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男孩!(上)

2009-08-21 02:06毕家妈妈
家庭·育儿 2009年8期
关键词:多萝西北辰分类

毕家妈妈

北辰的学校要排音乐剧《绿野仙踪》,而北辰要在其中扮演多萝西!

听到这个消息,我找到朱莉安娜老师:“怎么让他扮演女孩子角色,表演的时候不会涂口红、穿裙子吧?”

朱莉安娜老师大笑:“对不起,我没有跟你解释清楚,因为人多角色少,每个角色我们都派了三个孩子扮演,轮着说台词,北辰当然不会穿裙子抹口红,他只需要举着牌子念台词。”

“那为什么要让他演多萝西呢?”

“哦,那是他自己选的。”

我回家问北辰:“为什么要选多萝西?”

“因为多萝西的台词最棒啊,听这一句:托托,勇敢地站起来吧!你不缺乏勇气!”

我不是一个遇事爱过分紧张的母亲,但在孩子的性别认证问题上,我不敢含糊。

孩子需要性别认证

什么是适当的或合适的性别认证?简单来说,就是在特定文化下对阴柔和阳刚气质的恰到好处的表现,或者说从性别角度来说,自身的喜好和行为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幼小的孩子要在青春期到来之前对自身性别进行探讨和确认,这是一种对安全感的寻求,是为今后能够拥有愉快满意的社会生活做准备一一男孩(人)、女孩(人恪有自己的世界,只有确定自己的性别属性之后,孩子或成人才可能做出合适的行为和举止,融^并被某个相应的集体接纳。

英国罗汉普顿大学的教育学教授瑞贝卡法兰西斯(BecKy Francls)曾经在7—11岁的学龄儿童中做过一个试验。她让孩子们做角色扮演游戏,允许他们在特定的行业领域内选择自己的工作角色。结果发现男孩选择经理、医生、班主任老师等更高级的职位的比例大于女孩,他们对权力和占有欲的要求远比女孩高。

她通过观察发现。男孩选择的角色可以被形容成典型的男性化角色,女孩选择的角色则表现出典型的女性化特色。特别是在混合游戏中,孩子们自动形成相对的性别行为。女孩通常选择理性的、无私的、成熟的以及协作的行为,而男孩则选择非理性的、自私的、不成熟的并要求他人为自己服务的行为。这跟先前学者发现学龄儿童中的女孩更加刻苦、懂事并安静,而男孩粗鲁、冲动并具有暴力和破坏性相对应。

她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儿童通过对自身及对立性别的角色的构建来实现和维护其自身的性别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个对自身性别缺乏清晰认识的孩子,在这样的游戏中往往觉得不安全。因为他们不能做出具有鲜明性别特征的选择。同样,在日常的群体活动中,他们往往觉得格格不入,担心得不到同类的保护,从而缺乏自信。因此,焦虑、悲哀、退缩、自卑以及其他内在的问题都可能出现在这样的孩子身上,而具有这些特点的孩子在学校里确实更容易被其他孩子欺侮。

因此,从很早开始,孩子就有将自己分为男性或女性的愿望和本能。

孩子建立性别认证的过程

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进行性别分类的?他们是如何进行分类的?

一般认为,大多数儿童在2—3岁时可以适当地并持续地认定自己是男孩或女孩。

英国史崔克莱大学的凯文,德金教授(Kevin Durkin)将此描述为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儿童慢慢开始注意到他或她是某种性别的一个成员。最初,这种认识跟意识到一个人有名字一样。孩子还发现别人也属于同一个类别,开始以男、女来区分他人,但这时的认识还不十分确定和完善。”

从两岁开始,孩子对玩具的选择和偏爱逐渐表现出性别的影响。富于阳刚气的玩具包括车辆、工具箱、乐高一类的拼装玩具;女孩气的玩具则包括洋娃娃、小锅小碗、发夹、天使翅膀等用来烹饪或装扮的东西。3~4岁的孩子一般就能够清楚地区分哪些是男孩合适玩的玩具,哪些是女孩玩的东西了。

幼儿的性别分类是很类型化的,他们一旦认定某人属于某种性别,就往往会指望该人做出相应的行为。这种分类缺乏灵活性,让孩子很容易犯性别认同错误。孩子一般在5岁之前就可以对不同性别的典型行为或外表做出判断了,但当他们看到一个男人穿着女性衣服,或者在做什么典型的女性活动时,他们却可能会以为这个男人变成了女人。

这种生硬僵化的分类方式其实反映了孩子对不同性别特质的探索和确认。这也是王晓波和李银河在他们上世纪90年代对中国同性恋的调查报告(《东宫西宫》)中认为那些跟祖父母长大的孩子更可能成为同性恋的原因:因为这些孩子缺乏明确的性别认同的榜样,他们无法通过对不同性别特质的分类来最终确定自己的性别角色。

另外的研究也发现,幼儿虽然可能已经知道自己的性别,但并不认为这一性别分类会一直保持下去,原因在于他们不知道不同性别之间的生理区别——这就是天泽为什么会觉得自己有一天会成为一个可以“生蛋”的女孩子。

研究发现,仅有一半的3—5岁的孩子能够根据生殖器官的不同来正确区别裸体的男孩女孩的性别,也同样是这些孩子可以在男孩女孩打扮得跟其性别相反的时候,仍然能准确地区分出他们的性别,而不被外表所迷惑。

从5岁开始,孩子对自身及他人性别的持续性建立起稳定的认识。孩子开始认识到性别可能有多种表现形式,这跟成人对性别和不同气质的认识很接近。

到了6~7岁,儿童一般懂得了性别不变的道理,知道自己将保持同一性别,男孩不会变女孩,女孩不会长“鸡鸡”。

性别认证上令人迷惑的问题

在社会高度开放的今天,不少家长可能试图避免传统的性别角色老套,比如男孩一定要会爬树上房,女孩一定要穿红着绿等,但不管怎样,绝大多数的家长仍然希望在别人眼里,自己的儿子是“他”,女儿是“她”。

可是,有时孩子不给你那么清楚的答案!

虽然两岁半左右的孩子已经能够识别并接受自己的性别,在大部分时间里他们都很愿意模仿同性的父母一方,但也同样有意愿模仿另一方。事实上,大多数婴儿更多地模仿父母中异性的一方。

而4岁左右的孩子有时会想象自己是另一性别,并奇装异服地表现出来。一个朋友的儿子,从前每次他妈妈买衣服回来,他都会第一个穿上,虽然不至于涂口红,但一定还会去歪歪扭扭地登上高跟鞋走几步。他妈妈在海外长期居住过,心态比较放松,碰到这种情况,最多冲他做个鬼脸而已。当然那孩子现在阳刚气十足,在区里足球队上踢前锋,对此已经完全没有记忆了。

穿另一性别的服装,或者自己创造一个搞不清性别的造型,有时也可以被看作是创意。大多数这样的行为是转瞬即逝的,不过是孩子成长中对不同性别角色和模式的探索和学习,是其建立自身性别意识的过程。但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一两年,父母的心情就会很复杂了。该不该给孩子一些引导和限制?但压力太大会不会反而弄假成真呢?

这是一个只有时间才可以给出答案的问题。

猜你喜欢
多萝西北辰分类
记事或悼友人(外一首)
Cycling in America
Fame Is a Bee
Summer Is Coming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给塑料分分类吧
负 片
我是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