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青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鼓励学生朗读,在朗读实践中学会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本文以《我是什么》的教学为例,努力体现“以读为本”,品味语言之美。
一、自由朗读中激趣
我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时,让他们自由诵读全文,要求把字音读正确,读得流利。在教学《我是什么》时,找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让朗朗读书声和画面在学生脑海里交融,让美妙的语言和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心中碰撞,再现“我”在空中漂浮、在池子里睡觉、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的场景。自然在学生心中形成愉快的情绪,在诵读之中,学生的情感也自然流露出来了。
二、意境赏读中激情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并能读出自己的感情,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一)边读边想象,读出情感
教学时,我进行角色置换,引导学生想象,把自己当作小水珠。我对小水珠说:“小水珠,你想干什么?”“小水珠”回答道:“我想去池子里睡觉。”我说:“你准备睡觉了,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好这句话呢?”那位同学一听,立刻就进入到小水珠的角色里,把句子读得轻而慢,读中有景,读中带情,融情于朗读中。我以欣喜的语气赞赏他(她):“孩子,我为你加油,把江河里的高兴,大海里的热闹读出来吧!”学生从老师的肯定和赞美中感悟到语言的魅力,获得了成就感和满足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二)从形式多样的朗读中,感悟语言魅力
朗读是一种休闲,是一种游戏,是一种互动。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模仿朗读,填空朗读,质疑朗读,挑战朗读,升华朗读……
(三)品重点词句,读出味道
对文章中提挈全文的关键语句、前后呼应、有逻辑联系的语句进行深层次指导朗读。把这些句子读通顺,弄懂句子意思的同时,层层深入,提出不同的要求,细细咀嚼,读出“语文味”,再配上动作,配乐朗读,感情出来了,其感染力当然不同凡响的。
三、评读中求创新
小学生朗读水平虽然不高,但他们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当一名学生读完后,另外一些学生就能公正地给予评价。教学《我是什么》一课,当一名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你能比他(她)读得更好吗?当她读完后再请其他同学再点评,我及时总结方法:在朗读时抓住关键的动词,就能把句子读得很美,那时,你就感悟出文章的语言美。由此可见,如果将评读训练到位,相信在读与点评中,学生们已初步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朗读能力也会不断提高的。
四、赞美中促自信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有着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学生就能如沐春风,课堂内生机勃勃。我经常这样来评价学生:“读得真不错!听了谁都在佩服你读得好!”“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听!”“老师都被你泼得感动了。”如此生动、亲切、明朗的语言学生听后怎么会不被深深感染?怎么会不大受鼓励呢?学生们跃跃欲试,一个个教学的高潮就这样形成了。
五、多媒体渲染气氛
将多媒体引进课堂,用生动、直观的课件吸引学生快速入境,让学生从中领悟课文的内容、情感。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珠落下来,冰雹打下来,雪花飘下来的情境,让孩子们体会到文中的美景,再读课文时,学生就能读出情感了。课后进行拓展,演示水的各种形态,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总而言之,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是不难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