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光全 陈 欣
[摘要]旅游者常常通过照相机镜头表达自己的旅游欲求,行使其“观看者”和“拍摄者”的权力,表达他们对旅游目的地的理解和认知,以及对旅游目的地的人与物,甚至照片阅读者的欲求。本文以互联网为基础作资料收集,以旅游照片为研究资料,使用内容分析法,从照片内容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对旅游者摄影行为的心理特征、对拍摄对象及阅读者的态度进行研究。文章的目的是通过个案研究,为旅游者摄影行为的心理分析提供有益尝试。
[关键词]旅游者;摄影行为;旅游照片;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9)07—0071—07
1引言
犹太籍女摄影师黛娜·阿波斯(Diane Arbus)曾说:“照片是关于秘密的秘密,照片告诉你越多,你知道的就越少”。作为一个拍摄者,她说她只害怕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不害怕外在的世界。照片是拍摄者内心世界的秘密,无论他/她有意或无意将他,她的秘密藏匿或显现于照片之中。西方学者常将摄影行为与窥视欲联系在一起,研究者透过照片窥视拍摄者的内心世界。旅游者和摄影者,都是世界的凝视者,旅游和摄影一样,都是一种“观看者”与“被观看者”的关系。只不过比起单纯的“观看”,摄影者还是一个叙事者。可是在今天,很少有旅游者会在旅游时不携带相机。因此,旅游者常常通过照相机镜头“行使其‘观看者和‘拍摄者的特权,表达他们对旅游消费对象的理解和认知,甚至欲求”。
今天,旅游者已不满足于通过照相机收集客观真实的影像证据,他们进行“自我叙述”和“自我认同”的欲望在现代社会中显得越来越强烈。影像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快门按下即被留存的真实瞬间,如同绘画,照片实际上也是一种对自己所认识到的世界的主观解释。旅游者不再单纯以“发现者”的态度记录旅游目的地,而是在旅游经历的任何场景中自由抽取他们所需要的元素进行拍摄,表达真实背后他们的观点和认知。
正是由于旅游照片包含旅游者相当高程度的主观色彩,通过分析这些照片,便可对旅游者的摄影心理窥探一二。旅游照片蕴含极多的信息:拍摄对象、拍摄角度、远近、构图、焦距、光线……不同的照片都是不同的旅游者对这些元素的选择和运用,这些元素为分析形形色色的旅游者在拍摄瞬间的心理状态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这些照片好比镜子,既映出了镜头前的人、事、物,也映出了镜头后的旅游者本身。
本文以旅游照片为研究资料,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照片进行解读,以个案研究为基础,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旅游者摄影行为的心理特征、摄影者对拍摄对象和阅读者的态度进行研究。在此之前,先对西方学界关于旅游者摄影行为的研究及主要观点进行简要的叙述。
2西方学界的相关研究和主要观点
迄今为止,西方学者对旅游者的摄影行为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现有文献主要从精神分析学、社会心理学、美学、人际传播学、跨文化交流等相关理论和研究视角,对旅游者的摄影态度和行为进行阐析。就旅游摄影行为的实质而言,西方学者主要归因于这几个动机:“窥视欲”、影像的“记忆”与“证明”、“自我叙述”及“自我认同”。其中,窥视欲先于相机的发明,源于人们的“目欲”(即视觉的欲望);影像记忆及证明是旅游者摄影的基本动机;而构建自我认同和实现自我叙述则是旅游者进行摄影的主要动因。
2.1视觉的欲望——窥视欲
西方学者对“视觉”的研究由来已久。1910年,弗洛伊德在一篇讨论“由心理引起的视觉障碍”的文章中,将视觉与性本能联系在一起。女性主义评论家穆尔维在《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一文中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念,在她看来,电影所提供的首先是一种视淫(seopophilia,即观看的快感)。美国批评家苏珊·桑塔格在其著作《论摄影》中提到:“照相机就是一个小小的观察站,然而摄影这一行为并未仅仅停留在被动的观察上。摄影与窥淫一样,是在巧妙地——往往也是明显地——鼓励正在进行的事情继续进行下去,不管是什么事情。拍照——至少要拍到一张好照片——意味着对事物保持不变的面目发生兴趣,并把一切能使被摄对象产生吸引力的事物表现出来——必要时包括别人的痛苦与不幸,假如这恰好是摄影者的兴趣所在。”无论是观看电影还是拍摄照片,西方学者和批评家很多都将这类“观看”行为联系为“窥淫”,即观看者的性本能使目光同时投向对象和自身(理想的自我)。
在旅游研究领域,旅游者也不止一次地被隐喻为“偷窥者”(voyeur或voyeuristic)。旅游者摄影行为所体现的对视觉的意志和欲望,紧紧联系着旅游者的窥视欲。
2.2证明与记忆、自我叙述及自我认同
西方学者一般肯定了记忆与证明是游客拍摄的基本动机。苏格兰摄影家约翰·汤姆逊在《镜头中的中国》序言里指出:“要是马可·波罗能用照片来证实他伟大的东方历险,那么后来的人们就不会长久地讨论他的记录是否可靠的问题了”。葛兰博(Grabum)认为:游客通过拍照证明自己真正来此一游。桑塔格说“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相片就像是旅游者的“战利品(conquest)”,同具“证明”和“重温”的作用。当旅游者离开旅游目的地后,通过反复观看这些照片重温旅游的过程并借此得到满足,然后他将这些照片作为“战利品”收藏,当战利品被发现或向别人展示时,他具有的表现是骄傲与炫耀。
另一方面,布兰丁(Brandin)等人的研究表明,旅游者拍摄照片的动机还包含“自我叙述(self-narrative)”和“自我认同(self-identity)”。“旅游者自己就是导演和摄影师,他在表达和揭示。”他们还认为,“旅游者用图片讲述的故事具有相似性……(旅游者)援引许多套语和陈词滥调去讲述自己的故事。同时,他们还选择当地风景、传统民族服装等将自己的旅行体验浪漫化、异国情调化和理想化,由此将旅游地制作、塑造成与自己截然不同的‘他者(others)形象”。总括来说,拍摄照片帮助旅游者实现了视觉的快感,并且加强了他们叙述自己生活的能力。
在国内有关旅游摄影行为的研究方面,与西方“异常活跃的研究现状”相比,“除一些摄影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在摄影创作剖析中可能间或涉及旅游景观的摄影问题外,旅游学界对‘摄影这一重要的旅游文化现象一直缺乏应有的学术敏感性,相关研究甚少”。因此,本文通过对旅游者摄影心理、旅游者对拍摄对象和阅读者态度的研究,从心理学角度为“旅游摄影行为”这一研究领域提供有益的尝试。
3研究资料及方法
3.1资料收集
本文选择国内某一知名杂志社论坛(基于匿名原则,下文简称XX论坛)的“旅行旅色”版,以在该版面参与讨论、分享旅游经历的人(即“版友”)为研
究对象。从中抽取10名版友的游记,以这些帖子中包含的旅游照片为研究的资料来源,使用内容分析法,从照片拍摄的内容、景别、角度、焦距、构图及光线等方面,对这些照片进行分析。在对照片类型进行量化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个别旅游者为个案,分析和论述其拍摄手法,以深入了解其行为和态度等。
XX论坛是国内注册较早、规模较大的杂志社论坛之一,2001年注册域名至今,已开通ID的会员已超过25万。论坛包括旅行旅色、美容护肤、大嘴吃八方、音乐不断等13个版面,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旅行旅色”版是该论坛的热门版块之一,日常在线人数平均为一百人左右。
在研究资料的获取途径方面,之所以选择通过网络收集旅游者的照片作分析,而非在现实生活中选取研究对象,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假设:在论坛发布游记及旅游照片的人具有更强烈的自我表达、自我叙述的倾向。
样本抽取的基本步骤是:在该版面首页按其默认排列顺序(最后回复时间)打开帖子浏览;保存满足以下要求的帖子:帖子主题为游记且旅游照片不少于10张;收集直到满10个帖子为止;最后确定共计361张照片(表1)。这些照片将作为本研究的研究资料,使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分析。
3.2资料分析
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在本节中,根据视觉元素的分类,把内容分析的指标分为内容指标和形式指标两种。内容指标指照片的内容;形式指标,即照片的表现手法,分为拍摄的景别、焦距、角度、构图聚焦及光线等方面。本文正是按照这一框架分析旅游者照片(表2)。
在进行照片解读的时候,并非所有的内容分析指标都经过量化计算,而是在对照片类型进行量化分析后,在样本中选取个别特征较明显的旅游者。分析和论述其拍摄手法。
4研究结果
4.1照片内容的分析
照片内容是指一张照片涉及的重点,也显示出旅游者观察、关注的重点。本文按拍摄对象的类型分为人物类、景观类、场景类和特写类照片;其中,表现人物的照片再按照人物性别和人物是否意识到被拍进行统计。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帖子的发布者通常会避免发布出现自己或亲友形象的相片,同时通过对照片说明文字的阅读,可推断在本文抽取的10个帖子中,所有的人物照都是关于旅游目的地居民或其他旅游者的,也就是说,这些人物对旅游者来说是“陌生人”。统计结果见表3和表4。
4.1.1拍摄对象类型
从以上照片内容的分类列表中可以看出,总体上,旅游者更偏好拍摄旅游目的地风光的照片,平均超过50%的照片都是以景观为主题;其次是拍摄人物(17.5%)。但从单个旅游者分析,每个旅游者的拍摄偏好都有所差别:如“旅游者⑥”(对应帖子⑥,下同)是这群人中最喜欢拍摄景观的;而“旅游者⑧”尤其偏好对旅游目的地的“人物”进行拍摄(比例为50%);“旅游者④”相比其他人用相当多的“特写”画面记录其所见所闻(比例为26.5%)……这些差别显示出每个旅游者观察和认识旅游目的地角度的差异,如有些旅游者喜欢观察“物”,那么关于景观和特写的相片就会较多,一些旅游者关注“人”,于是可能就会有更多的人物和场景的相片。
不单如此,即使同样偏好观察“人”(或“物”),旅游者的观察角度和对潜在读者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如“旅游者⑦”尽管没有特别针对人物的拍摄,但就有最高的对“场景”进行拍摄的比例(33.3%),由于场景通常表现为事件或者表现人与其所处环境共同构成的情景,因此可以推测“旅游者⑦”是从“人+环境”的视角观察和认识旅游目的地的,注视旅游目的地发生的各个“情景”瞬间,而将“人”作为构成记忆画面的元素之一。又如以“特写”作为拍摄内容的照片中,细节特写其实是一种刻意的放大,拍摄者可以预知它会在习惯的阅读距离内就对读者视觉构成压迫感,因而可以说照片传播就具有灌输意味,因此甚至可以推断,“旅游者④”具有更强烈的要求阅读者与他/她关注同一事物的欲望。
4.1.2人物照片的具体分析
桑塔格认为摄影这种行动带有某些掠夺性的特点。“拍摄人物本身就是一种侵犯——摄影者在相机后面观察着拍摄对象,而拍摄对象却无法看到自己;摄影者所了解到的拍摄对象的某一面是他本人永远无法了解到的。”
在样本的人物照片中,表现对象的男女比例有较大差异:表现女性的照片占据主要地位,占相片人物总数的68%,两倍于男性人物。可见旅游者习惯于从妇女的视角切入来表现旅游目的地,女性成为旅游目的地典型的审美对象之一。原因有多方面,首先一般意识中女性被认为比男性更具有美感;另一方面也是在传统意识中,女性柔弱、温和、细腻、敏感的形象使其呈现“被观赏者”、“被审美者”的弱者形象。如同穆尔维对电影的论述,“由于存在着主动/男性和被动/女性的差异,电影总是预设了一种男性的目光,女性就成为一种景观(spectacle)。作为景观的形象是倾向于静止地被观看的”。如果说旅游者手握照相机是如同手握枪支一样,表达一种权力和主宰的欲望,那么“柔弱”的女性作为被审美者便使旅游者行使权力的欲望得到更大的满足,从而获得愉悦感。
愉悦一部分来自驾驭弱者的满足感,另一部分则来自“窥视欲”的满足。表4的数据显示,平均有66.7%的人物相片拍摄时,被拍摄对象是没有意识到被拍的,也就是说,是旅游者“偷拍”。“偷拍”一方面隐含了旅游者的“窥视欲”,另一方面也暗示旅游者对与拍摄对象进行交流的逃避(包括眼神、言语等交流)。结合表3和表4,可以看出越是倾向多拍摄景观的旅游者,他们的人物照片基本上是偷拍的;而越是偏好拍摄人物的旅游者,他们偷拍的几率便相对较低,如旅游者④、⑧和⑨,表明他们更易接受与拍摄对象的交流。
4.2照片表现手法的分析
为分析和了解旅游者的想法,除了对旅游照片内容进行分析外,分析照片的表现手法和拍摄手法,也是了解旅游者如何表达自我观点和认知的重要途径。
旅游者通过不同的拍摄手法,实际上人为地赋予了拍摄对象以主观的意义和情感,使其成为旅游者表达自己内心的载体,这种状态广泛地存在于旅游摄影中,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物场景,物和人在图像中展示的已不再是它们自身原来的意义,而是旅游者个性化意义的表达。“就像面前的一个杯子,如果我觉得它是一个杯子的时候,我不会去拍它,但当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个杯子的时候,我才会去拍它。只有当我对它有想法的时候才会去拍它。”
本节选择样本中的个别旅游者为个案,分析其相片的拍摄手法,并举若干照片为例说明。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拍摄的景别、镜头和拍摄角度,体现旅游者观察的位置;第二部分是相片的构图、聚焦、光线和色调,体现旅游者对其他元素的选择和运用。
4.2.1景别、焦距和拍摄角度
拍摄景别、焦距和拍摄角度,体现旅游者观察对象时所处的实际位置和心理位置。
旅游相片中,景别最为显而易见,是拍摄者与拍摄对象间的实际距离。一般来说,景别变化的范围从特写到中景、远景、全景;拍摄者与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越小,表示拍摄者希望与所拍摄的事物之间建立更亲密的关系,他们对拍摄事物的观点越具有主观性;景别由远景到特写的转换,暗含拍摄者与拍摄对象的关系由公众领域向私人领域的转变。
产生景别变化除了改变实际距离外,还可由在同一距离上改换不同焦距的镜头来达到。景别与镜头焦距结合在一起,使拍摄者的意图更明显反映出来。焦距大致分3种:正常的焦距体现出图像的均衡性,意味着平实和客观;长焦距镜头(窄角)能压缩拍摄者与拍摄对象间的空间关系,因而使得与所拍摄对象之间的关系更亲密(暗含窥视癖);短焦镜头即广角镜头,视觉大,视野宽,旅游者眼前的人物和环境都可以得到充分的交代,超广角镜头更使拍摄者与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呈现一种夸张的、戏剧化的效果。
拍摄角度,即拍摄者与视野中的人或者物体之间的水平高低。不同的拍摄角度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拍摄角度的3种方式:仰拍、俯拍、平拍,相应地,使拍摄对象呈现3种效果:受尊敬或具权威、软弱或无力、平等或亲切。
以上3种指标,景别、焦距长短和拍摄角度的结合,为分析旅游者摄影时的心理位置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框架。
需要说明的是,总体上来看,现今普遍旅游者使用的是标准广角镜头,除了因为一般傻瓜相机的镜头是标准广角,即使对于使用单反机的旅游者来说,广角镜头或变焦镜头是携带的首选,因为多数时候旅游者都想在一张照片中把尽可能多的景物拍摄下来,而长焦镜头则作为携带的备选。因而可以预见,生活中大多数的旅游照片是使用短焦镜头拍摄的。研究样本反映的情况也是如此,但个体间对焦距的调整也稍有差异。
样本中,“旅游者②”的爱尔兰影集和“旅游者⑩”的埃及影集相对于其他旅游者,拍摄近景的比例较高(比例分别为50%和52.2%),使用长焦距镜头的比例也稍高一些,显示出他们在心理上将拍摄对象转向私人领域,暗含将双方关系变得更亲密的欲望,也显示出这些旅游者有更高的窥视欲,同时表达的观点也更具有主观性。照片1中,旅游者拍摄的主角是夜里爱尔兰酒吧街的一位金发女郎,采用平拍的角度,看起来镜头有轻微的拉近,这些都表示采取一种更加亲密的视角。照片2是一间老酒吧中酣睡的老汉,俯拍的角度暗含着拍摄者将自己以及观众置于权力的角度,近距离使用广角镜,景深增加使俯视效果更加鲜明。
另外,“旅游者①”相对其他旅游者,在其法国旅游照片中采用极多的仰拍镜头(比例为67.2%),如照片3,显示出他,她在游览法国时,怀着一种崇敬而近于“朝圣”的心情游览。同时,他/她偏好使用广角镜拍摄广场、宫殿(如照片4),使自己与景物间的距离被夸张化,因此可以推测“旅游者①”对法国“宏伟”的建筑和“宽阔”的场景有着极大的触动和极深的印象。
4.2.2构图、聚焦和光线
旅游照片的构图、聚焦、光线等元素的选择和运用,也是旅游者表达更多观点的重要手段。
(1)构图
照片的构图通常与拍摄角度结合起来,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判断画面的构图通常可以简化成两组指标:对称或不对称,静态或动态。
对称的构图指拍摄对象处于整个照片的中央,其两侧相似或相同,体现稳定和完整;静态的构图指构图的线条为水平或垂直,表达安定、平静及和谐。在研究样本里,“旅游者⑥”在西班牙Olot市的旅游摄影中,特别偏好对称和静态的构图(兼具对称和静态构图的照片比例为46.3%),显示出“旅游者⑥”心理上对“平衡”之感的偏好和对“完整”视觉场景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他/她对该旅游目的地的印象和感受是“平静”和“安详”的,也可以推测他在拍摄时就已在考虑阅读者的感受。
不对称的构图,即被拍摄的对象处于画面的一侧,体现平实和自然感;动态构图侧为相片增加一条能穿透画平面的纵深轴线,产生第三度空间印象,从而带来动感和方向,事实上也暗示拍摄者更具有表达自我,牵引阅读者注意力和感受的欲望。
(2)聚焦
聚焦包括两种情况:深度聚焦(深焦镜头)让每样东西都进入焦点之内,在照片中直白地陈列出来,观众可以自由选择关注照片中的任何一个部分;选择性聚焦指部分事物在焦点上,主题之外的事物都失焦,拍摄者有意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向某个特别的细节。样本中偏好拍摄景物特写的旅游者,如“旅游者④”,相对使用较多的选择性聚焦手法,但其余旅游者使用深度聚焦和选择性聚焦的比例相差不大,两种手法兼有之。
值得注意的是,深度聚焦通常表现为表达直白的实物影像,而选择性聚焦很多时候是隐含暗喻的抽象性影像,如旅游者采用摄影技术上的小景深把背景虚化,使画面上的主要对象异常突出,这种意境表达旅游者对阅读者故作神秘、“欲语还休”的态度。如“旅游者②”采用选择性聚焦拍摄一个酒瓶的照片,事实上这位旅游者所处的情景是“入夜时分的圣殿酒吧区,一处洋溢着爱尔兰风情的逛街路段(yhnmju00)”。
(3)光线
摄影的本质是光,光线能引起人不同的情绪联想。光线表现为色调、色相、对比度和饱和度等。通常亮色调烘托温暖、欢快,暗色调表现冷静、庄重;高度明暗对比产生戏剧化的效果,弱的明暗对比让人觉得照片具有真实、客观性。在“旅游者①”和“旅游者②”的影集中,基本上所有照片都是亮色调,特别是“旅游者②”的爱尔兰影集,除了亮度较高,照片色调也具有更高的饱和度,具有一种如同电影或明信片般的戏剧化效果(照片5),观众可以感受到旅游者连续不断的欢快愉悦情绪。与此相比,“旅游者⑩”的相片则多偏向于低明暗对比度,显示出他/她希望呈现一种现场真实感(照片6)。
两组照片色调的差异尽管可能与旅游目的地本身客观呈现的事物外观有关,但更多可能是来自旅游者自身对该地固有印象和固有形象认知,也就是说旅游者选择当地文化中那些在他们看来最典型的、最明显的、最容易辨认出的特点进行拍摄。这种选择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总之,旅游者从现实中任意抽取他们所需要的元素,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真实形象”。
5结论和讨论
尽管本文的研究样本容量较小,然而本文在通过旅游照片,研究旅游者的摄影行为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对拍摄对象、阅读者的态度差异作了有益的
尝试。
在对旅游照片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今天作为拥有自由摄影权力的旅游者,对拍照的态度不单是记录客观的影像证据,而是从旅游经历中选择任何触动他们的景、物、事和人元素,组成自己的话语,表达现实背后他们对旅游目的地的观点和认知。旅游者不是客观的观察者,正因如此他们所拍摄的照片也并非旅游目的地客观真实的反映,但我们却可以通过这些照片了解形形色色的旅游者在拍摄瞬间的心理状态:窥视的欲望、渴望亲密、表达的直白或隐晦、强迫阅读者注视,以及崇敬、安详、愉悦的情绪等。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运用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对旅游者的摄影行为作更深入的分析,从旅游者(版友)自身及其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两个维度解释其行为和心理。此外,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旅游网站网络社区对旅游消费心理及其消费行为的培养,也是有价值的重要学术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刘丹萍,保继刚,窥视欲、影像记忆与自我认同——西方学
界关于旅游者摄影行为研究之透视[J],旅游学刊,2006,21
(4):88—93,
[2]刘丹萍,旅游者、摄影(比赛)与目的地营销——某旅游地案
例定性分析[J],旅游学刊,2004,19(4):57—63,
[3]刘丹萍,旅游凝视:从福柯到厄里[J],旅游学刊。2007。22
(6):91—95,
[4]任悦,数字时代视觉表征的变化——对“我们:数码相机记
录的影像生活”摄影比赛作品的内容分析[J],国际新闻界,
2007,(2):16—20,
[5]苏珊·桑塔格,艾红华,毛建雄译论摄影[M],长沙:湖南
文艺出版社。1998,23—46,
[6]Grabum N H,The anthropology 0ftourism[J],Annals 0,Tourism
Research,1983,10(1):9—33,
[7]蒋柯,心理异化现象在民俗摄影中的影响[J]贵州民族学院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5—87,
[8]Finn M,Elliott-White M。WaltonM,Tourism and Leisure Research
Methods:Data Collection,Analysis,andInterpretation[M],Essex:
Longman/Pearson Education,2000,134
[9]Bos w,Tarnai c,Content analysis in emprical social research[J],
International Joumat of,EducationalResearch,1999,3l(8):659—
671,
[10]禹雄华,聂志腾,头版新闻图片的符号学分析——以《长沙晚
报》《潇湘晨报》和《篮球先锋报》为例[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
学报,2005,(4):88—90,
[11]Caton K,Santos C A,Closing the hermeneudc circle?photographlc
encounters wilh tlle other[J],Anna/s D,Tourism Research。2008,35
(1):7—26,doi:10,1016/i,annals,2007,03,014,
[12]余晓娟,旅游者网络社区的功能与市场意义研究[J],旅游学
刊,2007,22(6):80—85,
[13]苗学玲,保继刚,“众乐乐”:旅游虚拟社区“结伴旅行”之质
性研究[J],旅游学刊,2007,22(8):48—54,
责任编辑宋志伟责任校对王玉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