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别塔》:信仰的乌托邦

2009-08-21 07:35
文教资料 2009年16期
关键词:罪与罚信仰

李 骏

摘要:本文从宗教意义的层面分析和读解了墨西哥导演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的影片《巴别塔》,指出本片的宗教意义和现实意义同等重要,甚至宗教意义要重于现实意义。作为一部好莱坞制作的影片,爱与信仰是导演为支离破碎的现实世界开出的解药,本片体现了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充满了说教意味。

关键词:《巴别塔》宗教意义“罪与罚”信仰

墨西哥导演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Ale, jandroGonzalezInarrltu)的影片《巴别塔》(Babel)问世后,国内诸多评论皆聚焦于影片所展现的时代语境:一个“9,11”以来的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沟通与隔阂问题。在全球化的图景下,美国的单边政治与世界的多元价值之间的矛盾,确实是《巴别塔》所指涉的现实意义,在现实层面上,《巴别塔》表达的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故事。文化与文化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如何交流与沟通7彼此之间真诚的宽容与互信似乎是导演的答案。但是,在理解《巴别塔》这部影片时,我们(中国观众)同样不能忽略我们所身处的文化背景与创作者的迥异,《巴别塔》在有着鲜明的政治意义的同时,也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宗教影片,它暗含了诸多典型的西方(主要是美国)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与主流意识形态。可以说,《巴别塔》这部影片的宗教意义与现实意义同等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它的宗教意义要重于现实意义,这是一部充满了说教意味的电影。

来自于《圣经·创世纪》第十一章的“巴别塔”的典故在此不加赘述,就“巴别塔”典故而言,我们看到。沟通和语言的障碍本身并不是上帝的目的而是手段。人类过于自信自身的理性与力量而建造巴别塔,藐视上帝的存在,触怒了上帝,人类犯下了罪,所以才会受到上帝的惩罚,而沟通和语言的障碍只是上帝惩罚人类的手段。归根到底,来自《圣经》中的关于“巴别塔”的经典文本所阐释的,是一个“罪与罚”的故事,人类因为相信自己而不信神。妄自尊大,才有了人的罪与神的罚。我们理解电影《巴别塔》同样不能忽略这一深层的“罪与罚”的主题,“沟通与隔阂”的主题只是表面,“罪与罚”才是深层根源。本片表面看似在讲述一把枪所引起的连锁反应,但导演无时不在暗示着当今世界人性的种种丑陋的弱点与缺陷:愚蠢、虚妄、淫邪、贪婪、自私、偏狭、暴戾、冷漠、逃避罪责……《巴别塔》所展现的世界是一个神与我们的精神生活日渐远离的世界,这是一个内心苍白的世界,神或许还以符号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比如墨西哥保姆在收拾行李时显露出的包中的神像,但是,甚至神也难以逃脱我们物欲横流的消费生活,电影中布拉德·皮特饰演的美国丈夫,就抱有这样的典型美国人观念: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用钱不能交换的。人性的缺陷与对神的僭越,让现实世界再次应验了关于“巴别塔”的宗教典故,在这个意义上,《巴别塔》这部影片因此得名。片中所展现的各种尴尬境遇,许多细节其实与跨文化交际时的沟通与隔阂无关。“沟通与隔阂”只是表面,是这个世界的人类犯了错,这个世界才会错。就像《创世纪》第三章所描绘的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人因为抵制不住诱惑而偷食禁果,偷食了禁果才看到彼此(裸体)的差异(隔阂从此开始),当上帝来时,人首先想到的又是推脱与逃避罪责……因而,人性的弱点与缺陷成为人类的原罪。《巴别塔》结局,当日本女孩在摩天大楼顶端的阳台上,赤身裸体地与父亲相拥。从故事表层看,是父女之间化解了隔阂,从宗教象征意义看,正是导演以此寄托人类战胜自我、消除隔阂,凭借爱与信仰重归伊甸园的憧憬。

宗教意义在这部影片中,无时不被导演以各种视觉符号隐喻性地传达着。影片开端于摩洛哥父子的线索,从近景开始,一组镜头统统都是小景别的画面,并未向我们呈现大范围的空间,镜头近距离地跟拍人物的行为,这暗示了人类的自信与短视;而出现交待空间环境的镜头是从到户外试射猎枪开始,人对于世界的认识等于枪口所瞄准的目标,枪口所指向的世界就是人类的生存空间,这也暗示了人类今天的现实生存图景。摩洛哥的父亲决定以羊交易猎枪,又是一个充满宗教隐喻的符号,羊是神的祭品。而猎枪是人类理性的创造物,这一行为象征了人类背弃了神而崇尚武力。作为人类理性象征物的符号在影片中还有直升机,直升机也是人类理性的创造物,凭借直升机人类仿佛达到了神的高度。但影片结尾,当直升机载着被营救的美国夫妇飞越摩洛哥上空,飞行的过程中数度出现了直升机与清真寺建筑出现于同一镜头中的画面,特别是当直升机来到卡萨布兰卡上空,飞机与哈桑二世清真寺(有世界最高清真寺尖塔)交错的镜头寓意明显②:当位于前景的直升机在黑夜中踯躅,远方作为背景的寺庙是雄伟、安然而且明亮的,两相对比,当人类无法求救于自身时,导演试图为世人指明方向——神是光明的,神就在前方,去信仰神。影片中不时会出现当人物将要犯错或者濒临绝境时仰望天空的空镜,隐喻了神的伟大与人的渺小、脆弱。特别是当墨西哥保姆的侄儿驾车闯关一场,以月光的画面开始,月光被流云遮掩,接汽车在黑暗中前行的画面,此时,拍摄月光既交待了时间与天色。又隐喻了只有神才是洞悉一切的。当墨西哥保姆和两个美国孩子被抛弃在夜晚寒冷的荒漠中,黑暗的画面中只能看到手电筒的一支光柱,观者的情绪也被剧情的发展带入谷底,与人物一同绝望着。此时,画面转场,接摩洛哥的美国夫妇的场景,而开始几个镜头,正是阿訇在宣礼塔上诵经、摩洛哥导游的膜拜,这象征着导演为濒于绝境的世人开出的一剂救世解药:去信仰神。

作为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与宗教信仰的体现,《巴别塔》所开出的“爱与信仰”的济世良方无疑是俗套的。是谁膨胀了我们的欲望?是谁推动了资本的力量为所欲为?是谁造成了这个世界的贫富差异?是谁让武器与暴力泛滥?是谁撕裂了宗教与文明的隔阂?是谁让我们在富足的物质享受中依然感知刻骨铭心的孤独?……按照本片宗教意义的阐释,摩洛哥是无罪的,墨西哥是无罪的,美国也是无罪的,造成一切当今悲剧的原因似乎要归因于人类的原罪。影片结尾的一行字幕注明:“献给我的孩子,最黑暗的黑夜中最明亮的光芒。”但是,这“最明亮的光芒”对于这现实世界的黑暗、苦难与支离破碎,苍白乏力、于事无补。信仰只是一种美好的祈愿,信仰解救不了这世界的一切现实问题。本片结尾,我们看到了每条线索中的人物都以拥抱结局,摩洛哥父子的拥抱,墨西哥母子的拥抱,美国夫妇的拥抱,日本父女的拥抱,仿佛在经历了变乱、孤独、冷漠与疏离之后,彼此拥抱取暖成为我们唯一的依靠。而这大团圆结局也是俗套的,这“拥抱”的象征意义在于:沟通的障碍与隔阂的最终化解,在《巴别塔》中依然是以不打破这个世界的所有各种现存秩序为前提,和解的代价就是妥协与投降,这是弱者向强者、向威权(女性向男性、穷国向富国、弱国向强国、东方向西方、人类向上帝)的妥协。因此,《巴别塔》充满了暖昧的说教意味,导演不动声色地一遍一遍告诫着人类:除了信仰神,还是信仰神。

《巴别塔》并没有真正触及这个世界的真实矛盾焦点所在,只是成功唤起了观者深深的情感共鸣。立场与视角决定话语与行动,作为好莱坞制作的影片,《巴别塔》制作的资本背景决定了它不同于导演的两部前作《爱情是狗娘》(2000年)、《21克》(2003年),好莱坞商业电影所代表的美国(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制约了《巴别塔》不可能触及问题的本质。本片在政治上的态度是中庸的,美国主流社会可以接受。显然,本片适当地批判了“9·11”以来的小布什政府的政策,比如美国政府对于枪击案上纲上线的做法、对墨西哥女佣的粗暴处理……但只是适当地批判而已,这迎合了美国社会左派自由主义者居多的知识分子阶层,但又不触及保守的共和派的神经。在主题和思想意义的深处,本片所传递的基督教温和的道德价值观,更是迎合了美国民众的主流。《巴别塔》能够风靡全球,讨好之处在于它那宏大的叙事视野与规模,以及流行的视听手段的应用。但是,全球化、多元化的外表依然掩盖不了本片叙事中潜在的强烈的西方主体意识。归根到底,这是一部向西方(特别是美国)观众温和地说教的商业电影,沟通的障碍与隔阂依旧客观存在,而“巴别塔”,只不过是本片以爱与信仰垒建的乌托邦。

注释:

①高劲涛.沟通与隔阂只是表面问题——从圣经看《通天塔》[J].电影世界,2007,(07).

②同上

③陈宇.巴别塔海外兵团在好莱坞[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03).

参考文献:

[1]高劲涛.沟通与隔阂只是表面问题——从圣经看《通天塔》[J].电影世界,2007,(07).

[2]陈宇.巴别塔海外兵团在好莱坞[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03).

[3]滕威.《巴别塔》札记_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03).

猜你喜欢
罪与罚信仰
明星逃税罪与罚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不灭的信仰
信仰之花
百度商业模式“罪与罚”
从《鸿门宴》《项羽之死》看项羽的罪与罚
洋奶粉的罪与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