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勤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改革中,作为语文教育这一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在落实素质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功能。它“除了能给人以知识、能力和智力外,还有思想教育、情感熏陶、道德感染、培养性能、意志和审美观念等功能。”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呢?本文就此谈一
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思想道德素质
“文以载道”,语文教育肩负着“文”与“道”的双重任务。语文除了工具性、基础性的特点外,还是一门人文性、思想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承的,要因文解道,因道悟文”。语文课本的人选文章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只要我们寓教于听、说、读、写的训练,寓教于字、词、句、篇的鉴赏,寓教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分析,就能够充分发挥语文课的德育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学生思想道德的熏陶和感染,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素质教育的目的。如在学习《枣核》一课时,我设计采用朗读教学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达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目的。讲授《荔枝蜜》则抓住运用关键词语突出思想主题的学习目标,通过对重点词语的分析,理解作者借歌颂蜜蜂来赞美劳动人民这一寓意,从而使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奉献精神产生由衷的敬意。而《七根火柴》则是通过对无名战士感人形象的分析对学生进行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
二、情感素质
语文教学中往往重视的是认知目标,而关系到学生人生观形成的情感目标却被忽视。事实上,语文教材中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内涵,如果能充分挖掘并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必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世界。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有其先天的优势,教学时应紧扣教材,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把握课文的情感色彩,使学生在体验作品所表现的情感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陶冶,升华出美好的感情。《散步》一课是一篇表现家庭亲情的美文,字里行间流溢出尊老爱幼这一人类美好的感情,学习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品味体察情感,把握文章的情感意蕴,以情动情,感染学生。
三、审美素质
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中学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语文课本中入选的文章作品,皆为典范之作,作品本身就寄托着作者的美学思想,因而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美学内容,是美育的重要素材。课文中有描绘祖国山河之美的,学习中学生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也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丽,陶冶了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有塑造形象美的,教学时通过形象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情感体验达到情感升华,自然感受到课文所包含的思想美。还有语言文字的音乐美、修辞之美、诗词的意境美……它既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教科书,又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我们应充分挖掘其中美的因素,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
四、个性心理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不仅明确规定了教师在提高学生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任务,而且明确把提高心理素质作为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语文学科是有很强的个性特征的,应发挥其学科优势,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在教学中积极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活动的机会,培养自主意识,完善个性心理。对每篇课文的教学、每一次作文的训练,都要重视引导、激励学生发表正确而新颖独特的见解、构思或创意。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见解,即使不完善或与权威意见不同,只要言之有理,就不加否定,而是给予精神上的鼓励,给学生以发展个性的天地。学生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便会逐渐成为具有大胆探索精神的、个性丰富的人。
五、创新素质
语文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其重点在于激活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我多采用质疑问难、巧设悬念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学时我还注意思维训练的灵活性,运用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方式开拓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来思考和分析,寻找多种途径和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些训练突破思维定势,激活了创造思维,从而开启了学生智慧的大门,迸发出创造的火花,这样培养的学生就具有了创新素质。
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迈向新世纪的战略抉择,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第三次全教会又发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动员。作为语文教师,正如柳斌所说:“我们应该把素质教育的旗帜举得高高的”,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挖掘素质教育因素,强化素质教育功能,根据教材特点,把思想道德、情感、审美、个性心理、创新诸因素的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