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姗 陈润华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从高等教育改革出发,多角度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及途径。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教育改革
自1999年中国各大高校响应国家教育部的号召,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以来,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正以惊人的速度递增着——从1999年的408万人到2007年的1884万人。在不少人欣喜我国终于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的同时,更多的人开始逐渐意识到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10万人,而2007年和2008年仍有多达250万高校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加之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少中小型企业因频临倒闭,而进行大幅度的裁员、减薪,失业人数不断增加。这使得“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愈发凸显。
是否我国的就业市场真的已经饱和,不再需要任何的劳动力资源了呢?从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高校毕业生的规模在整体上是与劳动力市场相适应的。既然如此,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全国各大高校和在校的大学生们应该如何来应对呢?笔者认为,针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以下几点可供探讨。
一、扩招后的高等教育应该实行“宽进严出”。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基本实施的是“严进宽出”。而近几年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实行了“宽进”政策,但让高等教育进入平民化的同时仍然走的以往“宽出”的路子。在校的大学生很少不能按届毕业,大学生中没有激烈的淘汰竞争,没有毕业压力。“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少一分交‘税”的说法在大学生中广泛流传。
“宽进宽出”的教育理念最终导致高校教育质量下降,培养了一批实际能力并不强、甚至可以说是不合格的毕业生涌进社会。试问这些所谓的“高材生”,怎么能在当前环境下顺利找到工作呢?故高校扩招后,必须协调招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把好出口关以保证教育的质量,而不能让学生们在大学期间浑水摸鱼,得过且过。
二、高等教育中的专业设置要与当前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相符合。
我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经济不断发展,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也相应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我国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并没有跟上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步伐。对一些本来市场需求量不大的专业或者一些由于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已经没落了的专业,并没有缩减其招生数,反而继续进行扩招,致使人才过剩,造成结构性失业。另一方面,对于当前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为了争取生源,部分高校不顾学校的基础设备和师资力量盲目地开设专业、扩大招生人数,导致这些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被社会所质疑。
故各大高校既要对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又要以长远的发展性眼光对本校的专业设置进行调整、改革。对某些社会需求量少或需求量将逐渐减少的专业,减少招生人数。而对于社会紧缺的人才,则要根据自身情况开设、扩大招生。要以培养社会认可的人才为目标。
三、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方案是要“专”还是要“宽”。
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能源、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不少高校都意识到以往沿袭前苏联强调专业的专、深、尖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太适合当今的社会发展需要。现在的高校普遍都以“深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方针来培养人才。于是部分高校在教学计划里制定了一系列“模块化”的课程,如“计算机基础模块”、“通实教育模块”、“数、理基础模块”,等等。这些模块在教学计划里的添加的确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达到了“宽口径”的要求,让高校的学生在求职的时候选择面会宽广一些。但同时也引发了另一个问题:在严格控制中的有限的学时、有限的学分时,如何把握“专”跟“宽”的分配额度呢?不少毕业生们都以不同的方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目前的高校制定了过多的毫无必要的公共课程。花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增加了他们的学习负担,而真正专业核心的东西,却学得不够深入,导致在求职工作过程中处处碰壁。
所以高校还是要以“专”为主,把“宽”的课程放到全校性选修课程里面,让不同的专业的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这样一则让学生们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拟订的发展方向与爱好选择课程,达到“宽口径”的目的;二则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学时把自己的专业课程学好。
四、高等教育中教学计划的修订需要与社会接轨。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现在各大高校教学计划普遍都是“两年一小修,四年一大改”。但部分高校在修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并未对现今该专业的职业技能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只是简单地将课程进行学期上的调整。或者没有根据自身实际出发,修改计划时只是参考其他高校的相关专业教学计划,将自己的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进行简单的添加、删除。至于教学过程中使用的部分教材、教案更是5年、10年不变。
以这样的教学计划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势必较为陈旧,在不同程度上与社会脱节。尤其是这几年非常热门的计算机、软件、信息技术类专业,更需要与社会需求相接轨。
各高校在对教学计划的修改上,一要对现今社会专业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与其相接轨:二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根据学校的特色、优势培养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毕业之后有更雄厚的资本进入就业大军的行列。
五、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方式需要进一步改革。
我国从小学开始直到大学,所奉行的教育一直都是以老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老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学生们便听什么,做什么。从根本上来说,学生们只是单方面地从老师处接受知识,对人的个性、特别是人的创造性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以这种培养方式教育出来的学生与国外学生相比,明显缺乏创造、创新能力和自主调研、开发的能力。
我国的高等教育,可以借鉴国外的人才培养方式:除老师课堂授课以外,将项目、个案研究、小组学习、实践锻炼、班级讨论、客座教授讲学、个人或小组汇报等教学方法也引进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参与到“教”的过程中来,给予学生们充分的自由思考、发表个人见解的空间。
与此同时,教学评价方法除了传统的期中考试、期终考试、考勤等方法以外,还可以实行同学评价、研究报告与汇报等多种其他方法,尽量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个性与独立思考的动力和能力。
六、教学实践环节需要加强。
社会对人才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要求人才知识面宽,应变能力强,开拓能力强,并具备多种素质特征。高等学校必须从学科发展的综合化、整体化高度重新审视人才培养过程,所培养的人才既要具有共性,又要具有个性,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而现今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普遍让人认为是“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在进入社会工作时,光有一套套的理论,而没有实际动手的经验。遇到问题总是纸上谈
兵。这是由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缺失所致。
虽然现在各大高校逐渐看重实践教学环节,并加重了该环节在教学大纲中的比例。但是在实际计划执行的过程中,仍出现不少问题:实际教学环节名存实无、收效甚小、重视不够、力度不够,等等。大学生普遍反映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实习机会、积累的相关经验少之又少。
为了让学生在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社会,作为高校应该在这方面加大强度与力度:真正重视教学实践环节,将其视为大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大公司、知名企业相联合:多开设相关专题讲座,邀请社会资深人士现身说法。为社会培养一批既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基本理论,又能解决生产现场问题、熟悉生产工艺、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七、高校应该重视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在世界金融风暴的袭击下,大学生们找工难,面对这种严峻形势,通过创业来扩大就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方式。尽管并非所有人都想自己做老板,但掌握了技能和养成了较好工作习惯的学生毫无疑问将在求职的道路上多一个选择。近几年,各大媒体都有报道一些成功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们的例子。
但是,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如下问题:师资力量不足、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整、学生缺乏实践机会等。
高校在创业教育课程可以这几点出发:创办企业的职业意识、基本技能、经济基本常识、创办企业的兴趣和能力意识、创造性地运用职业技能和企业能力。
学校可以为有才能的学生开设特别课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培训;为学生提供培训和咨询等。
八、高等教育应该从做好学生工作抓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部分,高校的教育不论如何改革,要是学生的态度不积极、不端正、不配合,收获就都甚微。
现今的高校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宠着捧着,惟我独尊,惟我独大,心理素质、自控能力和个人承受能力都比较差。
因此,班主任、辅导员老师应作学生的良师益友,掌握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动态跟踪管理。从大一开始就要认真引导新生做好大学四年学业生涯规划,明确奋斗方向,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风气。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特征,个人专长,能力倾向,业余爱好,发展基础,使他们大学四年认真、愉快学习,自主成长。
参考文献:
[1]孙继辉.金融危机形势下对大学生就业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85-87.
[2]朱永红,折喜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河北省为视角[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35-39.
[3]杨新莹.浅议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中国轻工教育,2009,(1):77-81
[4]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综述[J].中国高教研究,2007,(7):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