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莉
[摘 要]会计教育的目标服务于会计实践的需求,而会计实务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和演化,又对会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际化和知识经济环境下,传统的会计教育模式已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如何改革会计教育体制,培养出适应于国际化和知识经济发展需求的现代会计人才,已成为我国会计界不断探讨的一个新课题。本文从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入手,对如何加强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
[关键词]会计教育;国际化;案例教学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09.14.044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09)14-0124-02
近年来,关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问题是国内外会计界讨论的热点。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国际化的期待与呼唤构成了会计教育国际化观念形成的环境,会计制度的国际协调构成了会计教学国际化的客观基础,也是会计教学国际化的必然反映。为了推进会计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会计教育教学模式必须改革,会计教育观念应当创新。
一、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国际化
国际会计教育的趋势强调会计教育的终身化、信息化和人才素质全面化,重视会计诚信教育,加强会计案例教学等,这已成为各国会计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本科高校培养的会计人员不仅要会记账、算账、报账,更要会用账,其发展前途是会计财务主管和注册会计师,还要为专科学校培养会计学教师,也就是说,培养的是以应用型为主的人才。培养硕士主要是为高校培养教师和适应大型企业集团及政府各经济管理部门要求的国际化会计人才,兼有学术型和应用型的人才。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1号公报中指出:“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
会计教育应该是以塑造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为目标。“通才+专才”是大多数人认同的模式,虽然不一定是最佳的,但它很可能是适应目前我国会计发展的需要的。所以真正将“通才+专才”的培养模式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在强化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注重经济学、管理学、投资学、信息技术等相关商业学科知识的扩展,以期使学生拥有广博的商业背景知识,能够对企业内部与外部的环境有充分客观的了解,并对其变化能够做出敏锐而且正确的反应。
二、加强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改革,教材选择国际化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不仅注重基本知识的教育,更注重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
的能力。各个大学会计专业课程设计不尽相同,但大体都应包括一般知识,通用商科知识和会计知识,教材所附的练习题不应像过去那样,是只有唯一答案的习题或案例,而应非常多样化,以利于全面培养学生分析、表达、交际与合作等多方面能力。
培养国际型的会计人才,应注意到通才教育,即不论文科还是理工科,一律要求在人文、社会、自然、科技等领域学习一定的课程。我国现在的课程设置分为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主干专业课、选修课五大类,忽视了人文、社会、自然、科技等学科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针对高校本科的会计教育,我们应让学生一入学就接触到会计知识,加强对会计作用的认识,培养起专业学习的兴趣,为大三选定专业方向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前三年要将一般专业课学完,到大三的下学期,再按选定的专业方向学习相应的专业方向课程。在课程内容方面,总体讲,应该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首先,尽量加大课程容量,使学生即使在一门课程中,也要力求知识的广博性。其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目前高校教学过分重视传授前人的知识经验,而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期间很少受过系统的科学思维和学习方法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应在原有形式逻辑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在专业课程的内容方面,对于重复的原理部分,不必重复再讲,主要是结合一些企业的会计实务不同的部分,突出各有关行业的特点,更有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在教材的选择方面,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教材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内容陈旧,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方面也存在许多不足,因此,在开设国际会计方向的课程时,引进和借鉴国外名牌大学的原版教材,是完全必要的。西方原版教材的优点在于实践性强,内容新颖,趣味性浓,通常把空洞的理论用较为形象的形式表达出来,多用案例教学。适当引进和借鉴国外名牌大学的原版教材,无疑是拉近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差距的捷径。但对我国自己编写出版的不少基础扎实、已经具有国际水平的名牌大学和名牌专业的优势教材,也可以选用。
同时,高校教育应该为学生开设更多关于历史、科学、社会人文、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课程。这不仅能够较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而且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能够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哲学的头脑以及立体的思维能力,有助于通才的培养。
三、拓展教育渠道,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疏通会计人才供求双方的联系渠道,使会计人才的供给者——会计教育部门能够根据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定立教育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计作为操作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实地实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当前会计专业的学生普遍反映对知识的掌握较为呆板,不能很好地将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去企业中实习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并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方向有所指导。但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为在校学生提供较多的实习机会是不太现实的。中国的会计教育,会计人才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的联系较弱,虽然近几年来市场机制在会计人才的供求上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使教学质量高、学生素质好的会计专业受到欢迎,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会计教育部门很大程度上是凭自己的感觉来决定怎样教育学生。于是就出现了会计专业一哄而上,课程设置五花八门,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需要等诸多问题。因此,在会计教育部门和会计人才的需求方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使学校的培养目标符合实际需要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根据我国的国情,可以多渠道地建立会计教育部门与实务部门之间的联系。当前可以更多地以政府部门作为中介,建立起教育部门和人才需求方之间联系的桥梁。政府部门(如财政部或教育部)邀请教育部门和实务部门举办会计教育研讨会,或由政府部门牵头进行一些调查研究都是建立联系的好方式。其次,可以考虑发挥会计职业团体的作用。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于会计教育一向非常关注,并且与实务界具有广泛的联系,它们可以在沟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提倡案例教学,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就教学方法来讲,应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地、科学地去思维、去探索,使所学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东西,真正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同时应在教学环节中插入案例教学。将教育方法的重要性与实际应用程度相比较,案例教学和角色模拟的运用程度与重要性得分相差最大,案例教学和角色模拟以形式活泼、实战性强等特点备受国外高校会计教育的青睐。随着我国国际化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也在我国高校中快速兴起,由于引进时间还较短,我国高校教师和学生还未能完全适应这种方式,所以对案例教学的实际运用还很不够。
对于会计专业学生认识不够的技能,教师应给予相应的指导,帮助同学改变对会计工作性质和职能的滞后认识,顺利完成角色的改变。对于这些技能要素,高校教育应该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争取最大限度地将知识的精华传授给学生。另外,通过案例教学、角色模拟、企业实习等方式在实战中锻炼职业判断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等。注重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培养,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学校的计算机设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术。
为了调动会计专业学生在学习会计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应减少课堂讲授时间,主要讲授重点、难点、热点以及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操作和社会实践的时间分配大体为1∶1,必须建立立体式实战演练室,进行仿真模拟实习操作,并分别与该学科理论授课时间穿插进行。同时,学校应安排社会实践活动,使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在实际财务环境中,去接触、感受和从事会计工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对我国会计教育来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比较容易控制的变量,也是目前会计教学中比较薄弱的环节。知识面过窄,数学和计算机知识不足几乎是会计专业学生的通病。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次,会计教学内容往往注重规章制度,而不是基本原理,使得学生往往难以面对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第三,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仍然居于主导地位,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应用得很少,学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加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注重基本原理的传授,让学生积极参与,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主要参考文献
[1] 何军峰.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考[J]会计之友,2006(3,上).
[2] 任忠奇.关于会计诚信教育的思考[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6).
[3] 许家林.现代会计教育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4] 古峰.对财会教育结构新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职教论坛,2005(24).