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秀艳
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不在于教师“教”的如何,而在于学生“学”的怎样,在于学生是否真正领会和掌握,并能灵活地运用历史知识。因此,历史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情感得以自由释放,体验到获取知识的乐趣。在华盛顿图书馆的墙壁上有这样一句话:我听到了,但我忘记了;我看到了,我记住了;我经历了,我掌握了。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实现有效的参与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于参与
1.创设自由、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与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互相尊重、理解、宽容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由衷的亲近感,情绪上的安全感,心理上的轻松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不受压抑,个性得到张扬,不同的声音才会产生,更重要的是学生感到学习不是别人在“逼迫”自己,而是自己想“明白”许多的“为什么”,乐于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唤醒、鼓舞与激励。”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就产生一种不断前行、不断渴求新知、欲求其明白的强烈渴望,就会舍弃许多“所爱”而全身心地投入到他们所感兴趣的学习中去。因此课程目标力求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如:在教学《人类的起源》的一课,我引导学生讲述搜集的“盘古开天辟
地”、“女娲造人”、“夸父逐日”等神话故事,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
二、巧设问题,驱动学生主动参与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也是引起学生参与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学习愿望的源泉在于儿童脑力劳动的特点本身,在于思维的感情色彩,在于智力的感受。”教师要精心设计明确的、具体的、可感的、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动机,使他们自觉的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究中来。如在教学《法国大革命》中“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一目,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拿破仑采取了哪些对内对外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2.拿破仑为什么能够掌权?3.你怎样评价拿破仑?然后学生进行了分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时,学生都有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感觉,产生了极大的参与热情。
三、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参与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有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正确态度,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要掌握科学有效
的学习方法。在这诸多因素中,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激情的唯一桥梁。 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能够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要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建构来获得体验与经验。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场景、一个典故,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采用调查、归纳、探究、讨论、服务、辨别、创造、表现等多种方式去探究、体验、领悟与表达,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提高。
一言以蔽之,有效的参与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使学生在参与中探究,在参与中收获,在参与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