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211工程”三期“艺术学理论创新与应用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谷高潮(1956- ),男,汉,山东泰安人,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学历,唐山学院艺术系主任,副教授,教育部美术教材编研委员,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数字艺术工程师”资格认证专家,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师范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河北省动漫和游戏产业协会副理事长。研究方向:美术学,设计艺术学。)
摘 要:维林多夫的维纳斯是世界美术史中的一个谜,关于她的起源和文化含义许多学者给出的解释也不尽相同,现有史书上称之为“欧洲旧石器时代的生育女神”。本文从形态学、人类学、遗传学和矿物学的角度对雕像作了重新分析,提出维林多夫的维纳斯并非产自欧洲,而是“非洲‘最新人类2-3万年前迁移到欧洲时所携带的生育图腾,它是人类迁徙和文化繁衍的重要证据”。这一新的推论从科学的角度揭开了维林多夫的维纳斯之谜。
关键词:维林多夫的维纳斯;美术史;文化考古;非洲原始人;人类迁徙
中图分类号:J305文献标识码:A
Sculpture Revealing the Secret of Human Migration
-New Discoveries on the Origin of Venus of Wilingdov
GU Gao-chao
一、关于维林多夫的维纳斯
世界美术史中有一个比米洛的维纳斯(断臂维纳斯)还要重要的维纳斯雕像,她就是维林多夫(Willendorf)的维纳斯,1908年由考古学家约瑟夫•松鲍蒂(Josef Szombathy)在奥地利维林多夫附近的一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雕塑作品之一(公元前22,000至24,000年)。这尊并不优美,仅仅11厘米高的女性小雕像,是由一块非本地产的、带有红赭色的鲕粒石灰岩雕刻而成。从雕像的外形上看,膨胀的乳房、圆鼓的腹部以及突起的阴户,这些都诠释着女性旺盛的生育能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短小的四肢,脸部没有任何细节特征,只是头部刻有不太规则的波形纹饰,这尊雕像与米洛的维纳斯在审美上大相径庭。由于人们对她的起源和文化含义几乎一无所知,也就吸引了许多艺术史家、考古学家以及人类学家无限的遐想。①
在这些研究中大可分为两类:
一类研究关注的是雕像的形体。这些学者特别是当地的专家将雕像鉴定为在“欧洲旧石器时代的生育女神”。“她的肥硕身材是代表了其在猎人社会中较高的身份地位,另外她明显强盛的生育能力也是安全和成功的标志”。“这尊奥地利旧石器时代的雕像,从体态特征可以看出那时的形体美是以生殖能力旺盛来评判的,表现了远古人类的审美观念和可能的历史背景,因此,雕像的四肢和脸并不需要细节”。②
另一类研究关注的是雕像头部纹饰。从雕像的侧面看,七条同中心的水平线团环绕着头部,相隔的每条线槽形成波纹的刻痕宽窄变化略有不同。有人认为这些纹饰好似盘在头上的发辫或卷曲的头发生产的效果;还有人认为这是一顶用“纤维织成的无边小帽”。③
很显然,上述的推论存在不小的缺陷。比如,“女神”说只是建立在雕像外形体态上的判断,还缺少进一步的研究;而把头部纹饰看作“针织小帽”则更是缺少考古上的支持。试想,在2万年前是否已经有了编织物?退一步讲,一个旧时器时代的裸体雕像上有没有必要刻上一顶帽子作为必须表现的细节特征呢?;而雕像使用的石材——红赭色的鲕粒石灰岩到底来自何方?这方面的研究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二、破解维林多夫的维纳斯之谜
雕像的头部纹饰、体态特征、红赭色的鲕粒石灰岩这三个要素应是破解雕像之谜的关键,而雕像头部雕刻的纹饰之所以被人们关注,恰恰说明这是研究的突破点。如果“帽子”说不成例的话,那么最大的可能性就应该是头发,头发是判断种族的重要依据。
1、关于人种的意义
头发一直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各种族间的区别是众所周知的,非洲人是绒毛状的或鬈卷的头发,这种头发旋卷成螺旋的形状;美洲人则有着看似马鬃一般的直发。在这两种极端的形式之间,有一些弯曲的或波浪形的和旋曲的头发,形成长长的波纹状;奥地利人的头发显然是属于后者的一种。在显微镜下研究各种头发的横断面,可以看出形式的不同,这种不同根据普鲁纳•贝(Pruner-Bey)所做的切片可分为四种。几乎圆形的蒙古人种(中国人大多属于该人种)的头发是直悬的;较为波状的高加索人种(欧洲人)的头发具有卵圆形或椭圆形的断面;鬈曲的尼格罗人种(非洲人)的头发是较为扁平的;而巴布亚人(Papuan)的鬈发则是更极端的扁带形的。波状的和鬈曲的头发从根部向上生长时,由于一个侧面生长较快,因而就迫使它们鬈曲起来。④
维林多夫维纳斯的头发是属于哪一个种族呢?首先,我们可以判断,环绕七圈的发辫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发辫长会将近4米(人的头围约54~58cm厘米)。如果是卷发那应该是自然形态的头发(我们不能假设旧石器时代已经发明了美发工艺),这种鬈曲与欧洲人大波纹的头发不尽相同,由此看来这尊雕像更像是一位非洲女性而不是欧洲女性。
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假设,如果这一假设成立的话将预示着我们已经找到了破解这个千古之谜的钥匙。我们必须证明维林多夫的维纳斯来自另一个大陆——非洲,又是谁携带她从遥远的非洲来到欧洲的。
2、人类迁移
现代遗传学通过DNA检测已经证明人类的共同祖先来自非洲。人类走出非洲并不只是一次,至少在40万年到80万年前就已经有部分人(直立人)走出了非洲。以线粒体及Y染色体估算,绝大部分人类(智人)走出非洲的时间是8万年到15万年前,之后发生了几次人群回流非洲的趋向(可能是受全球进入冰河时期的影响),再以后又进一步扩张(随着冰河时期结束气候逐渐回暖的影响)。然而,令人沮丧的是,遗传学者和古人类学者给出的现代人的祖先走出非洲的最后时间表是在10万年至5万年前,这样的时间条件从根本上断送了“维林多夫的维纳斯来非洲”的假设,笔者也因此放弃了这项研究达十年之久。⑤
令人惊喜的是2007年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破解了一切谜团。由美国纽约州Stony Brook大学古人类学家Frederick Grine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科学家们对—具在南非博物馆尘封50余载的人类头骨化石重新作了测年分析,并把研究成果发表在2007年美国出版的《科学》杂志上。这一研究报告说,利用艺术级的光学受激发光和铀系测年技术,他们确定这具头骨的年代约为36000年。尽管研究人员无法利用放射性碳对其骨骼进行年代测定,但他们对覆盖在头骨穹窿内部的水泥状碳酸盐进行了测年。两项不同的测试表明,这具化石在被掩埋后不久便出现了土壤沉积。更多的分析显示,与距今1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或欧洲的古人类相比,这具头骨看起来更像大约36000年前生活在欧洲和亚洲的现代人。这一研究成果表明,南非的这具头骨更接近于最初登陆欧洲和亚洲的现代人,而他们都是来自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古人类的后裔。这项研究同时还提供了第一个化石证据,表明现代人的祖先是在“最近”才离开非洲的。Grine表示:“据信,最新人类是在65000年前到25000前走出非洲的。如果这些古人类走出非洲的时间大大后移,那么你可能会想,当时的欧洲人看起来应该与非洲人非常相像”。⑥
三、结语
这一科学发现首先证明了维林多夫的维纳斯的雕刻时间完全符合人类走出非洲的最后时间表;第二通过基因比较证明了当时的欧洲人与非洲人的形象及种族特征的必然联系。因此,维林多夫的维纳斯来自非洲的假设基本成立,至少可以肯定,对雕像人种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这项研究似乎应该到此结束了,但是,我们仍然希望看到另外两个条件成例。
1、关于布须曼人
布须曼人(Bushmen)是生活在非洲南部地区的一个原始狩猎、采集民族,人类学家认为布须曼人具有非洲人最古老的遗传基因。布须曼人与其他非洲人有明显的区别,身材矮小,成年女人只有1.38米左右,而男人最高也不过1.60米。皮肤呈黄色或黄褐色。并自幼就出现皱纹,头发黑而稀疏,卷成胡椒子状。面部扁平,颧骨突出,鼻子较宽较扁,前额突出,蒙古人的眼睛,没有耳垂。他们与众不同的是,脊椎骨的下部通常向前形成弯曲并向外突出,尤其是布须曼妇女,臀部和大腿特别粗,形成一种特殊的肥臀。布须曼人以臀肥为美,以至青年男子在择偶时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看姑娘臀部到底有多大,是否够刺激。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布须曼人属于什么人种类型,直到今天仍是一个没有解开的迷。近年,一些民族学家根据考古发现认为,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生活在南非的制造石器的原始人有可能就是布须曼人的祖先。我们可以把布须曼人比照非洲原始人,从短小的四肢、肥硕的臀部、鬈曲的头发以及对性的生殖崇拜,都可以看出维林多夫的维纳斯更接近布须曼人的原型。
2、关于红赭色的鲕粒石灰岩
鲕粒石灰岩是一种常见的碎屑结构的碳酸盐,因具有核心或同心层结构的球状颗粒,很象鱼子,故而得名“鲕粒”。红褐色的鲕粒石灰岩一般含有铁的成分,这种石灰岩在奥地利并不多见,可在非洲大陆随处可见。由于没有对岩石材料进行比对和分析的资料,这仅作为雕像所用的红褐色的鲕粒岩产于非洲大陆的可能性推测,并不排除在欧洲大陆也可获得这类岩石。
最后,我们再重新描述一下这尊雕像。
在2至3万年前,现代人的祖先“非洲最新人类”开始了又一次的长途跋涉,她们离开非洲大陆时仅携带了一尊小雕像——这个部族的生育女神。她们一直向北行进,跨上了欧洲大陆,来到了维林多夫这个地方停留下来,世代繁衍,后人一直传承着祖先留下的来自遥远故乡的部族图腾。这尊雕像——维林多夫的维纳斯是人类迁徙和文化繁衍的重要证据,也成为我们在研究美术史时进行“科学”引证的范例。(责任编辑:高笑云)
① 维基百科维伦多尔夫的维纳斯词条。
② Christopher L. C. E. Witcombe《The Venus of Willendorf》.
③ Christopher L. C. E. Witcombe《The Venus of Willendorf》.
④ [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⑤ [美]斯宾塞.韦尔斯著,杜红译《出非洲记——人类祖先的迁徒史诗》,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⑥ F. E. Grine, et al. Late Pleistocene Human Skull from Hofmeyr, South Africa, and Modern Human Origins[J].Science, 2007,(315),P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