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静
文言文内在的思想活力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体现,是我们炎黄子孙继承下来的无与伦比的瑰宝。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内涵隽永,具有很大的现实借鉴和利用的意义。因此这种传统文化是不可丢失遗弃的。
文言文是现代语文的基础,现代语文是文言文的继承和发展。它们二者一脉相承。文言文是“源”,现代语文是“流”,彼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现代汉语的3755个一级字中,可以找到1001个古汉语常用字,也就是说,古汉语常用字(1086个)的92%仍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另外184个古汉语常用字,出现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和《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中的高达82个。由此可见,古汉语常用字的绝大多数仍以强大的生命力存活在现代汉语中。因此学好文言文,从中汲取前人创造的优美文字的成分,吸纳丰富、鲜活的营养,能滋润现代语文的内容,使祖国的语言文字克服目前日趋严重存在的“断层”现象,得到健康、茁壮的发展。
对于中学生来说,学好文言文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凡是在写作方面表现出能力强、表达优美、行文流畅、结构严谨的学生,无一例外都是喜爱文言文、认真学习文言文的学生。文言文行文简练,文字表达精炼,遣词造句考究,注重语言的锤炼。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贾岛“推敲”的典故,都说明了这点。
文言文既然如此重要,也就没有任何理由不重视文言文教学了。但对初中学生来说,学好文言文谈何容易。这就要求教师能为学生找到一条“捷径”,使其能顺利过文言这一关。
一、故事导学,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兴趣导学,事半功倍。毕竟,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其实是一个或几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有的寄寓了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有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丑恶现象,有的则揭露了丰富的宇宙哲理。所以,学习这些课文前,我总是根据当节的文言内容,从相关或相似的生活实例出发,或让学生讲解与古文相关或相似的故事。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故事,听讲故事并口述故事,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成功的喜悦感,又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加强了记忆。
二、加强诵读,理解文意
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因为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知识经济时代虽然我们并不提倡“吟唱”,但“书读百遍”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读法有种种,默读、吟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必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诵读在学生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等方面的确大有裨益。尤其是有些难句、长句一时领会不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就会逐步弄清其义。对学生的诵读要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指导,需要避免毫无目的、机械重复的读,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给学生以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的指点;每次的读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还是读出语气、读出语势;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还是在读中体味情感、感悟意境;这些要求都要具体给学生以明确的导向。讲后的诵读会对课文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的朗读”,才是朗读目的之所在。诵读需与会意密切结合,以求借助诵读,在更深层次上理解文意,如在诵读《岳阳楼记》时,要领会洞庭湖胜景、岳阳楼阴冷、晴明景象等画面的意境,要求学生边诵读、边意会,力求使自己沉浸在文中所创充的意境中,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融会贯通,掌握字词
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的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是事倍功半。其实学习文言文离不开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理解,每个实词的意思理解了,文章也就粗通了大半;文言虚词把握了,句子所表达的语气也就清楚了。在学习文言实词时,我引导学生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二要把握词类活用;三要牢记常见的通假字。而在学习文言虚词时,我则帮助学生将文言虚词归类,进行比较记忆。如出现频率很高的“之”字,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一是作代词用,可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们)、她(们)、它(们)等;二是作助词,即可作结构助词“的”,有的时候无实在意义,可不译;三是作动词,这种情况不大多见。如“又离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这就需特别当心。复习时这些知识须综合讲授,然后要求学生举例,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另外还要注意的是,不管是文言实词还是虚词,都应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具体分析,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这样,系统归纳,反复揣摩,力争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四、答辩释疑,培养能力
讲古文不但要讲古文中的人和事,还要联系现在的人和事,让古人和今人对话。在学生了解文言文故事内容后,进行分组讨论答辩,谈谈故事所反映的问题及自己对故事的看法,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比如,在学习《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时,学生可以从两小儿的“辩、问”谈两小儿的勤于观察、大胆质疑精神。也可以从“孔子不能决”谈孔子的实事求是精神,谈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者风范,谈知识的无止境,谈人对自然认识的“穷尽”问题……这样,使学生在讨论竞答中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辨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一则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二则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能力;三则达到了教学目的,活跃了课堂气氛。
五、拓展迁移,水到渠成
学习一些死知识不是最终目的,把课堂上的死知识转化为课本外的活知识,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把晦涩难懂的文言字词转换成通俗易懂的知识,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这样反复揣摩后在拓展迁移,并进一步理解吸收,比死记硬背的效果要显著得多,何况,学生通过探索、口述、诵读听讲故事及答辩释疑,已能熟练驾驭所学的知识,对知识的拓展迁移自然是水到渠成。
总而言之,面对文言文教学,每一个初中语文教师都有责任去研究它、去实施它。相信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为学生开辟出一条“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