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笔谈开启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旅游发展”话题的讨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经济对外的依存度逐渐加大,过高的依存度使得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系统性风险也随之加大,无论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海啸,还是墨西哥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都充分说明了“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因此,重新审视和检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正确应对全球化,对中国旅游业未来发展十分重要。
目前,国内外旅游学术界对“旅游”这个本学科最基础的定义和对旅游本质的认识还都处于莫衷一是、众说纷纭的阶段。张凌云将“非惯常环境”作为旅游的核心概念,阐述了非惯常环境与惯常环境的特征以及之间的关系,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旅游现象和本质,并试图重构旅游学研究的学科体系框架。旅游业区域溢出广泛存在,李山等对溢出影响因子进行综合,借鉴经典知识溢出公式构建了一个测度旅游业区域溢出的机理模型,并实现了模型的可计算化,以此验证了区域旅游合作的有效性问题。态度理论为地区形象和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联合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陶玉国等构建了一个理论上的地区形象背景下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结构方程,以徐州为例,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和路径分析。公众参与旅游规划近来备受国内关注,文彤等分析了居民、实际消费者、潜在消费者3个公众群体对于香港大澳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成果方案的支持意愿、了解程度以及焦点问题等方面的后期评价,进而探讨了其与大澳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公众参与与工作实施的因果关系,对于我国公众参与规划的实际工作颇有启发。张云耀通过对环青海湖公路自行车赛的研究分析,总结出成功举办标志性体育事件的要因。基于社会表象视角,张朝枝等研究发现,遗产申报为开平碉楼社会表象变化创造了社会互动、直接体验和媒介3种新异信息源,进而推动当地社区对遗产价值重新认识。
细细品读,相信读者可以发现值得圈点的亮处还有更多。本期执行编辑:宋志伟
2009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