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全空缺视野下的中美时间观取向比较与跨文化交际

2009-08-21 07:35周志浩
文教资料 2009年16期
关键词:西方人跨文化交际

周志浩

摘要:本文从跨文化交际学角度对中美时间取向的文化差异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作一比较和探讨,以期能在内容和策略上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文化全空缺时间观取向跨文化交际

引言

作为非言语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时间具有其独特的交际功能,正如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霍尔(1973)所说:“时间不但会说话,而且比有声语言更为直截了当,所传达的信息也更为响亮和清晰。”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具有不同语言与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人们不同的时间取向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研究不同文化群体的时间取向特点和差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跨文化交际学角度对中美时间取向的文化差异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作一比较和探讨,以期能在内容和策略上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1文化全空缺视角

空缺现象是语言与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空缺原指“空白、缺损”。空缺现象指在一种文化中存在。而在另一种文化中没有的事物、现象、特征等。几十年来,许多国外学者把空缺理论应用于跨语言对比研究中,用空缺现象来描述和揭示在不同语言的词汇、语法体系中。以及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的民族差异成分。这对跨文化交际研究、外语学习和翻译理论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总而言之,文化学家、语言学家经过数十年的探索,逐步察觉到文化差异导致了空缺现象的产生。对于空缺的定义和分类,国内外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提出其独特见解。为了更合理、更全面地进行时间观取向的语言文化内涵的跨文化比较,本文将空缺划分为:全空缺、部分空缺、冲突空缺。

全空缺是指时间观在一种文化中具有某种文化内涵,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则完全没有这种文化内涵。部分空缺是指时间观在一种文化中具有某些文化内涵意义,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只具有其中部分相同的内涵意义,或者同时具有一些不同的内涵意义。冲突空缺,顾名思义,指时间观的文化内涵意义在两种文化中是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

本文着重比较中美时间观取向的明显差异,所以主要论述全空缺视野下的两者,以期找出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帮助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2全空缺视野下的中美时间观取向比较

2.1过去时间取向和未来时间取向

美国人类学家FlorenceKluckhohn与FredStrodbeck(1960)把不同文化群体的时间取向分为三种:过去时间取向(pasthme orientation)、现在时间取向(presenttimeorientation)和未来时间取向(futuretime orientation)。时间取向与民族的历史背景有关,一般而言,历史传统悠久的民族注重过去。采取过去时间取向;而历史相对较短的国家和民族则往往采取现在或未来时间取向。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使中国人向来以历史、祖先为荣;深刻影响中国人思想的儒家文化历来重视传统,注重历史,主张把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作为现在行事的重要参考,传统的思想规则、方法等一直延续至今,被社会所认同,变成集体的无意识,而且规定着人们的行动。所以,中国人在时间取向上倾向于过去。人们在做事情时通常要考虑这个事情过去有没有人做过,有什么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喜欢引经据典、追本穷源、求静求稳,因此循规蹈矩已成为一种社会规范。与这种时间取向相联系的是人们崇拜祖先、敬老尊师,重视经验和年龄,因为这些都与“过去”有关。看看中国的影视作品,“大辫子戏”充斥荧屏,皇上太后到处可见,而科幻类的题材却少有成功者,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个问题。

与中国人的时间取向相反,美国人很少回顾过去,而是着眼于未来。这种未来时间取向与美国的历史有关。美国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没有充足的传统和经验可以遵循。美国人一般不像其它民族的人那样注重历史与传统,他们普遍相信的是:机会人人均等,历史无足轻重;只要努力奋斗,就可获得成功。Americandream早已深入人心。他们相信未来是可以驾驭的,或至少是可以受他们影响的,现在发生的一切只不过是为更美好的未来做准备而已。奥巴马当选新总统也说明了这一点。人们并不固守白人当总统的历史,认可变革。人们普遍认为,变革意味着进步,新事物总是优于旧事物,他们把“跟上时代”和“关注未来”作为行动的指南。受这种未来时间取向的影响。美国人普遍比较活跃、乐观,他们很少循规蹈矩,而是喜欢打破常规,推陈出新;他们很少崇拜祖宗,觉得年龄和经验也未必值得敬仰。美国的影视作品也说明这一点,好莱坞的科幻电影举世闻名,星球大战、未来战士、人工智能……,例子举不胜举。

时间取向的不同使得中西方的人们对“老”、“老人”这些词也会作出不同反应。以“老”字为例,它在中国人的脑海里代表着年长、经验丰富:老马识途、老马嘶风、老当益壮、老谋深算、老成持重……,但在西方人心目中。“老”意味着青春已逝、老态龙钟,是“不中用”的代名词。

2.2环式时间取向和线式时间取向

环式时间观念认为。时间是不停运动的圈。时间的变化协调于自然状态,如昼夜的交替、季节的往复、月份的轮流、植物的周期生长都是圆周式、周而复始的自身复归的周期性循环运动。

中国社会长期以农业为主,以农耕为主的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特殊方式在整个社会的全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这种田园文明把人和自然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人们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悠闲生活,由此形成了中国社会“天人合一”的环式时间取向。

这种环式时间取向使得勤俭节约的中国人在时间上却比美国人慷慨许多,做事慢慢来、不着急是一种主要倾向。同时,“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使中国文化在感知事物时强调主客一体,导致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受客观时间的拘束程度很小,对客观时间的感知界限往往比较模糊,表达时间的常用词汇也常常采取模糊的表达方式,如:“过了半天”、“一小会儿”、“好长时间”等。

与中国人环形时间取向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美国人的线式时间取向。美国文化通常把时间看成是一条直线,是一种直线形的单向持续运动,“时间就好像一条从源头直奔人海口不断流动着的河流”,一旦流逝便无法挽回。西方人很早就意识到时间中的过去、现在、将来,并对此有所区分。如:西方语言大多需要通过动词的复杂变位来表示动作时间的明确差别,英语时态有过去时、完成时、将来时、进行时等,这种划分对于没有相应时间概念的中国人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同时,西方人发明了钟表,这使得西方人使用时间十分精确,做事精确到小时、分,甚至秒,在时间上精打细算,时刻有一种“时间紧缺”意识。在西方社会,时间几乎是一种商品,实在而有价值,“时间就是金钱”已成为西方人生活的信条。美国人总是说:“We are slavestonothingbutthe clock,(只有时间才能

够支配我们。)”似乎是把时间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来对待,而且尽力让每一分钟都过得有意义。

现在美国人越来越多在电视屏幕上见面谈问题,开“远程会议”不仅仅能解决本国内的问题,甚至能够通过卫星解决国与国之间的问题。

2.3单向制时间取向和多向制时间取向

美国人类学家霍尔(Edward Hall)在《超越文化》(BeyondCulture)一书中首次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时间观念,即“单向计时制”(monochromictime)和“多向计时制”(polychromic time):“单向计时制重视日程安排、阶段时间和准时”,认为“时间是线性的、可分割的,就像一条道路或带子向前伸展到未来,向后延伸到过去”;“多向计时制的特征是同时进行好几件事情”,强调人们参与并做完事情,不僵守预先安排的日程表,“多向计时制往往被看成一个时点而不是一条子或道路”。

传统的中国文化注重整体,以综合性的思维见长,加之传统的农业社会的遗风,趋向于采用多向时间制,人们可以同时做多件事。同时由于深受儒家文化影响,集体主义的群体取向是其主要的价值取向。

美国社会倾向于采用单向时间制,美国人习惯于严格按照时间表办事,在特定的单位时间内只做一件事,当计划或安排的时间结束,不论这件事是否做完都必须停止。不能影响下一阶段的安排,讲究计划的周密性和严谨性。

不同的使用时间方式往往给跨文化交际带来障碍。如西方人从小就学会严肃地对待时间、珍惜时间。重视时效,预约、守约和准时已经成为社会准则;而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上是不太讲究预约、守约和准时,对突然造访、失约和迟到持宽容的态度,这就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给西方人留下不讲信用的印象。

3改善跨文化交际的途径

3.1学习和借鉴

文化无优劣之分,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不足。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中西民族应该相互学习和借鉴双方时间观中的有益成分。例如:在西方社会,时间不仅仅是自然律动的象征,更是进步的象征,谁控制了时间,走在时间的前列,谁就能在现代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近现代西方社会之所以科技发达、经济快速发展,与他们的时间取向不无联系。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影响,我们要不断增强时间价值观,提高时间紧缺意识,讲求做事效率。同时我们还应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必须立足现在、着眼未来,与时俱进、锐意进取,而不是沉溺于过去的辉煌。同样,西方人受“铁腕”时间的控制,严格遵守时间表行事,虽然是一种良好品质,但有时过于僵化和刻板,可以借鉴中国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灵活性,在跨文化交际中赋予自己更多的人情味。

3.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现代中美时间取向

时间取向是文化差异中一个比较稳定的因素,但它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美人们的交往日益增多,无疑将会对各自的时间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中国人旧有的时间观念发生了不少的变化,突出表现在现在的人们开始习惯把时间量化,提高工作计划性,时间紧缺意识增强;人们在正视历史的同时,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改革开放、开拓进取,已成为一种全社会的氛围。同时,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时间观念的理解和接纳程度也在不断提高。21世纪,一种建立在理性、务实、效率的现代观基础上的线性的、以当下为核心并向未来开放的时间意识逐渐为不同文化的人们所接受,中美时间取向正开始走向嬗变与融合。

4结语

处理跨文化交际障碍,态度和方法都很重要。首先,必须了解中美不同文化下人们对时间的态度及使用时间的方法,克服民族文化中心主义,尽可能减少因时间观的差异而造成的误解。其次,对不同文化的时间取向要给予尊重和认可,当彼此时间观念发生冲突时,不能单纯用好坏来论断,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时间观不同,意味着在他们的文化中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因此,跨文化交际意味着对另一种文化的了解过程,要采取宽容的态度,才能加快彼此间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葛志宏.东西方时间观念的跨文化比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6).

[3]张劲松.东西方时间与跨文化交际[J].集美大学学报,2003,(3).

[4]韩银燕,钱鑫.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比[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4).

[5]高华伟.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念[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6,(4).

猜你喜欢
西方人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