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玲
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健全创新性人格,这是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创新意识也就是创新精神,包括好奇心、探知的兴趣、创作的欲望等,是直接激励和推动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创新能力又指什么呢?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想象能力。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澄清对“创新”的模糊认识。有人认为“创新”就是指科学发明创造,把指导学生搞小制作、小发明当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唯一途径。这是从狭义上理解创新教育的含义。正是这种观念的存在,导致部分教师把自己看成是“局外人”,“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事实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需要各学科的密切协调,需要教师的全员参与。语文学科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因此语文课堂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
正因为上述原因,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教师的观念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习惯于夸大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习惯于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当作知识的载体。反映在语文课堂上,就是教师为了确保“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学目标得到落实,一味地强求学生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不厌其烦地、长时间地讲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把学生当作教学客体的做法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观念,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在一起,诱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地去发现、去领悟。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为学生创造较为自由的想象与创造的环境,这才是教师观念的更新。教师的观念变了,才能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
二、创设教学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的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理自由,从而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的教学氛围。
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中国当代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认为教育是一种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他把诗一样的深情倾注于学习者身上,师生心心相印,给他的创新教育以合力。这也许是他成功的一个原因吧!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多用“我们大家共同学习好吗?”“同学们,你们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读一读行吗?”“请同学们相信自己的判断,你能行!”这样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也可以把“你读得精彩极了!”“你的说法就是个创新!”等赞语送入学生的耳际,流入学生的心田,给他们以亲切感,创设美好的情境。
三、重视课堂教学,培育创新能力
多年来,在小语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尝试点燃学生探知的思维火花,培育他们的创新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情境
教师应以创造者的身份进入设置的课堂情境中去,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的创造性学习的良好情境。比如教学《草原》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对草原的描写“那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创作一幅画,此时学生进行创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他们用颜色和画笔体会到了“柔美”,并能渲染出草原的“翠色欲流”。学生通过展示和讨论,完全陶醉于草原的美丽之中,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状态。接着,再提出要求:你能根据图画,想象出羊群在草原的美吗?请用语言描述出来。此时学生的创作欲望强烈,都能大胆想象,积极思考,并能用语言表达。
2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学生有疑问才能有所发现,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三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质疑探究的机会,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称象》一文,教师启发:你们能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变一变?因为搬运石头又费时又费力,你们能帮助曹冲出个更好的主意吗?一石激起层层浪,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水代替石头;有的学生认为可用泥土代替石头;有的学生还认为用岸上的人称象,因为人听从指挥,即省时又省力。学生的想法多富有创意。尽管曹冲的做法在当时就是创新,但我们还应鼓励学生敢于向先进经验挑战,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创新中发展、完善的。又如《白杨》一课最后是这样写的“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又陷入了沉思……”通过品读课文,有一名学生对作者用“沉思”一词有异议,他觉得应改为“深思”,理由是前文有描写爸爸思考的内容,这里再思考是进入“深思”,而“沉思”心理成分很重。作酱是不是用词不当呢?当时我肯定了这名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学生们在课堂上能不断质疑,敢于发问,努力探究,做到不“唯书”、不“唯上”,课堂上才能处处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
总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学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师要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素材,把创新教育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