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俊英 葛晓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尤其是近几年国家一系列促进教育公平、控辍保学、真正实施义务教育等相关政策的相继出台,现在的农村初中生从享受“一费制”,到享受“两免一补”,再到免费享受教辅书和与教科书相配套的听力磁带,可以说极大地享受了国家政策带来的实惠。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笔者对免费教育背景下的农村初中进行了辍学现象的调查。调查结果并不乐观,初中生辍学率远远超过了3%的国家最低控制下限,最高时竟达到30%以上,令人难以破解的辍学难题仍然摆在我们面前。
作为教育工作者,破解初中生辍学难题是责任也是义务。只有找出辍学的原因,才能制定出相关的补救良策。长期以来,很多人把农村初中生辍学原因归结为贫困,而长期工作生活在农村的教育工作者,则把它归结为厌学。对这两种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后就能发现,在免费教育背景下仍然居高不下的辍学率到底是何原因。
第一,因贫辍学。笔者调查的河北中东部的两个县,一个属于省级重点扶贫县,一个属于普通的农业县。虽然两个县的家庭耕地拥有量都低于全国0.5公顷的平均数,但是随着特色农业的开发,土地附加值大幅提高,户均纯收入都超过了全国200-300元的平均数,后者的年均人收入略高于前者。就前者来说,该县农村家庭年人均收入二千三百元以上,远远高于农村年人均收入882元的贫困生补助标准。即便是寄宿制学校的初中生,每生每年的生活费也超不过两千元,不足以造成因贫辍学。况且,现在国家不但取消了农业税,又按人头发放种粮补贴。再者说,新农合的全覆盖,更大程度地避免了因病返贫。大学生贷款入学的绿色通道,排除了以往的升学致贫现象。特殊情况的确存在,仍然有个别的农村家庭,如智力残疾、肢体残疾、常年重大疾病等而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生活依旧很困难。但是,这些家庭的孩子上学,学校和政府部门都给予了必要的帮扶,保证不会因为贫困原因让孩子失学。因此,因贫辍学之说不能成立。
第二,厌学辍学。
(一)新读书无用论的抬头。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理想缺失。大学扩招,就业形势严峻,待遇低廉,严重影响了初中生学习目标的定位。加上升高中的瓶颈问题尚未解决,导致大部分初中毕业生不能进入高中学习,便因升学无望,产生厌学情绪。传媒不负责任的诱导,影响了初中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不读书不升学,也能出人头地。在个别的女生当中,甚至出现了成年人才有的“宁当二奶,不做穷人”的极端扭曲的世界观。
(二)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对孩子挫折教育的缺失和对其的溺爱,导致学生面对困难时采取得过且过甚至逃避的办法,失去了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
(三)素质教育实施以来,教科书与考试、评价体系的脱钩。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力求使教科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但考试制度的改革相对滞后,仍然囿于应试教育的框架之内。学校教学进度、教学范围、教学目标、测试、考试均瞄准中考的指挥棒,教师为了中考的升学率不得不扩大教科书规定范围,给成绩好的学生“加餐”,漠视甚至鄙视成绩差的学生。因此,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感到学习吃力,考试分数经常不及格,长期被“学不会”的压力包围,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
(四)农村教育资源的落后。(1)专业课教师奇缺,如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心理健康等科目,普遍缺乏专业院校毕业的教师。(2)教学设施设备落后,如实验室建设普遍低于省定标准,很多学校只是有了基本的框架,器材的数量和质量并不达标。(3)教师综合素质不高。尽管新课程改革好几年了,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表层,缺乏主动学习和研究的态度,大部分教师依然沿袭传统教育的老路。在保护特长、鼓励创新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从思想上否定、在指导上捉襟见肘。(4)由于投入不足,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落后,尤其是设备老化,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专业设置不科学,就业市场遭遇“寒冬”,一些升学无望、想学习一技之长以谋生存的学生,面对职业学校大门徘徊踌躇。落后的教育资源在客观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限制了学生特长的发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厌学提供了诱因。
综合以上调查不难发现,造成农村初中生辍学的主因是厌学。
破解农村初中生辍学难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控制大学扩招,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力保障。第二,积极探索和改革现行的考试评价制度,使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第三,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加强农村教师培训,从政策上对农村教师进行适当倾斜。第四,从法律角度抓好义务教育的普及工作。尽管《义务教育法》早已出台,并根据实际进行了必要的修订,但在执行的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对辍学初中生的监护人,没有追究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仅仅停留在追究学校和教师责任的层面上。第五,尽快突破初中升学的瓶颈问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不要只求低标准过关,更要求得社会需要、群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