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之根源

2009-08-21 02:58
人力资源管理 2009年6期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生工作

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到底是什么,专家给出了论断。

就业难的制度壁垒

北京理工大学经济系教授胡星斗

中国的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由于户籍制度等障碍,中国的城乡差距、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差距、地区差距、垄断的国有企业与中小民营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大,所以,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县城、乡镇、农村、中西部和民营企业去工作。而基层、农村、民营企业恰恰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

吸纳就业人口最多的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严重发育不良。国有金融机构处于垄断地位,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农村获得信贷支持很难,加之税收向生产领域倾斜而不是向消费领域倾斜,大型国有企业在行业的垄断地位,形成事实上的玻璃门,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生存空间形成挤压,创业环境不断恶化,一年减少135万个体户。

在另一方面,我们的大学,好的都是公办的,公立大学与国有企业一样,官僚主义倾向严重,所设专业、学科、课程陈旧,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长期的应试教育,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打折扣。文理分科,文科强记背诵的多,调查实践的机会少,这几年所谓的评估、规范,让这一趋势有强化的迹象。而理工科学生实习的机会越来越少,动手能力削弱。地方院校的盲目扩招,造成人才培养质量的下滑。

如果我们的大学生愿意到基层、农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就业,如果国家能够进一步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降低创业门槛,提供金融贷款支持,减免税费,那么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就宽。

数量增长与市场不匹配

赖德胜

高校扩招的速度大幅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时,原来的一个岗位,现在有两个、三个人来竞争,短时间内造成毕业生就业紧张的问题,这是客观原因之一。如果没有金融危机的出现,大学生就业也会有问题,因为扩招幅度大大超过经济增速后,必然造成大学生数量的增长与劳动力市场不相匹配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的困难是暂时的,国家已经将高校扩招的步伐控制在5%以内,我国大学生人数只占社会人口总比例的5%左右,现有的大学生将会在近几年内被社会所消化。人才资源仍然是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它将在一定时期内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多方原因造成就业难

北京正略钧策管理咨询总裁赵民

大学生辛苦念了十几年的书,找工作时却四处碰壁,没有企业愿意收留。可民工或其他技工人员却不同,他们一辈子也许没念过多少书,但是凭着多年讨生活积累下来的手艺,却到处有人抢着要。薪水还远远高于刚毕业生的大学生。民工遇到金融危机可以回家种田,可是大学生能做什么?今天的大学生们已经开始为自己的谋生犯愁,站柜台、保安、养猪、做搓澡工等的大学生大有人在。我们是否该扪心自问:到底是谁动了大学生的奶酪?

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从企业用人的这个角度来考虑,企业在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时候,发布的岗位都是要有需求的,有具体的岗位的职责与要求。但是这些岗位却很难招到所需要的毕业生人群,也就是所谓的高水平的应届毕业生。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用人的需求的角度来说,毕业生不符合这个企业岗位的需求,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高校教育和社会真正的需求之间出现了脱节的现象。

尤其是有些学校大规模的扩大招生以后,但他的师资力量却跟不上节拍,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都是照搬课本,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应届毕业生。这一时期的毕业生是所谓的独生子女一代,我们的80后、90后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家庭比较富裕的情况下,人民生活比较好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只是在校园与家庭里顺利成长,只是听课、学习、考试,没有任何压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的民族特点,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等方面的历练不够,年纪又小,到了企业,就觉得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干什么。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为学校是有责任的,但这个责任,却不能放大到所有的责任。学校只是去管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至于学生的周末,业余时间,学校一般都是放之任之,并没有将这些时间去有效的组织起来,进行一些实习、兼职或一些社会活动的团体实践。

自我期望与自我定位的匹配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人群都呈现出这样一种现象,毕业生经常会扎堆于一些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型城市,对于那些二级城市、三级城市,他们一般都不去考虑。同时,对于一些工作的选择,往往是低于多少钱不干,累的脏的不干,眼高手低,最终是高不成、低不就,这就体现了毕业生的自我期望与自我定位的匹配度不够。找工作,你首先要有一个目标,然后再找准定位,朝着你的期望目标不懈努力。

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如果你决定要就业,那你的第一份工作目标一定要明确,定位要准,选对工作类型,不是选层次,也不是选企业。比如说你是做财务的,你想做财务;想做销售,就去做销售;想做研发就研发。要先找自己想做的工作类型,你做到了这个工作以后,再去看它的单位如何,比较它的层次,再选择什么行业,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从这个角度来讲,你需要跟招聘的企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交流,要明确他们招这个岗位的目的,招这个岗位的部门,它的管理关系,它的上下级,它的所有联系情况,凡是有清晰的发展远景和职业生涯设计的这些公司,你都可以选择。实际上,应届毕业生不一定要找大品牌的公司,他给你提供的发展空间可能很小,进去以后,你只是做某一个小职员,所以对于你将来的成长不一定最好。所以要选择企业,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判断,树立目标,找准定位,最终实现期望的目标。

初始起步与最终目标的契合

从某一个企业单位或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员工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奔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同样,大学生亦不例外,毕业找工作就像是人生的马拉松,它有一段是坐飞机的,有一段是坐火车的,有一段是坐汽车的。先选择哪一个,一方面当然是你自己的主观愿望,一方面是社会提供的机会。但更重要的,你要有一个很好的起步,并且这个起步过程一定要和你最终的期望目标完美的契合。

换句话来说,你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从不同的起点起步。职业生涯或事业的成功与否,不在于你的第一份工作。你可能真对企业里面的工作不太熟悉,但你始终要有一个起步。只要能起步,无论你是做行政、销售还是做研发工作,关键是你要先迈进这个企业。因为企业提供的内部机会更多,然后在工作积累中向自我目标进行转变。很多人在一个企业里成功的路径都是这样,他进去以后,个人表现得到领导的认可,有了机会就调整姿态,朝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实际上,这是一种曲线救国的观点,你期望的最终目标暂时达不到,但目光要放长远,先迈出第一步,等你有一定的基础之后,在这个基础的平台之上,去寻找更好的,更想要的一种发展机会。一个人的职业发展生涯,先确立自己想干什么,进行正确的选择,起步的阶段很重要,然后再逐渐

的调整。起步的第一步很关键很重要,这个能进行经验的积累,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最终得以跟期望的目标达到完美的契合。

教育体制是就业难的根源

HR Bar人力资源学院执行董事刘建华

就业难,难就难在教育体制的问题。我最开始以为是学生求职技巧的问题,后来发现,为什么学生的求职技巧不行呢,原因在于就业指导老师的技巧不行,这个老师如果做过hr,那就没有问题了,是就业指导老师的指导方法不行。很多年来,教学方式没有突破,学校的教育处于一种初级的阶段。

还有用人文化的问题。就我而言,我轻易不会去用毕业生的,除非我的企业做的非常的大,需要去复制一批人才来组建团队,否则我是不会用毕业生的。

因为招聘应届毕业生,会给企业带来比较大的压力,而且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成本去培养他们,培养他们花费的时间与成本非常大。应届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很差,比如,像一些基本的办公技能,传真机、打印机的使用,都得手把手的去教。

为什么应届大学生,不能操作呢?我个人认为是教学体制的问题,现在国内的高校教育大多都是照搬课本,教条主义,学生学不到真正的实践性的东西,所以上岗之后不能独立完成工作。究根到底,这里面有几个问题:

一是老师的问题。教营销的老师没卖过东西;教软件开发的人没做过真正的软件开发项目;教财务的人没有做过企业的财务总监;教人力资源的老师,更没有几个做过人力资源工作。很多的老师因为没有做过所教专业相关的工作,你让他做老师去教学生,那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多看书,照搬课本,将他老师教他的东西再教给别人,这样形成一种看书文化。

第二个问题是教学的问题。我们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学知识的角度,而不是如何用的角度。比如,很多学生在大学时间,就只是照书学习,然后考试。真正当他们走到工作岗位的时候,没有老板会告诉他具体的工作该如何去做。就像记者在杂志社,主编给你个任务,让你去做一个采访,至于找谁去采访?怎么采访?主编是不会告诉你的,只能完全靠你自己的悟性与感受。企业需要的是解决方案,而这类事情的解决方案,是大学的课堂里学不到的。

另外一个原因是大学生在校园的生活相对懒散,上网、玩游戏等。学生在从高中走入大学的时候,会发现非常的自由,没有了在高中的那种管理与压力,就会变得散漫起来,无所事事。这个问题,学生自己、学校都有一定的责任去进行责任心以及对生活、工作的积极态度的培养。因为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他就看重这几点,你是不是有积极的心态,有没有责任心与学习能力,能不能胜任这个工作等等,而这些东西是目前高校教育体制里并没有体现到的。

尤其在当前经济危机下,企业需要全面提升核心竞争能力。而能够创造核心价值的是企业的核心员工,是那些有技能,具有一定能力的员工,我们叫专家,而毕业生显然不是。所以,今年,大部分的公司都是裁掉一些基础的人员,同时再招聘一些高端的人才。企业本来就不爱招毕业生,而在金融危机下,他更要考虑自己的直接成本问题。

培养成本成为企业限招大学毕业生的硬伤

智联招聘高级职业指导师陈宁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和培养成本太高的因素达到了73%。企业每天发布一万个职位,但这里面可能只有一千个职位是针对毕业生开放的,90%的工作可能都需要工作经验。企业会认为招聘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前期肯定要对其进行职业培训,无形中就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企业将其培训成人才之后,却选择跳槽离开。如此,企业花费了大量的成本,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只为他人做嫁衣裳。

大型的国有、外资企业,他们是校园招聘的主力军,他们的规章制度与企业文化比较成熟,资本比较雄厚,他们有能力将一些如白纸一样的大学生培养成相应的合格人才。但是毕业生的人群基数逐年上升,今年更是达到了610万人,他们又能招多少人,杯水车薪。就业市场上一半以上的就业岗位主要是由中小企业来提供的,其中,成本是最主要的问题。应届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去任职,这其实就是一个成本的增加。所以,大量的中小企业只招那些有经验的求职者,造成了如此大的就业市场却不对毕业生开放的局面,将大学生拒之于门外。

另外,我们从产业发展模式的角度来看,国家过去几年的GDP每年增长10%以上,其中,外贸拉动型产业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外贸拉动型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运作模式,我们称之为“中国制造”,主要集中于沿海的一些城市,有着大量的制造企业,就业岗位比较多,但大学生在其中受益的机会并不多,反而给一些从农村来的外来劳动力,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支撑着国内制造业的迅猛发展。

在这种产业运作模式下,这些制造企业给新毕业的大学生创造的就业机会并不多。过分的依靠这些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去拉动经济,已经遇到了瓶颈。所以广东省要借着金融危机的机会去进行产业升级,向那些真正依靠人才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的产业转型,以此来促进与拉动经济的增长。这样的经济增长模式,即使是不完全的转型,但每年经此而释放出来的那些就业岗位,亦可以给大学生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缺乏操作能力是关键

智联招聘人力资源专家李佩翰

企业要培养一个新人,更多的还需要去磨合,校园里的那些东西并不适合于职场,好多事情,新人们并没有接触过,根本不懂如何去操作。工作的环境与氛围,根本不像校园里那样与老师、同学在一起的自由氛围,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毕业生从小到大一直就是浸染在校园这样的一个环境里,到职场之后,他并没有意识到应该去进行一个怎样的调整与变化,所有的一切都得重新学起。

比如一个文件,你该如何去写、去订,这些都要手把手的去教,你一点说不到,他就做不到位。当然,这些对于一个有过两三年工作经验的人来说,肯定不是问题。这种内耗的成本,同样是很高的,所以很多的企业都倾向于招一些有工作经验的人,注重于人岗匹配。即使你的学历很高,但你没有相应的工作经验,同样是不会被录取的。所以说,工作经验挡住了大部分毕业生进阶的可能。

北京、上海等不再是毕业生求职首选

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在京高校除尽可能多地发布就业需求,资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求职费用外,今年还不约而同地增强了就业心理辅导,帮助毕业生消除焦虑,恢复信心。此外,就业形势也让大学生“现实”起来,据一项针对全国7700余名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已不再是毕业生求职首选,而省会城市以及经济发达的地级市更受青睐。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新学期一开学,就对数千名拟就业的大学生进行全面普查,对就业有困难、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提供包括心理援助在内的帮扶。北大学生就业工作部门还在网络上专门开辟论坛,及时与毕业生进行交流,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清华大学还通过普查,及时掌握目前无务工意向的返乡农民工家庭毕业生的信息,重点为他们提供帮扶。中国农业大学专门邀请校友或低年级同学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及时关心求职中的毕业生。首都师范大学在帮助毕业生缓解自卑、焦虑、烦躁等情绪外,还特别在就业指导活动中模拟真实求职环境,通过真实求职体验,以锻炼毕业生的心理素质。

此外,通过高校学生就业工作部门的调查数据分析,目前的经济环境使以往热门的外企、金融、房地产、贸易等用人单位的需求压缩,这为鼓励和支持更多毕业生到大型国企、装备制造业、教育科研、国防军工、党政部门等重要行业就业提供了机会,有利于改善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吸引了7700余名大学毕业生参与、由中国青年报等单位组织的“大学生就业创业调查”显示,与去年相比,想去外企就业的毕业生下降了8.2%;而期望到国企的学生则从去年的14.6%增加到今年的19.2%。

调查显示,超过三成的毕业生就业首选省会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地级市;超过25%的毕业生会选择普通地级市,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则在毕业生求职“目的地”中落到了第三位。

不仅如此,调查还显示,超过76.53%的高校学生愿做一名高级技工,近半数大学生认同毕业后到职业学校学习职业技能,而大学生第一份工作能够接受的最低月薪为近1900元。不再只瞄着大城市,就业不再好高骛远,这都说明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大学生求职观开始向理性、现实转变。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生工作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不工作,爽飞了?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
选工作
湖北美术学院98年毕业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