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料,即材料,是素材、题材和资料的统称。缺乏材料、选材不当等皆为文之大忌。张声怡、刘九洲编著的《中国古代写作理论》记录了古人大量丰富的关于材料的理论阐述,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古人文章写作的事料观,是中国古代写作理论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试作解读,略谈一二,以求借鉴。
一、关于写作事料的来源
文章的写作事料从何而来?古人认为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来源于生活;二来源于阅读;三来源于思考。从对文章写作实际的考察来看,这涵盖了文章写作事料的全部来源,可谓真知灼见,至今很难超越。
首先,古人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在平常人的身上,都可直接获取很多写作的事料,如魏晋曹植的《与杨德祖书》:“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即在老百姓平常的谈论中,就有可采用的鲜活的事料;那些敲着车辕唱的民歌,也有与风雅之诗相通的地方。普通人的思想和情感,也不要轻易放弃。这抓住了事料来源的根本。当然,从生活中获取文章写作事料也不是照搬生活,而应如宋代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与张嘉父书》所曰:“若著成一家之言,当且博观而约取”,即在博闻广见中择其精要,善于选择,才能写出好文章。
其次,古人认为,在经书典籍中也有很多事料可取,如齐梁刘勰《文心雕龙·事类》:“夫经典沉深,载籍浩瀚,实群言之奥区,而才思之神皋也。”他把事料称为“事类”,认为写作需要引用前人的有关事例或史实,需要引证前人或古书中的言辞。但在经书典籍中获取事料也不是全盘照搬,对此,葛洪在《抱朴子·钧世》中也阐说了他的观点:“然古书虽多,未必尽美,要当以为学者之山渊,使属笔者得采伐渔猎其中。”强调古书虽然繁多,但未必都是好的,认为要广泛地涉猎,才能区分良莠,吸取精华。对在经书古籍中获取文章写作事料的途径进行了更为深入细致的分析。
最后,古人认为通过思考也可获得事料,如清代曾国藩《日记》:“凡作诗文,有情极真挚,不得不一倾吐之时。然亦须平日积理既富,又假思索,左右逢源,其所言之理,足以达胸中至真至正之情。”即写作诗文有强烈的感情要表达时,除了要有平时丰富的积累,同时还要借助思考,才能得心应手。
纵观古今中外的文章写作,其事料来源确乎不外以上三个途径,古人先见之明尽在其中,对后人大有裨益。
二、关于写作事料的定位
事料在文章写作中地位如何?古人的定位非常明确,认为:事料对于文章写作相当重要,必不可少;没有事料,不能为文;鸿篇巨制自不必说,就是一得之见,一丝情愫,写作之前也须充分准备;只有事料丰富实在,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如宋代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与张嘉父书》:“如富人之筑大第,储其材用,既起而后成之,然后为得也。”认为要写文章,就要像富人修建大宅,必先储备充足的材料,才能把大宅建起来。生动恰当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事料在文章写作中的重要地位。
对此,古人还有大量文章可为明证,如苏轼的词《满庭芳·归去来兮》:“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这是元丰七年(1084)苏轼由黄州贬所移到河南汝州时,书赠与江东来别的好友李仲览的留别之作,在单纯集中道出万千气象。词中所写“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堂前细柳”、“时与晒渔蓑”等,事料丰富,主旨突出,苍凉凄恻而又不失达观温馨的豪放本色。
此不一一例举。古人所谈事料的重要地位,反映了他们对于文章写作主客观要求的认识。从主观要求来看,文章写作要表达作者的意志情感,就要抒情言志,绘景状物,摆事实,讲道理,说明性状等;从客观要求来看,文章写作要能为世用,就要“文以载道”,“言之有物”等,这些都需要事料的支撑和展现。事料丰富的文章,才能血肉丰满和具有说服力。
三、关于获取写作事料的方法
怎样获取文章写作事料呢?古人认为,要重视日积月累,有自己的事料仓库和丰富的存储,写作时方能调兵遣将,取用自如,巧妇做成有米之炊。古人认为主要有三个方法:一是勤于搜集;二是善于发现;三是持之以恒。虽无惊人之语,却是至理之言。
1.勤于搜集。古人特别强调在平时要不辞辛苦地搜集事料,做生活的有心人。宋代的强幼安述在《唐子西文录》中直言其事:“凡作诗,平居须收拾诗材以备用……诗疏不可不阅,诗材最多。”对此,明代的谢榛在《四溟诗话》中则有生动比喻:“作诗譬如有人日持箕帚,遍于市廛,扫沙簸而拣之,或破钱折簪,碎铜片铁,皆投之于袋,饥则归饭;固不如意,往复不废其业,久而大有所获,非金则银,足赡卒岁之需,此得意在偶然尔。”而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如人称“诗鬼”的唐代诗人李贺,出门必携锦囊,所遇妙言佳句必书投其中,久而久之,就有了一个文章写作事料的“聚宝盆”,作诗时调用自如,左右逢源,往往能出奇制胜。
2.善于发现。古人认为要善于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卷一中的论说较为充分:“人谓:‘家常日用之事,已被前人做尽,穷则极隐,纤芥无遗。非好奇也,求为平而不可得也。予曰:‘不然。世间奇事无多,常事为多;物理易尽,人情难尽。……此言前人未见之事,后人见之,可备填词制曲之用者也。即前人已见之事,尽有摹写未尽之情,描画不全之态。若能设身处地,伐隐攻微,彼泉下之人,自能效灵于我,授以生花之笔……”意即有人说,很多平常事都被前人做过,连一点点小事也没有遗漏。如果不追求新奇的话,想写什么已经不可能了。其实不然,因为世间本来就是奇事少,常事多,事理容易说清,而人情难尽。李渔此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看到了事物的发展,世事的变化,认为前人也有局限,不可能穷尽所有事物和人情,强调只要善于学习领悟前人,善于发现,就能得前人相助,推陈出新,妙笔生花,写出新颖而独特的文章来。
3.持之以恒。古人认为事料的搜集是平日之功,贵在坚持,持之以恒。而且,还不能简单地搜集和堆积,要精心挑选和冶炼,才能得到好的事料,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把道理阐述得十分深透:“夫好物得之固难,警句尤不易得。扫沙不倦,则好物出;苦心不休,则警句成。”意即好的东西往往很难得到,精辟的句子更是不容易获得。要清沙扫砾,不知倦怠,才会得到好的东西;要苦心推敲,才会得到精辟的句子。
这给后人诸多启发。获取文章写作事料不是一日一时之事,而是日积月累之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除了勤奋、思索和坚持,没有其他捷径可走。
四、关于写作事料选用的观点
写作时如何选用事料呢?古人也论述颇多,甚为精辟。总而结之,主要有取事贵约、以严为佳、当用则用、突出主旨、把握技巧等。
1.取事贵约。古人认为,选用事料要简约,如刘勰的《文心雕龙·事类》:“综学在博,取事贵约。”即综合学习重在广闻博见,选用事料贵在精要简约。又如宋代姜夔的《白石道人诗说》:“学有余而约以用之,善用事者也;意有余而约以尽之,善指辞者也;乍叙事而间以理者,得活法者也。”即学习内容很多而简约选用,就是善于选用事料;思想丰富而简洁表达,就是善于运用言辞;精彩叙事而穿插说理,就是方法灵活多变。他们都主张选用事料应删繁就简,去粗取精,使文章好读耐读。
2.以严为佳。古人认为,选用事料要严格。唐代刘知几在《史通·杂述》中形象地阐说了选材要严的道理:“盖语曰:‘众(一作聚)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学者博闻,盖在择之而已。”即众多星星的光华,都比不上一个月亮。即使是学识渊博,也要善于选择。清代对此也有诸多论述,如刘熙载《艺概·诗概》:“无一意一事不可入诗者,唐则子美,宋则苏黄。要其胸中具有炉锤,不是金银铜铁强令混合也。”意即没有一个意思、一件事情不能写入诗中,唐有杜甫,宋有苏轼、黄庭坚。世间万物皆可写入文章,但心中要有锤炼的标准,不能把互相之间关系不大的东西拼凑在一起。江顺治在《补词品·聚材》中也谈到同样的意思:“储之贵多,弃之不惜。一年皆惊,万花无色。”即事料的储存要多,更要忍痛割爱。如果一年四季的景都放进去,万紫千红的鲜花也都没有什么光彩了。
3.当用则用。古人认为,选用事料要精当。宋代对此较为关注,叶少蕴在《石林诗话》中有“前辈诗材,亦获预为储蓄,然非所当用,未尝强出”、“诗之用事,不可牵强,必至于不得不用而后用之”等的阐说,强调了诗歌写作时选用事料,应是当用则用,不可牵强。生僻的典故与文章整体很难谐和,就像陌生的客人与主人很难融洽相处,对不熟悉的事料难以驾驭,也就难以文从字顺,必然导致文章写作的难堪。
4.突出主旨。古人对文章写作特别强调立意,即强调事料的选用必须突出主旨、主题。清代对此论述最为丰富,如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篇》:“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又在《姜斋诗话》中曰:“诗文俱有主宾。无主无宾,谓之乌合。”指出了主旨在文章中的灵魂和统率作用,认为没有主旨或是主旨不突出,文章就会主次不明,事料也是散乱无归。因而应围绕主旨选取事料,使文章有主有次,主旨突出。
5.把握技巧。古人认为事料的运用要讲方法,要把握技巧。宋代魏庆之在《诗人玉屑》卷七《用事》中有“古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用其事者”,“使事要事自我使,不可反为事使”等阐说,指出了前人用事料的方法有直用和反用两种,认为用事料要为作者表达主旨服务,而不能反过来被事料牵着鼻子走而不能驾驭。
应该说,文章写作没有事料可选最为糟糕,但事料多了也会难以取舍。郑板桥诗云:“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 如暴户儿,颇为用钱苦。”就是批评那种拥有丰富事料反而不知如何运用的情况。以上五种观点简明扼要地指出了选用事料的方法,不仅解决了当时在写作中如何选用事料的问题,在今天也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
综上,古人关于事料的观点明确,论述丰富,对指导文章鉴赏与写作很有益处,值得深入研讨和学习借鉴。尤其是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除了丰富的现成事料之外,每天新生成的事料也纷至沓来。深入研讨和学习借鉴古人的事料观,可以传承我国古代写作理论的精粹,促进现代写作理论的深入研究及创新,以指导我们获取更多更好的事料,使写作言之有物,血肉丰满,充分发挥文章在现代社会中的功用。
参考文献:
[1]张声怡、刘九洲.中国古代写作理论.[M].武昌: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
[2]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下册).[M].济南:齐鲁书社,1981.
[3]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宋词鉴赏辞典. [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
[5]唐诗鉴赏辞典.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
郑江义(1964—),贵州独山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写作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