做好,一方面要积极开拓生源市场,参与生源竞争,既要勇于变革,又要善于变革,努力把握生源市场中的主动权,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进入高等学校,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二、明确任务,深刻领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历史任务
根据十七大精神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招生工作需要完成好以下几项工作:
1. 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选拔创新型人才。十七大报告指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虽然进展良好,自主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但是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国家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因此,在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方面,在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及使各方面创新人才不断涌现方面,高等教育应该发挥其积极的突出的作用。
对于高校招生工作来说,选拔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潜质、创新思维的人才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和深造,为大批创新型人才的涌现创造基础条件,是高校招生工作需要完成好的重要的历史任务。
2. 适应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需要,引导好素质教育。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人才工作,从提出科教兴国,到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从提出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的转化,到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均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于人力资源的关注和重视,从中也体现出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教育工作,在人才培养及其素质提高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高等教育的前期环节,招生工作应该在推进高素质人力资源队伍建设、引导素质教育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30多年来的改革实践,已经形成了以全国统一高考为主要模式的人力资本衡量和选拔机制。中国是一个考试古国,也是一个考试大国,通过全国性的统一考试,选拔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人才,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无疑是较为有效和积极的举措,即使到目前,高考制度虽然不是最好的制度,但确也是最不坏的制度[4] 156。不过在这样的人才评价和选拔体制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与提高人才素质、激励创新人才成长有诸多不相符合的因素。例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的时候就想着标准答案,失去了乐趣,一千个人读一篇文章,居然都只能读出一个结论,那么,这就是我国考试制度的悲哀,也是语文教学的悲哀[4] 142,这无疑与创新是直接对立的,更谈不上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究其原因,就在于高考的“指挥棒”作用过于强大,因为“一考定终身”,导致“唯分数论”,说明中学以高考取得高分为目标,必然忽视人才素质的培养。
正是因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工作对于中学教育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在招生考试改革中仍然应该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只不过应赋予“指挥棒”的积极意义,以引导和推进素质教育任务的完成而已。
3. 适应公平公正社会建设的需要,推进招生考试公平公正。作为公共产品,在教育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情况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应把公平公正放在首要的位置。而能否做到公平公正,这是招生工作能否被社会认可、被人民群众认同的重要因素。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服务的提供,是不能满足所有的高等教育需求的,尤其是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其稀缺程度更为突出。招生工作的实质是完成资源的配置,一方面是优质的稀缺的高等教育资源,一方面是具有不以评价和把握的人力资源,如何进行配置才是科学的、合理的和人民满意的,这是高校招生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并慎重对待的问题。
30多年来的改革实践证明,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招生工作倍受社会关注,公平和公正是社会的强烈愿望与需求。做好招生工作,就应按照“以发展促公平”的原则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同时,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教育服务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与私人产品市场化条件下更多考虑效率的趋向是不同的,就是说,教育资源的配置,反映在招生工作中,必须以社会公平为主要的依据。
三、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做人民满意的招生工作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新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招生考试改革,必须坚持严格管理规范、提高服务质量,确保高校招生公平、公正、安全和秩序,努力做人民满意的招生工作。
1. 公开一切可以公开的信息,以信息公开促公平。高校招生不仅关系到高等院校组织招生考试的问题,同时也影响到高校以及中学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从一定程度上说,高校招生工作与每个家庭都密切相关,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多年实践证明,在生源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种现象的存在会导致许多问题,尤其是会造成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因此,在招生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完善“阳光高考”信息管理与服务,明确高校招生报名、考试、录取各个阶段信息公开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把学校的办学资格、招生计划、招生章程、录取规则、录取过程、录取结果、学费标准等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
招生宣传工作是信息公开的重要方面,也是学校提高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措施。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应结合招生工作进程和舆论关注实际,把握宣传的时机、重点和方式,采取多种形式把政策规定、报考条件、学校情况、诚信考试、录取规则、助学通道、防欺诈警示等招生考试各阶段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实事求是地告知每位考生。为考生考试发挥水平、实现报考意愿积极创造和谐的条件和氛围。具体表现为:
一是通过在全国建立一批优质生源基地、加强和生源基地的联系与沟通、动员新生假期回访母校、邀请中学参与大学科学文化冬令营入营申请评审等举措,重视高校与中学的合作与交流,在素质评价和招生选拔方面听取中学的意见,与中学合作做好人才培养和选拔工作。
二是通过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招生宣传,编印《大学报考指南》,指导考生填报志愿等举措,拓宽宣传渠道,改进宣传载体与方式,探索加强宣传效果的有效模式,将考生关心的问题和信息及时地传递给他们。
三是通过及时公开招生类别、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公开公示备选考生名单等举措,保障广大考生的知情权,促进信息流通。具体讲就是以服务考生为宗旨,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和内容,通过公开一切可以公开的信息,使考生顺利地掌握各阶段须知、应知、想知、可知的信息,帮助考生和高校做出客观的、科学的、有效率的选择,通过信息公开促进招生工作的公平。
2. 严格规范管理,以严格管理保公平。要使招生工作让人民满意,就必须坚持严格执行国家的招生工作政策,坚持严谨的招生工作程序、严肃的招生工作纪律。因此,规范程序、严格管理是招生工作顺利进行、招生选拔结果公平公正的重要保证。
政策是招生工作的依据,要把全体招生工作人员的思想统一到国家有关招生政策上来,促使他们学习政策、理解政策、领会政策、执行政策,达到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政策是招生工作各环节的重要依据,也是惟一依据。
合理、科学、严谨的工作程序,在招生工作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做到这一点,是贯彻执行国家招生政策的具体措施。因为只有严格程序、严格管理,才能保证招生政策不走样。
更为重要的是,招生工作中,要在阳光工程深入人心的基础上,全面推进阳光工程制度化、系统化、常态化,把阳光工程的精神、要求和内涵切实融入到招生日常管理和运作之中。为此,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应加强制度建设。具体讲就是应修订《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各项招生类别都有章可循,有明确的政策依据,把“阳光工程”的精神、要求切实落实到招生工作的全过程,做到从严规范招生行为。
二应加强对招生工作的领导。学校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应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实行集体议事制度,重大问题由招生领导小组集体研究决定,严格落实招生工作责任制。
三应加强和完善全面监督机制。即应进一步发挥监察部门对招生工作的监督作用,对于他们而言,应努力做到事前监督、主动监督、全程监督,强化对重点环节、重点岗位、重点时段的监督。同时,作为招生学校则应通过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切实维护考生的合法权益。
3. 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质量评价体系,拓宽人才选拔渠道。实践永无止境,创新也永无止境。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高校招生工作承载着重要的选拔任务,因此,高校及其相关部门必须不断完善人才衡量和评价体系,不断拓宽人才选拔渠道,增强识才、选才的科学性,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
人的素质是多样化的,选拔渠道也应该逐步打破一个模式评价、单一渠道选拔的方法,不断拓宽渠道,使具有不同潜质、不同素养的考生能够得到进入高等学校深造的机会。要进一步深化高校选拔录取模式改革,结合办学目标和专业特色,不断完善考核内容和测试方法。尤其在选拔综合素质高、有创新精神和潜质的人才方面,更应积极探索高考、中学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与高校自主测试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选拔方法。具体到招生工作方面,我们应紧密围绕科学评价观,努力进行创新和探索,就是应积极探索大学新生的特色和标准。对于一些国外高校来说,不同的高校录取新生的特色是不一样的。“每个大学有自己的特点和传统,有的严于治学,有的崇尚体育,有的保守,有的开放。……所以,并不是每一所学校都适合每一个学生,也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很随意地融入每个学校”[2] 190。正如剑桥大学校长艾莉森·理查德(Alison Richard)所说,“一所大学首先应该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并以此为荣。……高等教育的录取应当由学生的学术品质决定。……剑桥大学希望考生对其所报考的学科有真正的天赋,他们应当能够超越自身在学校学习的内容而进行思考,能够独立探索更复杂的概念”[5] 26。而“耶鲁大学希望招收的学生是那些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具有领导潜质的佼佼者,他们的领导潜质可以通过以往所取得的成就、经历和兴趣爱好表现出来”[5] 5~7。有些大学甚至明确表示:不要那些能做出正确答案的学生,要寻找那些能提出好问题的学生;不要那些四平八稳的学生,要寻找那些有特点、有特长的学生。作为中国的各类大学来说,我们需要选拔的新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具备何种潜质和素养的学生应该成为我们的新生?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顺此,我们应努力做到:
第一,应积极探索、推进“多元化评价、多样化选拔”。目前,中国各类大学的招生类别除了通过全国统一高考招生以外,还有保送生、部分外语专业提前单独招生(小语种)、自主选拔录取、艺术类专业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及第二学位招生等,我们称之为“非常7+1”,这些渠道都是便于具有不同特长、不同素养、不同潜质的学生进入到大学学习的重要渠道。
第二,应整合资源,打造学生展示平台,选拔优秀学生。对于不同的招生类别进行整合,通过举办各大学科学文化冬令营的方式,邀请全国不同特长和类别的优秀学生到大学展示自我,通过冬令营活动,选拔保送生、小语种、自主选拔录取、高水平运动员等类别的备选考生。同时,应注意改进学校考核测试的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励学生提高素质、完善自我。
第三,应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方位地进行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对于招生工作来说,不管招生政策怎样发展,“它都应该让那些难得的、有价值的、不应该被忽视的人在大学里找到自己的地方,进而能领导我们所有的人进入一个我们从未想象过的领域”[2] 316。
4. 坚持优化招生服务,不断提高社会满意度。随着人们的共同努力,高校招生工作已经逐步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但是信息的不对称还会在一定范围和一定时期内存在,相互的不了解仍然存在。因此,作为招生工作人员来讲,要继续努力,坚持优化招生服务,通过自己的工作实践,不断提高社会的满意度。
一位美国高校的招办主任曾经这样描述高校招生工作,“人们对高校招生官员的通常印象,属于那种态度专横、大部分时间都坐在那张普通老百姓远不能及的办公桌后面,屈尊做些繁琐的事情。(卫斯理大学招生宣传人员)这位面带微笑、走出象牙塔的使者向这些学子们传达的信息是:卫斯理想要你!就像卫斯理大学的校门已经大大的敞开,而站在门口的卫士就是眼前的这位先生,他会护送你们走进卫斯理神圣的殿堂”。事实上,(招生官员的)“旅程永远都像是在爬坡,而且顶点看起来总是越来越高”[3] 9。
近年来,我们在招生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既严格执行政策做好招生工作,做到严而又严,慎之又慎,又努力做好社会服务,彰显人文关怀;做到既讲政策,又讲策略,这是值得肯定的。例如加大信息透明度,保障考生知情权;重视咨询接待工作,对考生及其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咨询做到热情接待;细化对考生填报志愿的指导与服务,努力为考生营造和谐的招生考试环境;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科学合理地预测学校录取分数,做好招生咨询和志愿填报辅导;重视信访、来访接待工作,树立“重信誉、守承诺”的良好社会形象;在网上专门开通专栏,按照“疏堵并举、标本兼治”的原则,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各类招生诈骗,努力净化招生环境,切实维护考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等等。这些都应成为习惯,并一以惯之地坚持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概况,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09/info4009.htm.
[2]黄全愈.高考在美国:旅美教育学专家眼里的中美“高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雅克·斯坦伯格.高考出槛——美国名牌大学招生纪实[M].张久琴等,译,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
[4]杨晓生.高考向何处去——中国恢复高考三十年思考[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
[5]上海教育杂志社.此岸·彼岸——28国教育改革进行时[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