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丽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1996~2006年收治氟乙酰胺(国家禁用的剧毒有机氟类灭鼠药)患儿76例,均由家属证实误服氟乙酰胺鼠药毒饵,其中男50例,女26例:多为学龄前儿童,年龄1.5~10岁,多为3~5岁;误服至就诊时间0.5~48小时。
中毒程度及临床表现轻度26例,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晕、眼球震颤、发呆、心动过速等;中度36例,除上述症状外,伴有烦躁不安、肢体阵发性抽搐、呼吸呈不规则;重度14例,表现为惊厥、癫痫样抽搐,大小便失禁及脑水肿、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64例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不同程度升高,70例有肝功能不同程度损害。心电图检查32例,20例提示有ST段改变,T波倒置,房性早搏及窦性心律不齐。
毒物确定均有明显的误服毒物史,硫靛反应确定血液中含氟乙酸。
清除毒物急诊给予温水清洁洗胃,洗胃后胃管注入硫酸镁导泻,补液及呋噻米利尿,加快体内毒物排泻。
特效解毒剂应用静注乙酰胺0.1~0.3 g/(kg·日),2次/日,一般应用3~7天,逐渐减量,重患可适当增加剂量。
在应用解毒剂的同时,给予抗生素青霉素20万U/(kg·日)防治感染;应用能量合剂及糖皮质激素5 mg静注,1~2次,促进糖代谢,以减轻中毒症状,促进机体恢复;并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重症者进行血液透析,促进进入血液中的毒物排泄,提高解毒效果。
对症治疗①抽搐:给予苯巴比妥8 mg/(kg·次)肌注1~2次,地西泮0.01~0.03 mg/(kg·次),≤3次,止惊:一般不用氯丙嗪,避免发生或加重呼吸抑制。②呼吸困难和发绀:给予吸氧的同时,给予呼吸兴奋剂氨茶碱0.3 mg/(kg·次)静注,1~2次;东莨菪碱0.01~0.03 mg/kg静注,连用5次;根据呼吸情况,可重复使用;必要时,可给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③脑水肿:可给予甘露醇0.5 ml/(kg·次),静注,每隔6~8小时1次;纳洛酮0.4 mg/(kg·次),每隔6~8小时1次,改善呼吸,催醒。④血压下降:治疗后血压仍不升高或仍处于休克时,可用升压药。
结果
本组76例患儿中,72例在2~24小时内中毒症状减轻,神态转清醒,抽搐停止,大多数不留后遗症,极少数留下癫痫后遗症,治愈率94.7%。其中4例因服药量大、发现迟,等到并发症出现时才入院,抢救无效,于入院2~5小时死亡。
讨论
发病机制氟乙酰胺为有机氟内吸性杀虫剂,无味,易溶于水,经皮肤不易吸收,属剧毒级毒物;口服中毒量2~10 mg/kg;中毒后潜伏期0.5~6小时。毒物进入人体后,有机氟化物迅速水解形成氟乙酸,氟乙酸与细胞线粒体上的乙酰辅酶A结合生成氟化乙酰辅酶A,然后在缩合酶的作用下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氟柠檬酸。氟柠檬酸作用于神经系统和损害心肌,使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发生缺氧变性,使心肌变性,还可直接刺激肌纤维,而发生痉挛。有机氟本身对神经系统有强大的诱发痉挛作用,故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直接作用心肌,导致心律失常、心肌酶升高等急性循环功能障碍。
临床体会①由于解氟灵化学结构与有机氟类鼠药相似,能与其争夺某些酶(酰胺酶),使其不产生氟乙酸,从而消除氟乙酸对机体三羧酸循环的毒性作用,使昏迷、抽搐等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早期足量用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②由于氟化物能抑制胆碱酯酶,组织中乙酰胆碱含量增加,出现有机磷中毒症状。如病史不清,无条件即时分析毒物,可行乙酰胺探索性治疗。如病情好转,要考虑有机机氟中毒,反之有机磷中毒,使用阿托品解毒治疗。⑧氟乙酰胺在碱性液中很快水解为剧毒的氟乙酸,应尽量避免应用碱性药物,以免加速氟乙酸的生成。④氟乙酰胺中毒危害性大,在基层临床常见,应高度警惕此病的发生,对于原因未明的抽搐、昏迷、呕吐、神经系统损害明显者,特别是群体发作者,应考虑氟化物中毒的可能性,详细询问有无氟乙酰胺接触史,必要时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硫靛反应),确定血液中有无氟乙酸。⑤有关单位应加强对不法销售者的管理,家庭及机关应加强药物的存放及保管,同时教育儿童不能随便捡东西吃,以减少中毒事件的发生。经口服中毒者往往服量大,在胃肠道中吸收迅速,洗胃是抢救的重要一环,应放宽洗胃指征,迅速、反复、彻底洗胃,并保护胃黏膜。⑥早期发现,及时准确诊断,早期使用乙酰胺,彻底清除胃内毒物,防止再吸收,争取时间,是抢救成败的关键。
抢救原则①尽快查清毒(药)物的名称与来源,可直接有效地阻断毒(药)物吸收。②及早应用特效解毒剂,是抢救成功的关键。③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正确地使用呼吸机,以改善脑组织的供氧,有效防止呼吸衰竭。④对重症患者应尽早施行血液灌流,以减轻症状,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