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2009-08-21 07:35何美玉
学周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源头活水语感中学生

何美玉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如果我们局限于传统的课本教学思路,不敢跳出来,整天引导学生在题海中遨游,是不可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想让语文这“半亩方塘”“天光云影共徘徊”,只能依靠“源头活水”,多读多想是不二法门,舍此之外,别无出路。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走进课内、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然而,中学生的语文阅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一、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堪忧

据调查,当前城市中除了可怜的课内阅读外,有超过半数中学生基本没有课外阅读,少数学生能读点课外读物,但以流行读物、 娱乐快餐式读物为主,涉足经典著作的微乎其微。我曾对自己所任教的毕业班58名学生作了问卷调查,结果令人吃惊。每册书推荐学生阅读的名著,全部读过的没有一个人,部分读过的不到50%,都没有读过的竟超过50%。此种情况在中学是较为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没时间,没精力。多数学生抱怨课业负担重,考试压力大,整日忙于应付大大小小的考试,无心、无力、无暇顾及课外阅读。

(二)家长、教师的反对。家长、教师最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阅读课外书籍被视为不务正业,或受到严厉批评或书籍被没收。情况严重的连阅读报刊、杂志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三)没兴趣。有的学生能忙里偷闲有点娱乐活动,也宁愿看电视或玩电脑。即使读点东西,但主要为放松消遣,读点通俗读物,对于严肃读物或经典书籍觉得疏远、隔膜,读起来费劲,没兴趣。

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是反常的,令人十分担忧。广泛阅读是学生求知的天性,也是学生学习的权利,更是健康成长的需要。我们说中学阶段是读书的最佳时间,不仅因为此时更益于接受知识,更因为这个阶段的学习上的欠缺,是终生无法弥补的,尤其是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影响就更大了。因此,加强语文阅读是十分必要的。

二、加强语文阅读的必要性

(一)阅读可以陶冶学生健康、积极的思想道德情操

阅读究竟是什么?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这样解释说:“阅读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高尔基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雨果也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情况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古今中外无数的名人都向世人昭示着这样一条真理:多读书,读好书,能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修养,净化人的心灵品质。

事实上,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父母和长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下,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小到大,都不需要靠自己努力争取什么。孩子长期淹没在父母和长辈的爱河中,情感变得麻木。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文学作品感染学生,潜移默化,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熏陶,思想得到升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杨绛的“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人道主义精神;■鱼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价孝心等等,这些在语文阅读材料中俯拾皆是,我们要抓住这些内容,入情入文地讲解、讨论,使学生产生共鸣,深受感染,必能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使人格得到升华。可以说语文阅读材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体验人生、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大平台,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鲜活的材料。这些作品如春雨一样滋润着学生干涸的心灵,使他们的思想变得丰富,薄弱的意志变得坚强,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阅读有利于获得语感

众所周知,语言是约定俗成的,语感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语感是一种理性的直觉,其形成是由过去的知识、经验在心理结构中的积淀。一般情况而言,阅读能力的核心便是对语言材料的感知能力,即语感能力。语感敏锐的人,往往能直接、迅速地捕捉到文字信息的丰富内涵,还可以体味到“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诸多妙处。反过来,语感的优劣,也来自于读书的积累。书读多了,富有积蓄,“感觉”自然灵敏,在读书中积累,在读书中发展。语感丰富敏锐,便能明晓同一语言形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内容,不同的语言形式亦可表达同一的思想内容,特定的语言环境下需要特定语言形式表达特定的思想内容。语感是听说读写的核心,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以积淀语感为目标。因为语感不是“东西”,也不是知识、观念、教条,因而不能给予,不能灌输,不能“粘贴”。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多读课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把别人的言语手段内化为自己的言语手段,是获得语感、掌握运用语言规律的必由途径。

(三)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什么?是表达,是把脑子里的东西写出来,让人家知道。那么,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一个是出。显然,写作水平的提高,是离不开阅读水平的提高。阅读对写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阅读对“思想吸收”,充实写作内容有帮助。《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有如下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但学生不能事事直接参与,许多东西都要从阅读中获得认识、充实和提高,因此,阅读对学生十分重要。其二,阅读对“技术训练”的帮助。学生通过阅读大量文质兼美的佳作,对写作技巧必然有所领会,并渐渐积累,历练出自己的写作技巧。其三,阅读对“完美语言”有帮助。叶圣陶曾说:“从前有些人,看不起语言文字的讨究,认为那是支离破碎的工夫。他们自己有个不二法门,读着读着,自己顿悟,他们的方法并没有错。”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教师出尽法宝,收集大量的作文题目,要学生天天写、周周练,教师也不辞劳苦,批改大量的作文。但结果呢?学生叫苦连天,教师筋疲力尽,但学生的作文水平依然“原地踏步”。究其原因,就是缺少了“活水”——阅读。

因此,提高写作能力,无捷径可走。只能靠学生多读、多思。让学生在“读”中“思”,在“思”如泉涌时“写”,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三、如何开展有效的语文阅读

(一)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由课内的精读引导学生迁移向课外

语文教学不能只满足于课堂教学和教材内容的学习,应将学生的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在一起,把课外阅读作为课内学习的延伸和发展。由精读一篇带出许多篇,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感悟。学习朱自清的《春》,可指导学生比较阅读沈从文的《春》、林斤澜的《春风》、老舍的《大明湖之春》等;学习郦道元的《三峡》,可比较阅读方纪的《三峡之秋》;学习沈从文的《端午日》,可同时阅读他的《过节和观灯》等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名著阅读,开展形式活泼的读书交流活动

在放假之前,布置学生阅读新大纲推荐的名著。开学后,在班级举行“好书,伴我成长”手抄报比赛和“读书,使人进步”的征文比赛等,并利用早读、午读的时间积极向学生推荐当代一些名家的作品,如毕淑敏、罗兰、刘墉等,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三)每周开设一堂阅读课

把学生带到图书馆中去自由阅读。未来的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阅读教学仅以课本为单一的教学内容肯定是不够的,为了丰富学生的读书内容,我把阅览图书馆作为第二课堂,每周安排一节自由阅读课,在教室设图书阁,让书架上的图书成为学生的语文课本,让学生之间的研讨和交流代替学生的语文课本。让学生之间的研讨和交流代替老师的讲授,从而为学生拓宽了视野,形成开放性的语文教学体系。

近年来,中考考试命题也作了相应的改革,现代文不考课内文段。我觉得这是把我们语文教师从题海的桎梏中真正地解放出来,这是师之幸、生之幸。为我们实施《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广泛的阅读,因此,我们应从培养人的高度关心中学生的阅读生活,不断地为他们从源头引进“活水”,使他们茁壮成长。

猜你喜欢
源头活水语感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源头活水”——写作教学策略之课本素材的利用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