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化教学使数学课堂充满阳光

2009-08-21 07:35李德明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4期
关键词:座位交流活动

李德明

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努力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动眼,使教学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以学生探究为主,把交互式、多样化的学习融合在一起,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背景,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以活动促发展,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

一、寻找“活动化”教学的素材——“生活中的数学”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乏味、抽象,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这些知识之前,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教学提供感性认识。如教学“确定位置”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介绍座位”上。为了让学生获得空间知觉,建立正确的表象,本节课先以班上学生的座位作为学习的素材,引导学生把平时找座位的经验用于本节课的学习,教学效果良好。当学生学会用“谁坐在第几组第几个”、“坐在第3组第2个的是谁”确定位置后,老师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还能怎样说?”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了“介绍自己座位”、“介绍好朋友座位”的环节,以此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使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让他们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数学。生活中活动化是使学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多角度、多维度去思考问题,灵活地处理问题。

二、运用“活动化”的教学形式——以“活动”为主线

适宜的环境和条件,除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外,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实践、去体验,教师要给他们提供参与机会及充分活动的时间,凡是学生能操作的,都让学生去做。这样既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可加深对操作对象的印象。在教学“量的计量”时,让学生广泛查找关于长度单位的资料,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了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创造源于实践,实践活动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教学实践是远远不够的,适当的实践性作业,不仅不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会增加他的学习兴趣。如:在学完土地面积单位后,布置了3项作业:1.调查学校面积有多大?2.调查浙江省的面积有多大?3.调查你家最近购买的一件商品是什么,在商店里,它的标签上写的是什么?3天后,孩子们高兴地把调查的结果教给了我。有的是从互联网上查到的,有的是从图书馆查到的,有的是用电话向有关单位咨询得到的资料。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使学生理解数学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三、倡导“活动化”教学的有效途径——“合作交流”

课堂交流应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索活动,它比教师讲和个人自学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应用知识的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表自己的想法,去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在学习“玩的学问”时,组织学生去动植物园游览、做游戏。让他们自己体验玩的学问。交流汇报时,学生们围坐成一个圆圈,学生不时地争着补充、修正。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增进交流,体验了多种方法的策略性。把课堂搬到公园里去,使学生在游戏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成功与挫折的体验,让学生自主尝试、自主思考、自主发现,在这基础上组织交流与反馈。这样的设计,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讨,规律让学生去揭示,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设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化能有效地使学生产生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学贵有疑”。教师启发学生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先由学生自己讨论解决,然后由教师协助形成完整的答案。这样做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的大门。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刺激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打破课堂40分钟的局限,不能说这不是一节成功的课。曾听一位教育专家在一节课后评价说:有问题的课没有问题,没有问题的课充满问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效地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活动教学,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更加容易得到实现和加强,数学学习的效果就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也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和加强。

猜你喜欢
座位交流活动
如此交流,太暖!
“活动随手拍”
巴士上的座位
交流平台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交流平台
换座位
下棋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