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女性的命运悲歌

2009-08-21 07:35张学祥
山花 2009年14期
关键词:科拉白人黑人

《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1970)是美国黑人文学巨匠托尼·莫里森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展示了一个充满扭曲与变异的世界,人们的心理因价值观的畸变而扭曲,他们不但仇恨自我,而且把这种仇恨蔓延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莫里森不但对奴隶制与种族歧视进行了批判与鞭挞,更从黑人女性的视角对黑人社会内部的阴暗面作了大胆而犀利的披露。小说以主人公佩科拉的悲惨遭遇为线索,展开了一幅白人与黑人之间,黑人社区成员之间以及黑人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全景图。佩科拉酗酒的父亲查理在众人的眼里已堕落成不可救药的禽兽,奸污了佩科拉,而母亲波琳性情冷漠对女儿不是拳脚相加就是冷眼相向。在这种痛苦而又无奈的生活面前,佩科拉觉得如果她有一双蓝色的眼睛,她就能得到关爱,命运就会被改变,因为蓝眼睛是美丽纯洁的象征。佩科拉幻想自己的梦想已成为现实,然而,可悲的是蓝眼睛不但没有使她获得解脱,反而让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佩科拉丧失了神志,疯了。整个故事展示了黑人女性多舛的命运。小说中佩科拉母女的悲剧让我们看到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这两座大山压得她们喘不过气来。非洲传统文化中有关女人与上帝的神话历史性地埋下了黑人女性悲剧的种子,同时,非洲具有几千年历史的特殊的青春期文化对女人逆来顺受秉性的养成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些传统的东西在人们的意识中根深蒂固,挥之不去,多少年来一直或隐或显地禁锢着这个历史悠久的种族。由此观之,黑人女性的悲剧更具有必然性的一面,谱写了一曲催人泪下,意味深长的悲歌,成为一个可以从不同角度审视的“多面体”。

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黑人种族内部的歧视

佩科拉在家中得不到温暖和关爱,反而成为父母发泄的对象,父亲将他对所有伤害过他的人的仇恨迁移到女儿身上,而她只是忍气吞声。家人尚且如此待她,外人的态度便可想而知。社区里的人都将自己的憎恶感发泄到佩科拉身上,把她当成最适合的“替罪羊”。买糖果时杂货店老板用一种莫名其妙的眼神好像要将她看穿,周围的男孩总是嘲弄她,她新交的朋友不但没有真心实意地去安慰她受伤的心灵,反而以种种方式来讽刺她,连妈妈波琳·布莱德拉夫也恶意对她进行戏弄,骂她是“肮脏的黑人小婊子”。一切罪恶的根源似乎都在于她的黑皮肤和丑陋的长相,因此她幻想着有一双蓝眼睛来改变命运。黑人社区内部的压迫进一步加强了佩科拉对蓝眼睛的渴望,这种不能实现的愿望更加强了主人公的悲剧性,使读者不忍卒读。故事接近尾声时,佩科拉以为实现了蓝眼睛的梦想,然而,梦想实现的代价却是她神志的丧失,梦想的实现变得那样不合情理,那样可悲,那样具有讽刺意味。这双蓝色的眼睛不仅没能让她看清周围的世界,没能拉近她与周围人的距离,相反,他们蒙上了佩科拉的眼睛。佩科拉再也无法准确地看世界,她在人们的眼中也变得更加微不足道。

社区成员内心恐惧的黑皮肤和丑陋外表如今都成了佩科拉一个人的缺点。当人们将屈辱、怨恨倾泄于佩科拉这样无助的“替罪羊”身上时,他们从她的贫穷中感到自己尚有温饱,从她的丑陋中感到自己并非最丑,她的丑陋使他们感到自己的美丽,从她的不幸中感到自己不幸中的万幸,她的沉默给了他们讲话的机会。佩科拉天赋的美丽成了一种讽刺:她带给别人美丽是因为她在他们眼中的丑陋,而不是因为他们感悟到了她身上真正的人性美。所以,“最蓝的眼睛”变成了最悲惨的眼睛。从佩科拉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黑人对自己同胞的残酷,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佩科拉神志不清后漫无目的、四处游荡的身影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时刻提醒着他们自己的丑陋和心中难以抑制的仇恨,所以她的痛苦其实象征了整个黑人社区挥之不去的苦恼。莫里森借此表明,这种在内部转嫁痛苦的做法之愚蠢和残忍。莫里森对“替罪羊”现象的剖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继黑人在法律上取得平等之后所面临的新的问题。当种族歧视与迫害被明令禁止后,黑人所遭受的伤害更直接地来自黑人内部,如贫富之间、男女之间、父子之间。显然,这种受虐和施虐现象产生的根源仍归咎于奴隶制的影响,但从黑人自身来看,其主观上的原因是难以抹杀的。

二、黑人的自我异化:微妙的白人种族歧视

《最蓝的眼睛》是一部关于种族歧视的小说,但是书中却很少提到黑人受到白人直接压迫的事情,而主要是通过黑人之间的矛盾以及黑人内心的自我否定,自我憎恨的描述间接地反映了“白人至上”的种族审美观长期以来对黑人的影响。可以说,这是白人种族主义颠覆黑人灵魂,同化黑人意识形态的升华,黑人已经把白人的审美标准作为衡量黑人美丑的尺度。主人公佩科拉的渴望虽然天真,却也不失逻辑,因为整个社会都已经认同了白人的审美观。但是最终她并没有因为在幻想中拥有了蓝眼睛而幸福,疯了,丧失了理智。这一具有讽刺意味的结局不能不让我们深思。这不能不说是种族歧视导致的又一场令人发指的人间悲哀。佩科拉象征着黑人社区中的自我憎恶感和自认为丑陋的观点,这只是白人主流文化渗透颠覆边缘文化的一个范例。由于历史原因,正统白人文化在美国始终占据统治地位,世世代代受奴役的黑人接受和内化了白人的审美观,并按照体内白种人血液的多少把人划分成等级。黑人社区已经完全接受了白人审美观,从而认为浅黑色皮肤才更美丽而佩科拉的黑色皮肤是丑陋无比的。这一切从一开始就为佩科拉的命运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同时也使整个黑人社区一直处在自暴自弃、不能自拔的困惑中。

三、驱之不散的隐形杀手:非裔文化传统的阴霾

历史上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禁锢妇女多少年,各国因文化差异而各有说辞。非洲传统宗教中与上帝有关的神话和传说似乎成了妇女应该受惩罚、受歧视的绝好理由,而非洲具有几千年历史的特殊的青春期文化对女性的驯化作用则“巩固”了她们逆来顺受的秉性,这些都对其悲剧命运具有难以开脱的责任。

妇女“性本恶”之传说

在非洲传统宗教中,上帝神圣不可侵犯,上帝即权威,因此人们会顶礼膜拜。而在非洲传统神话中偏偏就是女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招惹了上帝,祸及人类,所以妇女便成为众矢之的。其中,“脏葫芦”之说反映了妇女的懒惰,“擀面杖戳天”和“撤天做汤”的故事则暴露了妇女对上帝大不敬之“放肆”,而“怒杀上帝”的传说则道出了女人野蛮的秉性。凡此种种,都与妇女的“大逆不道”分不开。据此可见,妇女是上帝远离人类的“罪魁祸首”,打破了人类的美好梦想,使人类与上帝同在的现实成为泡影。于是乎,黑非洲女性注定被认为是邪恶的,应该世世代代接受惩罚。另外还流传着一个颇似伊甸园的故事,其中母牛“偷吃禁果的原罪”似乎进一步加剧了传统文化中“母性”的罪恶。

神话典故的形成虽然发生在遥远的过去,但它对社会现实生活反映的真实程度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思想倾向,却具有重要的现实影响。黑非洲关于女性之“恶”的神话反映出当时人类在生产力极为低下时的精神困境、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复杂的内心冲突。妇女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便成了人类平衡自己内心情感所需仪式的“替罪羊”。这一传统在时间上以神话模式被赋予了永恒性和合理性,时代相传,演绎着女性的种种的悲剧。

“成年仪式”对女性的驯服

上古遗留下来的关于妇女“性本恶”之传说让黑人女性在潜意识中默认了多舛的命运悲剧,而广泛流传的泯灭妇女个性的“成年仪式”似乎十分巧合地成为对妇女在上述神话传说中所犯过错的报应和惩罚。

古老的非洲地区,月经来潮的女孩子们被称为“姆娃利。”从此,这个女孩就要开始承担部落赋予她的义务和责任,有阳光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将是一段漫长而艰难的时光。她将要孤独而恐惧地呆在漆黑的茅屋里,乖乖地坐在那里度过漫长而沉闷的时光,只能听从部族上了年纪的老妪关于怎样取悦丈夫,怎样受孕保胎,怎样生孩子、照顾婴儿等陌生的知识。要是对此表现出一点点不耐烦,就会被严肃地责备甚至惩罚。好几年的时间之内,她都不能在白天冒险离开茅屋,只能在夜里才能出去。她不能正面大声对着任何人说话,只能对着监护人的耳朵悄悄说几句话。一个姑娘越是活泼,独立性越强,老妇人们就越要挫掉她们的锐气,最终把她培养成服服帖帖、百依百顺、卑躬屈膝的妇人。这种“挫掉她的锐气”的工作可能要持续好几年,以至于有时年轻的姑娘从禁闭中被释放出来后,好长时间都不能直立行走和说话。度过“母娃利”忧伤而艰难的日子之后,姑娘们就出嫁怀孕,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她们将在任何事情面前保持坚忍和沉着的耐力。她们将无畏而坚强地解决生活接踵而来的忧虑和不幸。义无反顾地保护好孩子,悉心服侍好自己的丈夫是她们的天职。在隔离期接受的教导,早已让她们习惯于卑躬屈膝的角色:外出时,妇女要扛着沉重的东西跟在两手空空的丈夫身后;吃饭时,丈夫要首先享用,吃得最多最好;男人们讲话时,妇女要温柔崇敬地看着他们,认真聆听他们的意愿。

由此观之,黑人女性成为“母娃利”的第一声哭泣哭出了她今后艰难负重的生活。她们眼中灰色的忧伤,是非洲妇女身处男权父系氏族部落中永远低调的颜色。这种世代相传的成年仪式抹杀了女人的天性,使之成为男人的附庸,这对黑人种族内部或隐或显的男尊女卑意识的形成不无关系。

结语

黑人在法律上取得平等之后黑人妇女问题似乎显得更加突出。而黑人女性的悲剧更多地暴露了黑人内部的问题,当然不可否认白人种族主义残余势力的影响,除此之外,黑人种族的文化之根,即非裔文化传统似乎从更深的层面诠释了黑人女性悲剧的历史性和必然性。

参考文献:

[1]Morrison, Toni.The Black Book[M].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4.

[2]王守仁,吴新云.白人文化冲击之下的黑人心灵[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3.

[3]栾奇,张颖,幻梦里的真实———读<最蓝的眼睛>[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7.2.

[4]宋擎擎,李少晖.黑色的文明——非洲文化面貌与精神[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5]高继海.佩科拉悲剧探源——评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3.

[6]谢群.<最蓝的眼睛>的扭曲与变异[J].外国文学研究,1999.4.

[7][英]帕德林著,张治强译.非洲传统宗教[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德]费尔巴哈著,王太庆译.宗教的本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张学祥(1973—),男,山东昌乐人,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科拉白人黑人
白人的暴行是如何将昔日被奴役者在重建时期争取到的进步变革一手粉碎的 精读
黑人谈河流
全新别克 昂科拉、昂科拉GX
全新一代别克昂科拉
新西兰杀戮事件凸显白人极端主义在全球影响之广
全新别克昂科拉、昂科拉GX
昂科拉 18T都市领先型
影史上第一个黑人与白人接吻的镜头,是他剪辑的!
重寻黑人主体身份意识,构建和谐社区——小说《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美国第一位黑人三军主帅——鲍威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