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爱娟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它对于教学工作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如何使课堂发挥更高的效率,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们探讨的课题。尽管各种新型的、行之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其中也存在着诸多弊端。
一、“画蛇添足”的教学
语文书上的每篇课文基本上都有生字、新词、多音字。一些教师常常喜欢不厌其烦地向学生提供有关生字、新词的形近字、多音字,在这些信息中,不可能每个新字生词、多音字都注意到,这样不仅达不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还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超负荷接受信息,也妨碍了教学的进程,得不尝失。
二、“满堂灌”教学
绝大部分学生大多数处于听的状态,很少有自动学习和表达的机会。有的教师只顾自己喋喋不休地讲,有时也让学生回答问题,但是只要个别学习优良的学生说出了正确答案,他就立即转入新的内容,不管其他学生是否清楚,是否接受和消化。这种教学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只是听了教师和个别学生的“一言堂”,他们自始而终都处于被动状态。这种教学形式使得教师的教学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学生囫囵吞枣式的接受使课堂效率大为降低。
三、“题海战”教学
“题海战”的最大弊病在于机械重复的练习。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语文教师往往以最快的时间讲完课文,而留下大量的时间用于课文设计的题型训练上。这些题型使教师忙碌,学生紧张,看上去似乎效果不错。其实不然,大量题型的训练因其“临时性”并不能被学生牢固掌握。事实证明,教师提供信息少并不能用量题弥补。
综上所述的三点,只是注重教学知识点的落实,教学环节的紧凑,以及教学活动量的增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和教学气氛,结果是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心烦,得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讲中引趣,主要在讲解某个知识点时,多引用些趣味性强而又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例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教学意境。如我给学生讲什么是比喻,先讲清比喻的定义,然后举例,如《哇哈哈》中的歌词:“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这首歌优美动听,且这个例子形象,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纷纷自找、自唱,教学气氛也马上活跃起来。
二、创设机遇,做好“问”文章
在教学中,问的内容太浅或太深,都会使学生生厌、烦、恼。一篇独立的课文作为一个点,教师应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点的基础上,以点带面,使学生了解课文的语言、构思、风格等,然后注重深度的开发,强化知识的转移和迁移,达到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智力的目的,使学生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创造条件,升华“讲”与“练”
在课堂教学中,“讲”和“练”都是让学生接受有效信息的手段,而手段的使用必须为实现目的而服务。讲而不练则空,练而少讲则浅,讲练的结合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可让学生及时对已学过的知识加深印象,还可开拓学生的智力,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习题上的有趣,题型上的新颖,一般为学生喜爱乐做的“公事”。如“成语接龙”、“对诗”、“猜谜语”、“填歌词”等,学生都乐意去做、去练。
四、“实验”教学
实验活动,创设实验情境,在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多变的实验方法,巧妙地安排新异有趣的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创设寓教于乐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动力,主动探索。学生被这一新奇的现象吸引住,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达到了最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与学生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它作为实施情感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以自己的激情去激励学生的兴趣,把趣味引进课堂,变苦学为乐学,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自己要学,达到师亲生爱,以趣促才的理想教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