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香
在陶都宜兴以及丁山的采访中,无论是大师级工艺师亦或是民间玩家,一说起谭泉海大师,无不肃然起敬。谭大师德高望重,他对宜兴紫砂作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在紫砂壶字画装饰方面的成就,更令他的作品独具风格。
谭大师其人
和大多数紫砂艺人不同,谭泉海并不是土生土长的丁山人。他出生在宜兴和桥镇,父亲是中医师,曾拜一位前清秀才为师,写得一手好字,谭泉海从小看着父亲写的字迹漂亮的药方医案,受到了最早的艺术熏陶。
1958年,宜兴紫砂工艺厂大量招收人员。谭泉海的姐夫认识紫纱大师顾景舟,便带领他前去报名。顾景舟得知他的爱好和特长后,将他准荐给著名陶刻艺术家任淦庭。
谭泉海在任淦庭门下,学得十分认真,对基本功的磨练尤其用功。陶刻装饰是用刀进行的,用刀的快慢、深浅、阔窄可以造成不同的效果,所以先要学磨刀,把刀的宽窄、厚薄、角度、利钝磨到师傅要求的程度。经过反复比较试验,逐步熟悉了刀性、练就了敏锐的刀感、掌握了过硬的刀功。因而在以后的艺术生涯中,无论是双刀正入法、单刀侧入法,以及涩刀、滞刀、轻刀等各种手法,他都能运用自如,可以随心所欲地营造不同的艺术效果。
80年代,紫砂工艺厂成立研究室,谭泉海的工作由生产为主变成创作设计为主。1984年,他和顾绍培合作了“紫砂百寿瓶”,顾绍培制作瓶胚,他在瓶体正面镌刻了一百个不同写法的篆体“寿”字,背面装饰以松鹤图案,作品整体风格十分统一,显得古朴雅致。经过层层选拔,这件作品被送往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展出,并且一举夺得金奖。这是建国以来宜兴紫砂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奖项。
80年代以后,谭泉海又有《江南春壶》被故宫博物馆收藏、《双色书法集锦文化圆筒》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波清鱼跃壶》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花翎壶》和《古韵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收藏……李嘉诚、李兆基等著名香港企业家都曾专程请他定制作品。
紫砂的最高境界
采访中,谭大师捧出一件被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个人代表作品之一的《江南春》给我们欣赏。这把壶,以江南山水为主题,造型凸显江南所特有的人文景观——从壶身来看,壶型圆中带方,方中带圆,壶盖设计成屋顶的形状,辅以壶身上精心雕刻的江南风光代表画:小桥流水人家;壶的另一面则刻有白居易的《忆江南》一词,整个造型和书画结合得天衣无缝,“诗、书、画、型、铭”交相辉映,浑然天成,堪称字画装饰的上乘佳品,2007年,该作品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紫砂本身就是独特的工艺品。工和艺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工是指手工制作,是技术基础;艺是文化底蕴,是艺术修养,只有工和艺结合,且只有结合得巧妙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谭大师现场解说紫砂陶刻的最高境界。
“为什么好的陶刻作品让人感到得体?因为陶刻工艺师从古代碑刻等传统艺术中吸取了营养,刻上后给人融为一体的感觉,作品含蓄、和谐、饱满,有对比感。不管从作品的内涵上、形式上,还是技术上都达到和谐与对比的高度统一。例如有件作品‘南瓜壶上有诗云‘案头犹闻瓜菜香。就是这个意思。切壶、切茶、切诗画。三者融为一体,成为作品密不可分的有机组成。这就是紫砂陶刻的一种最高境界。”谭大师说。
紫砂壶缘何受藏家追捧?
“因为文人的介入。”谭大师对字画之于紫砂壶的意义,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他说:“除了得天独厚的紫砂原料和独特的手工拍打成型特点外,文人介入紫砂是当今紫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宜兴紫砂兴于北宋,盛于明清,由于皇室消费,陶艺发展,士大夫饮茶改为“沏泡”而得以在全社会广泛流传,其中又因为文人的介入和文化品位的提高,使得“字随壶传,壶随字贵。”
时至今日,曼生壶仍然无价,为世人所钟爱。也正是从曼生时代开始,平常只是作为日常使用器具的紫砂壶,因文人刻写的字画,被赋予了浓郁的文化色彩,渐渐登上大雅之堂,跻身艺术品的行列,并在近些年在拍卖市场大放异彩,成为收藏界一支后劲十足的生力军。
2007年秋,翰海新辟当代工艺品专拍,推出10余件紫砂界大师、名家提供的经典之作,取得100%成交佳绩。2009年春拍,翰海“虚中有容”专场,30余件紫砂壶,多为享誉中外的大家之作,如国家级大师蒋蓉、周桂珍、汪寅仙、吕尧臣、李昌鸿等人,成交率达97%。本场拍卖有效把握市场关注热点,求真求精。基于对工艺大师的全面了解,选择其不同时期的创作精品。如何道洪《曲劲壶》是其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到九十年代初的创作孤品,周桂珍《逸公壶》是作者用特殊朱泥创作的三件之一,均取得良好成交。
谭大师认为,对收藏家来说,无论是大师作品,还是民间作品,无论是光壶还是花壶,看一把壶的品质是否上乘,很关键的一点是看它“有没有书卷气”。这个书卷气,说起来简单,其实是十分微妙的,是否雅致,是否有律动感,是否传神,是否含蓄,是否清逸,是否端庄等等,都可以是考量一件作品书卷气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