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荣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创新思维活动。提起作文,小学生就头疼。要想让学生写出好的文章,表达出真情实感,就要发挥教师主导地位的作用,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是促进一个人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心理产生一种对目标的自我追求。教师如能想方设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把写作文当成是一种快乐的享受,那么,学生就会消除惧怕写作文的心理障碍,产生种种联想,使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在实践中,我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要想写出好的作文,头脑中必须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了解生活、感悟生活、品尝生活,才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我提倡学生亲自参加活动,亲身体验,要求学生将活动的过程、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及自己的心理状态都记下来,以便于写作。在提出具体要求后,我组织了一次“学生的成绩要不要公布”的辩论活动。我让参与讨论的学生提前就这个话题准备说服对方的材料,论据要充足,说服力要强。活动当天,学生们个个精神饱满,辩论过程中正、反两方的学生个个伶牙俐齿,论据充足,互不相让。听的学生个个神情专注、兴趣盎然。因活动之前我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活动过程,自己参与或不参与的心理,发言和不发言的学生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活动结束后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拿起笔写起作文来,并且写得作文有血有肉、各具特色。这样变“要学生写作文” 为“学生要写作文”,效果极佳。
二、体验生活,激发兴趣
生活是积累第一手材料的最好源泉,是写作的本源。只有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生活中去,真正地成为生活的主人,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生活中,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艰辛与快乐,才能产生深切的感受。例小学语文中要求学生写一篇以“——的星期天”为题目的作文。双休日前我就留下作业,要求学生替妈妈当一天家,或与父母一起参加劳动,或自己安排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自己补充题目写一篇作文,周一返校时将作文全部交上来。我评阅时发现有的学生居然能超水平发挥,写出了感人的文章。这样寓作文于生活之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作文视野,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参与生活的能力,削弱了他们独生子女“王子” 、“公主”的优越感,使学生热爱生活,乐于写作。
三、身临其境,激发兴趣
在教写一处景色时,我让学生写了三次,结果学生光凭空想象写不出来。于是,我向学校申请,在确保学生万无一失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去游览了我们这儿的景区——九龙峡。一路上学生边走边叙述看到的景色,有的学生还时不时地高歌一曲来抒发自己兴高采烈的情感。当我们来到九龙峡半山腰时,学生看到山上的桃花正在含苞欲放,一个学生情不自禁地吟诵了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一诗,他摇头晃脑,神情动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用此诗来表达自己看到的情景和此时的心情。当走到山顶时,又一学生高声吟诵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恰到好处地形容了山之高。学生通过亲身的感受,增加了感性认识,写作兴趣被激发出来,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回到学校后,我稍加指点,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一气呵成完成了习作。
四、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有些文章学生写不具体、不真实,原因在于学生没有亲自实践。只是凭空捏造作文,或照抄例文。例在指导小学生写“我学会了——”一文时,我提前一个月布置,让学生在一个月内学一项技能,并提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留心记录遇到的困难,学习时自己的心情,与别人的对话,克服困难的方法,当时的感受、想法、做法等等。要求学生必须在家长的帮助下学习,例如炒菜、钉纽扣、手工制作、绣花、编制、剪窗花、做饭、等,学生经历了学技能的过程,感受颇深,写起作文来就不会出现空话、官话连篇的现象了。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要根据实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只要学生感知了众多的具体事物,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激发,就会产生兴趣。感知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知识、激发兴趣,也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生活、接触生活、认识生活,使学生懂得生活是写作之“源”和“本”。正所谓“有所为而作,有所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